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4月 30, 2019

華人前進會籲波市府用IPOD、容積率保護華埠排屋

華人前進會主任陳秀珍說明該會呼籲保留華埠排屋緣由。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華人前進會和數十名華裔居民430日在尊尼閣(Johnny Court)9號旁舉牌,籲請波士頓市政府把華埠列入IPOD區,降低容積率(FAR)規定,以期華埠排屋(row house)及相關歷史得以保留,工薪移民可以繼續以華埠為家。
             波士頓市議員愛德華費林(Ed Flynn),米高法拉提(Michael Flaherty),波士頓市鄰里發展主任席拉狄倫(Sheila Dillon)都出席發言,支持華埠居民的呼籲。席拉狄倫表示,華埠一直都在波士頓市長馬丁華殊的心上,市府絕對會和華埠合作,一起找出解決問題辦法。她說,華埠是波士頓最重要的社區之一,我們必須保存它
  波士頓市議員愛德華費林(Ed Flynn,後左起),米高法拉提
(Michael Flaherty),波士頓市鄰里發展主任席拉狄倫
(Sheila Dillon)都出席發言,支持華埠居民的呼籲。
(周菊子攝)
             華人前進會行政主任陳秀珍指出,波士頓華埠是個已有150多年歷史的社區,最早稱為南灣區(South Cove Neighborhood),曾經是愛爾蘭人,德國人,猶太人,敘利亞人,黎巴嫩人,然後是華人的聚居地。在19501960年代,波士頓市實施都市更新計畫,拆了數以百計的低收入家庭房屋,後來為了建中央幹道,拓展麻州收費公路,又把尼倫街(Kneeland),乞臣街(Hudson),阿爾巴尼街(Albany)上的許多排屋拆了,然後塔芙茨大學和紐英崙醫療中心擴建,把幾乎佔華埠一半的住宅及商業用地,全拿走了,剩下來劉在華埠內的排屋,散落在屋街,尊尼閣,松街,乞臣街及泰勒街,總數不到一百。
             這些排屋的許多租客,近年來因業主出售、加租等不同理由,被迫搬遷,威脅了華埠設區的穩定性。
余麗馨表示,她12歲以前都住在波士頓華埠。(周菊子攝)
             2000年以來,波士頓華埠遭遇住宅大樓豪華化(gentrification)衝擊,不少業主把房屋高價賣給發展商,華埠之內的可負擔住宅越來越少,最近這兩年,Airb&b等短期出租開始流行,掀起了又一波的高價收購華埠房屋風潮。
             根據華人前進會資料,在泰勒街上就有一棟四層高排屋,2000年時售價375000元,2005年就漲到90萬元,2017年更以301萬的高價出售。
華埠穩定委員會高嘉亮發言。(周菊子攝)
             華人前進會的華埠穩定委員會(Chinatown Stabilization Committee)成員,還在大學唸三年級的高嘉亮表示,尊尼閣9號,是另一個例子。黃姓夫婦在1980年代買下的這房子,2016年出售時,市場估價約48萬元,但一位名叫Cai Tao的來自中國投資者,竟以約2倍價格的80萬元買下來,然後丟空兩年,再於今年三月獲得政府批准,可把兩單位的住宅樓改建成五個單位的共管公寓。
             高嘉亮指出,根據該委員會的調查,Cai Tao在麻州各地擁有許多物業,總值不下1800萬元。
             住在尊尼閣7號的伍惠勻,李超業夫婦則表示,從1968年起,他們夫婦倆就住在那兒,還和9號的鄰居共享一個後花園。Cai Tao的改建,顯然會影響到整條街的供水/下水道疏通,消防,加高的樓宇,也會遮住陽光,有礙通風。他們曾經試圖和新業主聯絡,卻一直得不到回應。
劉仲岳(左)也拿出全家福照片,說明他小時候住過華埠
排屋。(周菊子攝)
             黃美群以前也住在尊尼閣。她感嘆表示,早年租住時,房租900元,原屋主賣給新屋主後,房租漸次漲到1900元,她透過各種途徑爭取,都沒有結果,她實在負擔不起,最後只好搬遷。
             早年住在華埠的余麗馨,劉仲岳也分別拿著巨幅照片在現場述說,他們小時候住在華埠,親眼看到排屋逐漸消失,鄰居一一遷居的景象,沒想到多年以後,華埠又再面對類似威脅,如果讓這種情形持續下去,華埠將消弭於無形,大家必須攜手團結,保護華埠的存在。




右後方的樓宇就是尊尼閣9號。(周菊子攝)
尊尼閣7號的伍惠勻,李超業夫婦為新鄰居的改建計畫,
煩惱不已。(周菊子攝)
波士頓鄰里發展局主任席拉狄倫稱,市長心中有華埠。
(周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