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記錄片導演王淼記錄北京在京奧前後變化的「北京出租車(Beijing Taxi)」一片,從今年三月在德州西南西(SXSW)電影節中做世界首映起,至今仍廣受矚目,日前在布魯克蘭鎮庫里吉角(Coolidge Corner) 電影院的一場放映會,也爆滿到有站位。
對美國觀眾來說,從新聞看中國、聽中國,早已不是稀奇事,但「北京出租車(Beijing Taxi)」這記錄片,卻給了他們,跟著拍片人走看北京一地二、三年間環境、社會巨變的機會。
觀眾們跟著王淼的鏡頭,透過三名計程車司機的生活片段,以及他們的計程車在穿街過巷時收錄的街景,快轉式的「親眼」看北京在辦奧林匹克大賽前,以及之後的實體建築外貌,以及人們生活價值觀的改變。包括記錄片中的人說,北京人其實很容易滿足,不太喜歡競爭,但現在競爭已成了好字,人們生活好了點,節奏快,壓力也大些。毛主席時代,雖然大家窮,卻每個人都有飯吃,不像現在貧富差距那麼大,似乎也是正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片中的故宮名勝,郊區風光等,也讓觀眾看到許多驚人美麗的鏡頭。
這部長78分鐘的「北京出租車」記錄片,讓王淼在今年五月的洛杉磯亞太電影節中,受人矚目,也讓她在杜克市記錄片節(Duke City Docfest)獲得最佳導演獎。今年首度開辦的麻州瑪莎葡萄園電影節(Martha's Vineyard Film Festival),還把這部片選為開幕電影。
迄今已在美國十二州,以及瑞典、香港、柬埔寨等國家、地區映演過廿幾場的這部片,十二月十日至十六日,還要再到紐約的重映戲院(ReRun Theater),再映演幾場。
十二歲才隨父母移民美國的王淼,本來學的是經濟,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但是她對攝影、設計有興趣,在紐約的Parsons藝術學院又修了設計課,結果為了交畢業作品而拍的「黃牛山(Yellow Ox Mountain)」,竟在達拉斯的亞洲電影節中獲得最佳短篇記錄片獎,開始把她帶向她認為更能夠讓她應用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拍片之路。
為了拍「北京出租車」,她花了很多時間做準備,寫申請經費的計劃書,構思記錄片內容大綱,又為讓影片效果更佳,還不惜斥資聘請專業剪接師,不過為了省錢,初稿是她自己每次從中國拍片回來後,花上很長時間才整理出來的。有時候為了怕剛拍回來後就直接看片,思路不夠客觀,她還會把片子放在一邊,自己出外打工,接些作維持生計的設計工,也出外參加些活動,然後再回頭剪接。
王淼慨言,拍電影的確很辛苦,但看到完成的作品,又很興奮,不過如果沒有毅力,恐怕堅持不下來。她在拍片中途,就遇到過從日舞電影節等處申請到的經費用完了,片還沒剪接完的窘況。好在紐約到底是大都會,容易找到新途徑,有人介紹給她一個助人籌款的網站,她試了,也真的籌到錢,渡過難關。
日前在庫里吉角電影院的放映會後,王淼還與她住在波士頓的父母,王家槐、劉金環,一起出席了普源(Primary Source)的一場接待酒會。
圖片說明:
普源的新行政主任Julia de la Torre和王淼、王家槐、劉金環等人在接待酒會中暢談。(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