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15, 2013

奇虎360總裁齊向東訪波談創業經過

奇虎360總裁齊向東,首席財務徐作立日前與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秘書長石現升等人訪問美國,在西岸出席會議後,再轉到波士頓拜會,在麻省理工學院和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交流。
            奇虎360是家主要業務為網路安全的公司。齊向東當晚侃侃而談,奇虎360如何在短短八年間,營收從零擴展到100億,用戶也從零增長到每月有四億五千萬人的過程。
            該公司在中國,有如美國的NortonMcAfee等防毒軟體,不同的是,該公司的產品免費供用戶使用。齊向東坦言,在這種做法下,用戶喜歡,對手討厭,該公司因此經歷了不少風波與挑戰。
            曾任雅虎中國副總裁,曾是新華社系統最年輕司局級幹部之一的齊向東坦言,該公司雖然已在美國上市,但產品還未進入美國,也還沒有英文版本。不過他表示,該公司對美國的“白名單”電郵地址的收集也相當齊全,相信該公司產品在過濾美國的網路毒害上,也一樣有效。
            石現天表示,中國互聯網協會是個包括搜狐的張朝陽,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等大大小小的網路營運商。該會和美國等互聯網協會也都有互動,每年彼此開會,交流。
            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視重視此活動,前任董事長尹南鷹,會長鄭茹,曾任會長的陸德理,總經理楊湛萍等人之外,還邀得128華人科技企業家協會會長李洪山,董事段可,美中醫藥開發協會前會長陳敏等嘉賓出席。



左起,段可,尹南鷹,季學清,田田,李洪山,戴晨方,齊向東,徐祚立,鄭茹,石現升。

網協NEW2.0加速器項目即起至11/30接受申請

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NECINA)日前以“徵求駭客”為題,在畢馬威會計師樓的劍橋市創新中心,啓動了該會NEW加速器2.0的本年度培訓。
            NEW是網協創造環境,協助有心創業者,學習創業所需各方面技能,交流組成團隊,引介創投資金,提供專家輔導的項目。
            網協當晚宣佈,即起至十一月三十日,接受有心創業者提交項目。在畢馬威會計師樓的贊助下,所有獲選加入該項目的成員,將每月在畢馬威創新中心聚會,藉由工作坊等活動,改善,學習與創業有關的各項事務。
            畢馬威會計師樓的稽核師(audit)Ed Sullivan Jr.當晚淺談了該公司對本地企業的影響,以及和諸如網協等機構的合作情況。
            網協NEW2.0項目主任田田當晚匯報了該項目第一屆概況,指出有不下四組團隊成功創辦企業,並獲得資助。該項目今年將從申請者中挑選十到十二組團隊,參與各項培訓活動後,期中進行半決賽,再決定那些團隊可進入NEW2.0創業隊。
            NEW2.0啓動式這天,精簡創業挑戰(Lean Start Up Challenge)首長Tina Weber淺談初創公司可以如何追尋最佳案例,藉以達到精簡開辦事業的做法;律師戴晨方講“企業計劃書的本質”;NEW 2.0的新執委黨平,高弘略談了他們自己的經驗。
            第一屆NEW項目的獲勝者,“夢科技(Dreamech)”創辦人王振榕也分享了他的創業經驗,並闡述了如何應用網協的資源,來協助所創事業的成長。他的“夢科技”公司做的是汽車設計的應用程式,把消費者,以及他們的汽車,和汽車服務業專家連接起來,容許汽車維修專家做遙距診斷,節省雙方的時間,金錢。
            王振榕還分享了不少他個人的創業心得。他建議有心創業者利用網協的資源,打造自己的創業孵化器,包括訂定個人目標;從先有個出路策略(exit stratege);要堅持,別輕易被他人的拒絕打倒;要精簡,精簡,再精簡;要獲取資源,包括向有經驗的成功人士請教,學習,參加本地的創業組織,找一群都在創業的朋友,充分利用網協的豐富資源等。
            他還把自己公司的時間表,包括建立管理團隊,進行測試,獲取市場反映,籌款,行銷,尋覓科技專才等的進展過程,攤出來給出席者參考。他的公司打入麻州挑戰半決賽,IBM GEP夥伴的連接公司與資金項目決賽,引起三星移動公司(Samsung Mobile)的興趣等。
            王振榕還列出了一張初創公司所需資源,以及網協所有資源的連連看圖表,指出創辦公司需要資金時得做的陳述準備;和投資者搭線;在組建團隊時需要的管理及科技人才;在市場行銷上需要有的網站,使用者界面,圖表設計,市場研究;在研發產品及技術,以及法律,財務,會計等方面,網協以及網協的合作夥伴IBM,全都有很豐富的資源,可以支援創業者的需求。
            查詢詳情,可上網www.necina.org,或洽田田tian.tian@necina.org

