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日, 10月 02, 2022

波士頓經文處與哈佛政府學院首次合辦台灣貿易前景講座 美學者稱台美勢必加深關係

          (

波士頓經文處處長孫儉元致詞,粽樹台灣貿易狀況背景。 (視頻截圖)
Boston Orange)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TECO Boston)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什中心(Ash Center)合作,928日舉辦研討會,申論「台美經貿關係的下一步(What’s Next for US-Taiwan Trade Relations? )」。

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台蒙事務主任的布魯金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
 會議由哈佛政府學院Rajawali基金會亞洲研究院主任康義德 (Edward Cunningham)主持,講者包括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台蒙事務主任的布魯金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徐斯勤,以及友達光電美國子公司達擎公司總裁聶禮和(Simon Nip)。

   波士頓經文處處長孫儉元先就台美經貿關係現狀,做背景說明。他指出,台美經貿關係是個很及時並重要的議題,就在不久前的914日,美國眾議院財政委員會才以同樣主題,做過討論。 

左起,聶禮和、徐斯勤和康義德體出席會議。
孫儉元表示,台美經貿關係刻正加強中。在2021年,台灣是美國第8大貿易夥伴,美國則是台灣的第2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金額達到1411億元,和2020年相比,增加25%。以人均消費量來看,台灣也是美國農產品的第四大消費國。前幾天,台灣的農業親善貿易團才和美國簽署了3封意向書,要在20232024年間,向美國買價值32億美元的玉米,大豆及麥。 

會議現場。 (經文處提供)
由於COVID-19疫情更加凸顯具彈性貿易的重要性,台灣希望能藉由新簽訂的台美關係倡議,推動簽署多邊、雙邊,以及自由貿易等協定,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經濟框架。 

孫儉元指出台灣一直都在努力加強台美的雙邊貿易關係,除了每年組織陣容龐大代表團到華府出席「選擇美國(SelectUSA)」高峰會,今年還首次將於1012日至14日在華府的雷根國際貿易中心 (Ronald Reagan Build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舉辦「美國台灣形象展(Taiwan Expo USA)」,邀請美國企業擴大與台灣的商務交流。 

會議現場 2。 (經文處提供)
                    康義德指出,這天的這場會議,是要從業界,以及美國政策、台灣政策等3個角度來探討美國所採行雙邊關係和多邊貿易關係之間日漸加劇的緊張關係,萬一這樣的雙邊或多邊關係對於多元化台灣經濟並沒有太大意義時,情況又會如何。正如哈佛費正清中心新主任伍人英到國會作證時說的,台灣的經濟有2面,一方面台灣在半導體,晶片設計等行業是全球領袖。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還把台灣列為全球第12大經濟體,若以創新力而言,則排名第4。不過伍人英認為,台灣經濟有結構上弱點。在台灣並未能夠多元化其經濟結構體質的現狀下,與關稅無關的人口,薪資,安全,智慧財產權,人才短缺等等,都是台灣不太可能建立有意義多邊或雙邊貿易關係的原因,無論是從政治或經濟角度來看,這些非傳統關稅議題,對台美的雙邊或多邊關係或有更大影響。 

何瑞恩認為在加強台美關係上,未來2年內,貿易會最有影響力,也最可見到效果。他提出三點觀察,一是中國要孤立台灣,以逼使台灣在未來的安全與繁榮上更加仰賴中國。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大陸這點做得算成功,台灣出口有40%流進中國大陸,比出口到美日加,歐盟及澳洲等地的總和還多。中國大陸也限制了台灣和世界上其他國家貿易往來機會,包括台灣在亞洲,只和新加坡、紐西蘭有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台灣和世界上最頂端的30個經濟體,沒有任何的自由貿易協定。台灣也被屏閉於區域經濟合作之外,而台灣的投資環境沒有大到只靠內部市場就足以支持其新興科技發展,所以除非台灣能找到新管道來擴大貿易及投資金流,台灣將越來越容易遭受中國的掠奪與脅迫。二是如果美國不帶頭表態,台灣很難在與其他國家建立雙邊關係上有進展,和諸如韓國等的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將永久處於不利地位。三是台美加深關係其實是互惠的。和台灣有貿易往來對美國的科技競爭力及全球價值鏈都很重要。台灣是美國第十大出口國,沒有一個供應鏈韌性政策是不涉及台灣的。如果台灣不生產先進晶片,世界將很難有進一步的新興科技。與此同時,美國的支持對台灣的長期自治,以及抵擋中國拉扯的能力很重要,基於這種種現實,在未來18個月內討論印太經濟框架的同時,美國加強與台灣的貿易關係很關鍵。 

