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4月 03, 2012

「乘著光影旅行」帶觀眾遊名片看大導


文建會所屬的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和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合作,四月一、二兩日在費正清中心放映台灣製作的記錄片,「乘著光影旅行」及「雲的那端」,仿如既述說台灣的文化成就,也傳遞台灣已非常國際化的訊息。
      一日晚放映的是姜秀瓊及關本良兩名年輕導演的「乘著光影旅行」。哈佛東亞文明系教授王德威做引言人,費正清中心博士生錢穎在問答時間中,以流暢的中英文為姜秀瓊做翻譯。
      「乘著光影旅行」以獲得第12屆國家文藝獎的攝影師李屏賓為主題,從台灣九份、香港九龍半島、新疆酒泉、日本東京、再到挪威奧斯陸,一路追蹤他為追求對電影、光影的愛好,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與心情,也點出他雕琢光影,使「策馬入林」、「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戲夢人生」、「女人四十」、「花樣年華」、「千禧曼波」、「太陽照常升起」、「挪威的森林」等等許多影片奪得影展最佳攝影獎的成績,全是電影人以幾百、幾千分鐘換一分鐘的心血成績。
       講國語的姜秀瓊和講廣東話的關本良,為這部記錄片,花了三年時間,訪問了李屏賓的母親、兒子,以及侯孝賢、姜文、王家衛、張艾嘉、舒淇等著名導演員,法國、日本的導演及工作人員。兩名導演也各以廣東話及國語做片中旁白,抒發拍片者的觀察與感想。
       當晚的觀眾,一方面為能在短短八、九十分鐘內看到那麼多知名電影人物,以及知名大片段落,感到內容豐富,一方面也有不只一人疑惑重重提問,影片既然訪問了李屏賓的母親、兒子,為什麼李屏賓的妻子卻在全片中,連一個鏡頭、一句話都沒有。
       姜秀瓊的回答,倒也簡單。她說明初拍這記錄片時,並沒有預設的腳本,原想以李屏賓的攝影技術及光影為主題,但三年拍下來,影片呎數及素材內容太多了,剪接時把主題更偏向探討攝影師、電影人在藝術職業和家庭生活之間的掙扎,又覺得李屏賓母親這條線,內容已經足夠,就沒再做李屏賓妻子這部份。
      文建會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專員鄢繼嬪表示,該中心從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2008201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中,共選出四部片來舉辦2012年台灣紀錄片巡迴展,預定四月一日至五月十九日間,和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及文化學系、賓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東亞學研究中心,杜克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亞太研究學院、動態影像藝術課程等學術單位合作,在哈佛大學、紐約台灣書院、羅格斯大學、賓州大學、杜克大學、洛杉磯台灣書院及休士頓台灣書院等地巡演。
      昨晚在哈佛大學放映的第二部記錄片,是蕭美玲導演,內容記錄其中法混血女兒Elodie在藉由電腦網絡與法籍父親溝通中成長的故事「雲的那端」。
      也獲選入巡迴展,將在其他地點放映的另兩部台灣記錄片為朱賢哲導演的「穿越和平」、黃嘉俊導演的「飛行少年」。查詢記錄片展詳情,可上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官網http://www.tpecc.org/

圖片說明:

      姜秀瓊()在錢穎翻譯下,回答觀眾提問。(菊子攝)

      「乘著光影旅行」的主人翁,李屏賓在片中的一個鏡頭。(菊子攝)

      早從1986年起就和李屏賓合作的侯孝賢,接受訪問,談他對李屏賓的欣賞。(菊子攝)

      影片中還以一張照片點出,侯孝賢(左二)等好導演,都能把愛電影的人吸聚到一處。(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