圖片說明:

            網協 NEW2.0項目主任田田(第二排左一),以及網協會長鄭茹(前右一),夢科技創辦人王振榕(前右三起),高弘,戴晨方等網協成員會後合影。(菊子攝)


            律師戴晨方在會中講談。(菊子攝)

州政府撥款8800萬元資助可負擔住宅、文創機構

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這兩日陸續公佈州府撥款去處,繼12日宣佈撥給文化團體經費增至一千五百萬元后,昨(14)日再宣佈,麻州政府將撥款七千三百萬元建造或保留州內的可負擔住宅。
在麻州長提出的計劃內,麻州之內17個社區的廿多項發展計劃,可保留或新增共1100個可負擔住宅單位,同時創造2000個建築業工作機會。
麻州長昨日在劍橋市,有94個耆英單位的普南廣場( Putnam Square )公寓大樓,作此宣布。該大樓藉由這項州府補助,以及聯邦的抵繳稅款優惠,得以維持下去。
麻州長表示,維持住宅的可負擔性,有助促進麻州社區的成長。
麻州長昨日也簽署了一項法案,容許麻州政府在未來五年內,為可負擔住宅借貸14億元。
12日時,麻州長到斯托克橋(Stockbridge)的諾曼洛克威爾(Norman Rockwell)博物館宣佈,州政府為資助文化團體,創意及旅遊經濟,在2006年訂立的五百萬元經費,將在明年增至一千五百萬元。
麻州政府的這筆經費,將為在麻州內推廣,併購,設計,維修,翻修,擴展或建造非牟利的文化設施提供補助費用。所有的補助款都必須有私人或公家的相對額度現金投入。
麻州政府已收到許多申請,包括屋斯特藝術博物館,即興慶祝公司,以及牙買加平原的藝術、文化中心,大秋河的兒童博物館,益士石造船博物館,瑪莎葡萄園電影協會,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麻州藝術學院等。
麻州政府表示,從2007年迄今,有270各獲得補助款的機構報告,獲有麻州文化協會支持。管理這筆經費之一的麻州文化協會網站因此有二千萬餘人瀏覽,支撐了9057個全職工作,發出了五億五千一百萬元的薪資。