                     根據這3點觀察,何瑞恩提出了四項戰術(tactical)建議。第一項為對台灣來說,直接與拜登政府協商很重要。拜登政府已經展現了在需要時,抵抗來自國會壓力的意志。台灣要記得推動200名眾議員和52名參議員簽名聯署,催白宮把台灣放進某一協議,卻毫無進展,並引以為鑑。 

                      第二項是要讓拜登政府把貿易看做可以和台灣取得重大進展,同時對其他要務所形成風險會在可管控範圍之內的事。他認為貿易問題在中美關係或兩岸關係上,不大可能成為一個重大刺激因素。 

                     第三項是白宮很可能插入各項美國和台灣的貿易對話,並扮演「交通警察」的角色,以確保互相加強各種聯繫努力,提升進展。以前美國和台灣之間沒有任何的活躍管道,現在卻有4個,包括21世紀計畫,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主導的TIFA談話,由國務院領導的美國台灣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以及由商務部領導的科技貿易投資合作框架等。另外還在持續討論推出包括美國、南韓、日本及台灣的任何晶片聯盟,是否能夠互利。 

                   最後的一項戰術建議是他希望美國政府在來年中,把和台灣的貿易關係列為優先要務。他認為那是台美在加深關係上可以有重大進展的領域。 

                   台大教授徐斯勤分享了他對台灣貿易的3點觀察,包括台灣出口偏重中國大陸,佔總額30%40%,從2016年起,蔡政府雖力圖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倚重程度,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成長率迄未大幅減緩。最近這一年,因為有許多台灣投資從中國大陸撤了出來,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的數量也因此逐漸減少了些。 

                 至於大家都知道的,台灣在高科技上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靠諸如台積電等公司,而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之一,在於上下游產業鏈齊全,而台積電最近大規模進美國市場投資,雖然盈利可能不多,仍然要去,一大原因是為降低政治風險。 

                 他的第三個觀察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貿易及投資關係,對政治的影響。徐斯勤覺得儘管許多學者認為台灣試圖獨立,才導致中國大陸展示武力,暗示武統,但他覺得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其實50%以上的台灣人民都贊成不統不獨的維持現狀,北京政府也在很積極的要帶動人們抱持等得越久,就更有可能經由和平統一。           

                 聶禮和出身金融界,曾在波士頓的Eink工作12年,現為友達光電美國子公司達擎公司總裁。他從自身經驗指出,當年的香港是最自由的貿易地區,從企業經營者角度來看,貨物自由流通,沒有關稅,銷售稅等障礙及限制,才是最理想的貿易環境。美國當年有某些物品採配額制,但由於法規明確,流通仍然十分迅速。在他看來,人們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貿易並不限於實體產品,在講究知識經濟的今日,諸如智慧財產權,各種產業服務都是貿易中的交易品項。 

               波士頓經文處表示,這場會議採取實體和線上同步轉播的方式舉行。現場部分礙於哈佛大學校方規定,70餘名出席實體會議者全是哈佛師生。網上出席的有200餘人。參加講座者提問十分踴躍,連波士頓環球報都出席提問。           

                 這場研討會的影音檔已上載至哈佛大學政府學院的艾什中心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5JDaORidg&t=50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