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4月 28, 2012

北京村官黃福水上哈佛談鄭各庄城市化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賽奇(Anthony Saich)廿六日在一場農村發展的討論會中表示,中國未來發展首待解決的兩大問題是流動人口處理、土地制度改革。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許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最近在做中國農村發展的案例研究,其中之一是高級研究員楊林負責的北京鄭各庄,這個只有568戶,1500人,就在「天子腳下」,離天安門南邊不過22公里,每人每年享有約18,000元股金收益的「農村」。
鄭各庄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宏福集團董事長黃福水,因此應邀,遠從北京來到麻州劍橋市,出席了哈佛的一堂案例課後,廿六日又以「主動城市化引領鄭各庄農民走向富裕路」為題,發表講話,還邀來舊識,刻在哈佛進修的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北師大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西主任關成華,與賽奇教授一起討論。
         賽奇教授在會中指出,時移勢易,中國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全國城市化程度已達60%左右,到底還有多少農村算農村,值得探討。鄭各庄固然是個村鎮成功發展案例,但其模式並不適用於中國的偏遠貧村。
        賽奇指「農村發展」目前有所謂的蘇南模式、東莞鹽田模式及鄭各庄模式,各有特色,但成功發展的共同因素包括,和土地制度有關,找到了非政府資金,地方領導有想法、肯做事,敢創新,在農業轉型上找到了出路,都離大城市很近等。
        賽奇認為,中國追求未來發展,並不須要把鉅款浪費在基本上已不存在的「農村」上,最重要的是處理民工這流動人口,為民工家庭和城市福利搭上線,以及改革土地制度。
        曾經是黃福水上司,現為教授的關成華表示,黃福水能達成「讓村民都住上樓」的夢想,其實是歷屆地方官或明、或暗都支持的結果。黃福水的基本身份仍是農民,在村落這一級,政府不能隨意調動,也是原因之一。關成華也認為,鄭各庄的未來發展,存在著產權問題。
         王石認為黃福水不但有企業家精神,更有公益心。他的所做所為,若是放在私營企業環境裏,能達到的成績絕不止目前這樣。
         黃福水介紹了鄭各庄的基本概況,以及過去30年來的演變。
黃福水指出,從1998年起到2011年的13年間,鄭各庄的成就包括,自營實體公司從1個發展到35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100元增加到45500元,農民勞動人口的受教育年數從7年提升為11.5年,村內建有一座三級甲等醫院,豎立起「宏福集團」、「宏福苑」、「溫都水城」等三個品牌。
           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早前對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所做的人均月收入最新統計,平均為1480美元、約合人民幣9327元。其中的中國員工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元。鄭各庄居民現在的人均收入,已和全國平均數差不多。
黃福水解釋當年他主動發起鄭各庄城市化,因為面對著六大困惑,包括集體經濟弱化、農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大;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民棄地問題嚴重;農民承受被動開發的痛苦;農民飽受攀比蓋房的困擾等。
           透過編制,並費時十年取得政府批准的「鄭各庄村21世紀生態庄圓」建設規劃,他們完成六件大事,包括農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置換,以村民自治方式改造舊村建樓房,打造出農民變股東的新型集體經濟模式,推出「確權、確利、保收益」的土地流轉經營機制,實現單一產業向產業多元化的跨越,投資20多億元來建成社區內的基本設施配套。
            黃福水最自豪的是,他推動的這村民集體共治模式,讓農民共享了發展成果。現在鄭各庄面對的發展瓶頸,是中國的二元體制。國有土地上的建築及設施可以取得產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房子,卻即使符合規劃,也拿不到產權,鄭各庄的幾十億元資產,因此無法上市,也不能抵押貸款來為該村取得未來發展資金。他希望哈佛學者能為該村找到解決發展瓶頸的方法。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賽奇(Anthony Saich)()五月將訪北京,廿六日先請鄭各庄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宏福集團董事長黃福水()來哈佛做案例。(菊子攝)

北師大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西準任關成華(左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賽奇(Anthony Saich)、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鄭各庄黨總支書記黃福水、哈佛高級研究員楊林等人在會後合影。(菊子攝)

            鄭各庄黨總支書記黃福水的座談會,出席者眾。(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