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的第一場講座是林遊嵐主持模擬面試,以9個常見問題,幫助有心踏入中文教師行列者做準備。
林遊嵐提出問題,得到答案後,立即講評。出席老師們不少人聽了林游嵐的講解後,恍然大悟般的說,原來面試者會這樣衡量應徵老師是否適任。
其中學生程度有差異時該如何執教的問題,林遊嵐指出,要顧及學生自尊心的最佳做法之一,是擬定不同程度教案,讓學生們自行選擇。
顧百里的講題是提供教學建議。他是美國的中文教學界名人之一,不但創辦了美國著名小常春藤學院中維廉學院的亞洲研究系,還曾在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任教,當過許多美國外交官的華語培訓老師,其中包括曾出使台灣、中國的李潔明。
祖籍德國的顧百里透露,當年唸大學時,他的室友是華人,常收到其母從紐約華埠帶去的好吃東西,讓他在沾光之餘,愛上中文。但1969年他學中文時,學中文的人寥寥無幾,華人子弟也只想著如何趕快變成美國人。如今中國崛起,人們的意識形態也不同了,學中文的人與學中文的動機都更多樣化了。最近還連新加坡政府都開始推廣學華語運動。
顧百里指出,中文教學經過這麼多年的演變,不但教學方法專業化了許多,教育理論也轉向以學生為中心。
他認為,對13、14歲以上的小孩子來說,要學好中文須注意兩件事,練習與事實(act and fact),亦即要經常練習、使用中文這語言,注意自然語調,其次是有關語言的實際知識,包括知道發音的部位,如何發音,對語法的解釋等。其中,練習應該佔大部份的時間,以一節課90分鐘來說,前40分鐘應該只進行練習部份,老師一句英文也不說。
顧百里也認為,背書雖然不是學中文的最終目標,但背誦仍然很有必要,尤其是背誦具代表性對話,句型基礎,以及語彙重要功能等。學生最好還能在家聽錄音。
顧百里強調,最有效的華語教學是學生在課前做了準備,老師不須要在課堂上花時間解釋文法。
至於繁簡字體,維廉學院目前的政策是,要求學生繁簡體中文都認識,但要學那種字體做書寫文字,則由學生自行選擇。
工作坊的其他三名講者,葉金惠、王明德、呂圣築分別講談了給學生錄影片回家學習,次日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的「翻轉教室」教學法,用色紙折出、剪出金魚與熱帶魚等圖形,做出年年有魚的書籤,掛飾,以及課堂上的互動策略等。
該會會長葉金惠表示,下次的活動,計劃介紹使用iPad應用程式做教學工具。
圖片說明:
新英格蘭地區專業中文教師協會會長葉金惠(右起),以及王明德、林遊嵐、顧百里、呂圣築等講者在會中合影。(菊子攝)
顧百里把他最新出版的中文教材,送了一份給新英格蘭地區專業中文教師協會。(菊子攝)
林遊嵐(立者)說明模擬面試的作用。(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