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崙分會和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合作,7日邀得五名作家、學者及業者,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談詩論文,說華語文學出版業的海內外市場對接,新興媒體對當代文學的影響。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崙分會會長張鳳,是這場春季中國文學演講會的當然主持人。紐英崙本地作家,朱小棣、王申培、王正軍,詩人朱紹昌,薩福克大學教授兼作家鄭達,中華書法會中文書記黃鏡明,以及胡世沛等文學愛好者,都熱情出席座談。
非馬、馬德五、王性初等三人,都是資深文人,各有不同成就。
非馬在會外透露,二、三年前,他意外發現,在中國大陸,以及歐洲各有一人,也用「非馬」這筆名寫詩。他從網站上獲悉,有讀者誤把該名詩人當作他,讓他頗感無奈。
華裔歷史學家麥禮謙(Him
Mark Lai)、楊碧芳(Judy Yung)、林小琴(Genny
Lim)等人在1980年整理、出版過「埃倫(Island)詩集」,成為研究美國早期華文文學的珍貴史料。其後楊碧芳又出版了一本書「天使島」,2011年七月廿三日,天使島為誌記一百週年,還安設了移民牆。
遠從中國趕來的崔卓力,以「海外華語創作和中國圖書市場的有機對接」為題,詳細介紹了近年中國出版業的轉變。她說,中國的國營出版社約500多家,民營約4000多家,每年出書約三十萬冊,比十年前多了五倍。一本新書的壽命,一般只有三週。不但書多到讓進書店的一般民眾感到眼花瞭亂,就連她們這些專業編輯,現在也不太敢去參加書籍出版會議,怕去了之後產生無力感,覺得所有可做的題目,幾乎都有人已經做了。電子出版業的風行,在發行速度、成本上,對以紙張印刷發行的出版社,都造成重大衝擊。
崔卓力認為,如今的海外華語作家,不但已脫離了舊移民文學的自說自唱範疇,也在全球化及世界走向東西方融合時代等因素下,和國內讀者有了更好的橋接基礎。以趙淑俠、嚴歌苓、陳和為代表的海外作家,以經成為中國文學圖書市場上的暢銷書作家。
雷啟立則感嘆和美國人相比,愛看書的華人似乎越來越少。公車內、地鐵裏、車站上,在美國常有人捧書看,在中國,甚至港、台,都不那麼常見,內容嚴肅的出版物也越來越少,令人憂心。他也提及網路寫手,一天寫幾萬字,礙於手停口停,根本不顧品質,儘管有很多人說是垃圾,但小孩子、年輕人卻喜歡看,造成惡性循環結果。
圖片說明:
雷啟立(右起)、張鳳、馬德五、非馬、崔卓力、王性初等主持人及講者會後合影。(菊子攝)
張鳳(右四)和講者及部份出席者合影。(菊子攝)
王性初展示收錄進書中的口供紙內容。(菊子攝)
春季中國文學演講會現場展出的書。(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