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3月 06, 2021

紐英崙客家鄉親會慶天穿日 驚悉客家人源起尚無定論

紐英崙客家鄉親會遠距同慶天穿日。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 紐英倫客家鄉親會今(2021)年慶祝「天穿日」,特地安排「客家人的起源及大遷徙的歷史」演講,臺灣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林本炫旁徵博引講述,讓不少客家鄉親驚嘆,「難不成以前的客家緣起認知錯了」?

             客家會會長宋玉琴會後與鄉親商量後,將於313日邀2019年行政院客委會客家終身貢獻獎得主朱真一,以「客家台灣人的血緣(?)」為主題,再辦一場講座。

紐英崙客家鄉親會會長宋玉琴主持活動。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孫儉元,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潘昭榮,波士頓僑務委員蔣宗壬這天也都應邀出席「天穿日」,並致詞。

             孫儉元坦言,在台灣也有客家朋友,聽過一些客家習俗,但還是第一次聽到「天穿日」。他稱許女媧補天的不忘本,慎終追遠精神,也感謝客家會一直支持經文處。礙於疫情,他到任後,至今還未親見客家鄉親,盼面晤機會早日來到。

             孫儉元還敦請客家鄉親經常上經文處的臉書逛逛,在臉書上搜尋Taiwan in Boston就可以找到。

波士頓經文處處長孫儉元致詞。
           潘昭榮是第二次在網路上和客家鄉親見面,他也期盼疫情早日結束,年中或年底就可以見面聚會。

             林本炫的演講,從客家源流的常見說法講起,一連舉證了不下10名學者的研究,最終表示,客家緣起迄今仍無定論,學者專家們仍在探討中。

在林本炫的講談中,他例舉的學者及說法,包括:

廣東中山大學教授羅香林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導論」中,提出客家人是中原正統漢人,華夏貴冑,為避北方戰亂,五次南遷,落腳廣東、福建、江西的說法,而這說法又源於1808年的徐旭曾「豐湖雜記」,以及清末太史賴際熙於19219月在香港創辦崇正總會,聯絡客家人,考證客家流。

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潘昭榮致詞。
                  1994年,梅州市家應學院房學嘉在「客家源流探奧」一書中,質疑羅香林使用客家人族譜的方法,稱歷史中南遷的中原人數量很少,史料中找不到客家人遷回中原尋根的紀錄或口頭傳說,並根據田野資料提出客家人的「南方主體說」新主張。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謝崇光也在「客家源流薪探」一書中稱,修譜家族多為抬高自己地位,特別重視遷移史的編撰,藉以炫耀,與正史多有不符之處,如根據比較可靠的近代遷移資料,客家基本住區的閩粵贛邊區先民,主要來自江淮地區。他因此主張「客家」是文化概念,不是種族概念。

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院長林本炫闡述客家人緣起
            陳支平則在他出版的「客家源流新論 誰是客家人」一書中用比較法指出,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並無差異,只是經由移民過程,人們抵達一地後,根據人數多寡所決定了同化力量。在明代以前的史料文獻中,看不到有關「客家」這特定名詞的記載,以源自中原而自豪的世家大族,其私家文獻也沒有「源自中原某某客家」的記載。

             華東師範大學王東教授的「客家學導論」認為羅香林認為客家人起源於唐末五代,犯了很大錯誤。客家的「客」應該是他稱,最早應是明代才出現。

出席者稱讚這場講座很精采。
             中央大學羅肇錦教授從語言比較上指出,客家語言的底層不是北方中原噢,而是南方彝畬瑤苗語,學習了北方書面語之後,慢慢形成的後期南方漢語,再以彝語和哈尼族語的「客」就是「山」,來表達他們的生活環境周圍都是山。因此南方漢語保留較多上古漢語,也更能朗讀漢語典籍,和受到阿爾泰與影響的北方漢語有了差異。

             羅肇錦稱,日治時代也沒「客家人」這稱呼,應是1949年國民政府抵台,「外省客家人」透過雜誌的宣揚和民間社團的傳播,逐漸建立的說法和新認同。

Yien Lee展示"千年客家"這本書。
           師大施添福教授則稱,直接源頭應是19世紀中葉,西歐傳教士一方言主義所鑄造的「Hakka客家」標記。此外英文拼音的「Hakka」是廣東話「客」的發音。客家源流上溯到唐宋或東晉,很可能是望文生義。

             台灣學者楊聰榮和高怡萍的研究稱,清朝的州志鎮記都沒有客做族稱的記載,直到近世客家認同抬頭,東南亞客家人才在會館名稱上加上客家兩字。

             林本炫的演講內容,引發許多問題,史先澍,林岱等人紛紛發問或提出個人看法,Yien Lee還拿出一本湯錦台寫的「千年客家」,表達另一種看法。

             這場原訂一個小時的講座,後來延長到將近2小時,會末仍然照原定安排,放映了一段客家美食影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