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2月 17, 2011

華大基因汪建訪哈佛談歷史招人才


華大基因創辦人汪建十二月八日才在北京和比爾蓋茲長談三小時,昨(十六)日就趕到哈佛大學,和本地學子會晤,既侃言生物科技結合(Bio-IT))是未來趨勢,也宣佈下個月起,華大基因將大量招聘博士後及各類人才,未來二、三年,要把公司規模擴大到八千人左右。
            汪建昨日早上和哈佛大學醫學院中國學者專家協會成員晤談,下午來到哈佛大學建築學院,由該院博士生常征介紹,繼續再談華大基因的成立及發展過程,未來方向。他表示,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目前還沒有原創的科研成果,要靠願意回國發展的人才來填補。
            汪建指出,生物研究和信息科技結合(Bio-IT),是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十二月八日才宣佈第一台雲計算終端機BGI-BOX服務器落戶在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田見暉教授實驗室的華大基因,也是採用信息科技的雲計算功能,以及圖象處理單元(GPU)技術,不但加快基因分析速度,也增加了準確性,使得華大基因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以一千元以下美金來做基因測序的公司。
            今年57歲,笑稱自己是科技民工,現在有CEO(entertainment娛樂)CCO(Crazy瘋狂)CHO(忽悠)等三個頭銜的汪建,從他當年在西雅圖做基因多年後,和幾個朋友圍爐把酒激發出熱情,返國報效開始說起華大基因的創辦源起。
1994年回北京,成立了北京BGI生技公司,後來加入中科院擔任中科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執行主任,其後因理念不合,咬牙離開中科院,自行成立北京基因研究院,加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這個在1985年提出,由英美法德日本合作,斥資30億元美金的計劃。中國當時是參加計劃者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做出的成績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及英國首相布萊爾表揚,傳回中國,又獲江澤民表揚,接著做非典(SARS) 、水稻等的基因測序分析,從此就紅了起來。2003年,華大基因併入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今年六月德國大腸桿菌為患時,他們在兩小時之內,就把基因測序結果做出來了。
汪建指出,BGI是中國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和一群沒有戶口的人簽約合作。2007年遷往深圳成立分院後,再以全新體制發展。
汪建在侃談往事時,以開玩笑語氣透露,他和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早在2003年就認識了。當他為工作、事業發展鬱悶時,王石以替他蓋房子為餌,把他引誘到深圳去。此後四年半,四十個月,BGI幾乎每個月都有40%的成長,也每個月都至少有一篇文章發表在自然等國際知名刊物上。近二年來,BGI處理的數據量,在全世界同行中排名第一,今年也將佔全球的30%。二個多星期前,還有一篇報導描寫BGI的發展過程猶如中國生命科學史上的一個怪物。
談到BGI的成長時,汪建坦言人才是一大要素。他說員工平均年齡24歲的BGI,有好幾名牛人,都和比爾蓋茲一樣是退學生(drop out)。其中一人是19歲加入該公司,現年25歲的趙柏聞;如今27歲,已貴為華大基因科學體系負責人的李英睿,以及現年35歲,在自然等重要刊物上發表過不下40多篇文章的執行長王俊。汪建強調,這些人除了天資聰穎外,最重要的特點是他們都能跟隨簡單原則,認準了的事就蠻幹。當初在研究、分析SARS的基因時,王俊就創下過144個小時沒離開過實驗台的記錄。他強調BGI能有今日的成績,全因為這種埋頭苦幹,不顧一切的精神。

圖片說明:

            華大基因創辦人汪建在哈佛大學與同學晤談。(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