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9月 01, 2023

慈濟副執行長何日生闡述慈濟已然法派宗門 奠定永續基礎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日前在慈濟波士頓聯絡處,以「慈濟論述: 法脈宗門永續」為主題,闡述慈濟正以佛法的慈悲利他,救渡、引導眾生得到「身、境、心」圓滿的方向與做法,奠定其佛教宗派地位。

                   2022年才獲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第5屆「溫暖人間獎」中「信仰力量獎」的何日生,曾在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學府做訪問學者,近年致力推廣「利他」與「共善」理念,出版了「善經濟」與「善治理」2本書,並積極促進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的宗教之間交流。

                    827日這天,何日生在慈濟基金會波士頓聯絡處,從闡述佛教派系分歧,式微的因果談起。他認為印度佛教因為組織內控力不強,佛陀對經濟、治哩、心理、倫理等諸多思想,未被論述與實踐,佛陀改善現實世界的「菩薩理想」,不重視物質的給予和改善,僧侶潛心解脫,一般佛教被婆羅門同化得走進密法與咒術,和社會生活有距離,沒能夠建立起普世社會生活的各種知識與價值體系,因而在傳承途中出現分歧,尤其是婆羅門在發展過程中,完成2600多條摩奴法典,訂定許多詳細規則與倫理,反而支配了印度的社會生活。

               何日生也闡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從魏晉南北朝的朱轉輪聖王與淨土思想,到武則天時代的帝國、商業與佛教並存,繼而儒教興盛,佛教走入農民社會的過程。

             他以慈濟從2010年起舉辦慈濟論壇,探討環境與宗教,佛教與慈善,國際慈善組織的理念與治理,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全球防災與永續發展,未來地球與綠色行動等主題為引,談到慈濟菩薩道從利他到覺悟,六度萬行,十善法,去五毒,十使,對治一切自我的無明與習氣等修行法門。

                    他認為「利他」與「共善」是慈濟的2大特色,也是慈濟應成為佛法的法脈宗門之一的基礎。慈善最近和哈佛大學的宗教、醫學、公衛等三個學院合作,對應慈濟的慈善,醫療及教育等志業,做利他

研究,另外分別和牛津大學,台灣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以及慈濟科技大學從「善治理」的角度,就財務、組織及慈善經營等方面做共善研究,由查爾斯達爾文大學心理系,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組織顧問羅錦福(Douglas Paton)教授主持,邀請台日紐西蘭、印尼、菲律賓、土耳其、美國等710位學者投入慈濟賑災模式研究,既是弘揚慈濟理念,也在為慈濟奠定宗派法門的理論基礎。

               93日、4日,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和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天竺佛教研究網絡 (CAM Lab)合作,將在哈佛大學地理學講堂 (Geological Lecture Hall)舉辦「證嚴上人的思想與實踐研究研討會」。報名可上網,https://forms.gle/XeSsEVkyi7qK6fxF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