星期四, 11月 14, 2013

波士頓市長Menino卸任後當BU城市學院主任

波士頓市長萬寧路(Thomas Menino)昨(13)日公佈,卸任市長後,將擔任波士頓大學城市學院(Institute on Cities)共同主任,但不教課。
            波士頓大學(BU)校長羅柏布朗(Robert Brown)昨日一早和萬寧路在該校新建的學生中心(100 Bay State Road)大樓一樓,向六,七十名師生,記者正式宣佈,明年二月,萬寧路就是波士頓大學教職員了,將在該校Frederick S. Pardee 長期未來研究中心麾下,由波士頓大學以一百萬元左右經費設立的“城市學院(IoC),與該校政治系主任Graham Wilson一起,擔任共同主席,合約為期五年。
            羅柏布朗表示,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及文化未來,如今越來越仰賴把大城市發展成為創造知識及經濟成長的樞紐,把城市發展成為繁榮,有包容性,環境具可持續性,也已經是該校的中心重點。萬寧路擔任美國主要大都會市長廿年的實務資歷,將可把城市研究推到超越學術的層次。
            萬寧路在2001年時獲BU頒給榮譽學位,今年五月,他再在波士頓大學畢業典禮上,獲得社區服務獎牌。
            羅柏布朗說明,萬寧路的“城市學院”共同主任一職,薪資會在正教授平均薪資,157,000元的上下百分之十之間,和他現在當市長的年薪17500元差不多。
            萬寧路表示,他很高興留在波士頓市,儘管他不教課,但將採行開門政策,容許學生們隨時找他。
            萬寧路的接受波士頓大學聘僱邀約,引來波士頓前鋒報(Boston Herald)的“利益衝突”質疑。
        波士頓前鋒報認為,波士頓大學正在尋求波士頓重建局(BRA )批准,已在麻州大道上擴建校園,並在南端(South End)蓋醫學實驗室。而波士頓重建局是由萬寧路所指派的人主掌。該報指萬寧路在考慮哈佛大學提出的職位邀約時,面對同樣的質疑。但萬寧路表示,他對這問題非常小心,他的法律團隊說,可以接受波士頓大學這份工作。
            波士頓前鋒報指出,波士頓大學的政府關係主管,包括萬寧路的長期策略師
 Robert “Skinner” Donahue ,以及萬寧路門生,也是波市議員康沙弗(Rob Consalvo)的姊姊 Michelle Consalvo,在萬寧路擔任波士頓市市長的這過去廿年間,已不知把多少大型發展計劃交到波士頓重建局面前,包括2005年啓用的Agganis舞台,2009年開幕的26層樓高宿舍。
            最近放在波士頓重建局董事會面前的波士頓大學項目包括佔地25萬平方尺,座落在聯邦大道(Commonwealth 
Avenue )和格蘭街 (Granby Street)之間的15層樓高大樓,2012年批准的10萬平方尺法學院擴建計劃,佔地15萬平方尺的生命科學及工程中心,佔地27800平方尺的波士頓醫療中心莫克雷癌症中心擴建等。
            波士頓大學校報“BU今日“昨日在相關文章中指出,波士頓大學在1984年時,邀卸任的波士頓市長凱文懷特(Kevin White)成為該校教職員,還提供車輛,司機,以及傳說非常高的薪資,引發了至少兩宗調查案,但都未控告凱文懷特做錯了什麼。
            凱文懷特的前任,John F. Collins1968年卸任後,進了麻省理工學院執教。

圖片說明:


            波士頓大學(BU)校長羅柏布朗(Robert Brown()昨日一早和波士頓市長萬寧路(右)宣佈完畢後握手。(菊子攝)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年會憶當年 邀乞臣街居民團圓

