星期六, 10月 03, 2020

波士頓華埠牌樓旁 吳育雯燈籠故事描繪華裔移民史

波士頓華埠牌樓旁的陳毓禮、黃麗蓉伉儷公園的"燈籠故事"。(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波士頓華埠牌樓旁的陳毓禮、黃麗蓉伉儷公園今秋入夜後格外詩意, 30盞燈籠,趁著夜光,月色,娓娓敘述1850年代,加州淘金熱以來的華裔移民故事。

             藝術家吳育雯指出,燈籠代表著光明,指引著前進道路,照亮周圍黑暗。有了竹、絲綢或紙所包圍的燭光照耀,即使那光芒似乎微不足道,邁向美好未來的路,卻就此顯得開闊。

             燈籠故事能讓人看見波士頓華埠充沛的活力,豐富的移民歷史與文化韌性。

每個燈籠都有各自的故事。(周菊子攝)


20182019年曾為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先後策劃過/沒水(With/Out Water),以及離開/歸屬(Leavings/Belongings)”這兩個行為藝術展的吳育雯,在設計出燈籠故事前,花了一年時間,訪談在地居民,探問他們心中的華埠印象,於是藉著一盞盞燈籠上的圖案,反映中國移民從1850年代加州淘金熱起,直至今日的種種艱苦經歷,以及對抗不公平的行動。有些燈籠圖案,則是強調中國的文化、藝術,書法,音樂,表演。

吳育雯表示,她特地挑選了代表幸福和吉祥的紅色,以及代表繁榮的金色,作為燈籠的主體顏色,以彰顯這裝置藝術的亞洲文化背景。

每個燈籠都是一個故事。(周菊子攝)

  蘿絲甘迺迪綠路保護區(Rose Kennedy Greenway Conservancy)每年都邀藝術家為波士頓市中心大西洋道上長達1.5公里的沿路公園,設計公共裝置藝術。綠路公共藝術顧問小組和昆士小學、包氏文藝中心、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亞美社區發展協會的青少年組織AVOYCE、華埠主街,波士頓市政府藝術局等機構所派代表組成的委員會評審,今年從眾多申請者中,挑中了7歲時從台灣移民來美,長住波士頓,早前在2018,2019年為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策劃過/沒水(With/Out Water),以及離開/歸屬(Leavings/Belongings)”這兩個行為藝術展的藝術家吳育雯來製作。

前麻省理工都市建築系主任李燦輝也在燈籠上。(周菊子攝)

  吳育雯最近還獲選加入2018年成立,為波士頓地區處於初、中期階段的藝術家所設,堤共6個月培訓的現在+那裏(Now+Where)”公共藝術加速器。今年獲選的6名藝術家中,在吳育雯之外,還有一名華裔Ang Li

綠路保護區剛宣佈,將於10月29日(週四)晚7到8點,在網路上舉辦一場講座,邀吳郁雯講談"點亮道路:探討波士頓華埠的燈籠故事(Lighting the Way:Exploring Lantern Stories in Boston's Chinatown)"。(更新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