 李燦輝為出席眾人簡述乞臣街歷史。(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CDC)十二日晚以“乞臣街團圓(A Hudson Street Reunion)”為主題,在波士頓華埠喜臨門大酒樓舉行年會,頒啓發獎表揚該會前任董事長曹育倫,頒陳耀庭領袖獎表揚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
 李燦輝為出席眾人簡述乞臣街歷史。(周菊子攝)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以“乞臣街團圓“為今年年會主題的原因之一,是該會與新波士頓基金合作發展,兩個月前才真正破土動工,現在稱為“綠路一號”的24號地段,就座落在早年被麻州政府拆掉的那一半乞臣街上。包括當晚主講發言的李燦輝教授,ACDC的現任董事長李保華,前任董事長曹育倫的父親等,當年也都是乞臣街居民。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在會中除了頒發前述獎項外,還頒傑出住宅教育者獎給Jackson 住家檢驗公司的Hon Choy Chan,頒發傑出青年義工獎表揚波士頓高中生Chan Kang Wu,北崑是高中生Shu Qi Ke。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年會有二,三百人出席。(菊子攝)
李燦輝當晚為出席者簡述了乞臣街的歷史。他指出,對那些老居民來說,“綠路一號”是他們當年的乞臣街24-66號。麻州政府為方便郊區居民進城, 把那一段乞臣街的一半拆掉了來建高速公路,讓數以百計,連車都沒有的沒錢,沒權窮苦人家,失去家園。過去五十年來,住在乞臣街另一半的人家,也長期忍受著高速公路分流道上交通帶來的噪音,眼前的一片空白水泥牆。
            在“要回乞臣街”行動上,許多前居民代表逾百戶人家的活生生見證,形成了道德力量。
            許多前居民,也藉由乞臣街,在不斷變遷的波士頓華埠中,重新連接起來。
會場展出華埠圖冊展。(菊子攝)

            李燦輝指出,乞臣街上,當年住著兩批人,分別因為奧斯曼帝國,清朝這兩個一度偉大王朝的崩潰而流離失所的人們。敘利亞基督徒在帝國分離中成為宗教迫害的犧牲品,因為土耳其人攻擊,毀滅基督徒村落而大出走。在清朝逐漸崩潰時,有許多華人移民到美國西部當鐵路工人,挖金礦,務農,捕魚,但種族滅絕,大屠殺及驅逐,把他們逼離大西部,來到工業化的中西部,東北部,最後來到波士頓。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前任董事長曹育倫獲頒啓發獎。(菊子攝)
            他說,大約是在1880年代,華人在夏利臣街(Harrison Ave.),好事福地(Oxford Place)上形成了華埠,後來還擴展到好事福街。那時,也有大量的敘利亞人湧入。 在當地一般人眼中都是“非我族類”的華人和敘利亞人,儘管都覺得彼此是不同族類,卻也漸漸混居。1903年的一份波士頓晚報上有篇文章寫著,“華人在這(和敘利亞人)比鄰而居,有時甚至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但這兩個不同國籍的人,完全忽視彼此的存在,儘管每天見面,卻從不說話”。
            這情況在越來越多敘利亞人搬來後,漸漸改變了。橄欖地(Oliver Place)成為主要是敘利亞人的聚居地。
余仕昂獲亞美社區發展協會頒給陳耀庭領袖獎。(菊子攝)
在這期間,敘利亞人和華人,不斷的搬遷。聖喬治東正教堂1900年時設在好事福街6號,然後搬到愛丁堡羅街38號,乞臣街32號,1922年搬到泰勒街,1953年搬到南端的詹姆士街,1979年搬到西洛士百利,就是一個例子。
李燦輝自己家也一樣。1946年他家遷出好事福街,搬到乞臣街73號,那個對那時的他家來說,有如郊區的地方。家裡有暖氣,熱水,浴室,洗澡缸,後院有樹,陽光充裕。
到了1960年代,在敘利亞人一家家搬走之後,乞臣街變成了華人居民佔大多數的一條街。在戰後新娘,逃中國內戰的難民等的湧入中,那也成為華人社區首度見到人口增長的年代。
逐漸地,敘利亞人和華人在子女帶動下,開始交流。
接著,麻州公路局(Mass Turnpike)1960年代初期,沿著鐵路即乞臣街東邊,拿走了一大塊地。李燦輝還記得,有個表哥在那兒剛買了房子,收到麻州公路局發來的一封信,要他翻譯。那封信說,他表哥的房子,現在是麻州公路局的物業了。他的租金是多少錢,要交到該局在普天壽中心的辦公室去。該局會照評估價值(約為實價的一半)付款給他表哥。
李燦輝對於五十年後,乞臣街又回到華人社區手中,再度為社區提供居住地方,很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