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若約(Felix Arroyo)、巴洛斯(John
Barros)、雷琪(Charlotte Golar-Richie)、麥可羅斯(Mike
Ross)、華查克(Bill Walczak)、馬丁華殊(Marty
Walsh)、楊西(Charles Yancey)等7名市長候選人,基本上全支持公地公益用,增建可負擔住宅,創造工作機會,穩定社區等,各組織的呼籲。部份候選人還舉自己的過去政績做佐證。談及波士頓市將建賭場時,才出現較大分歧的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多年來一直關心華埠社區的海馬斯(Hymas)基金會項目主管梅大衛,麻州大學亞美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劉仲岳等人會後都表示,這幾名候選人的發言,基本上都支持社區要求,但說得很模糊,沒有具體細節。社區內最好有人已把當晚會議錄影下來做記錄,將來可據以和當選市長者進一步討論。
一眾候選人中,波市現任市議員麥可羅斯、楊西及麻州眾議員馬丁華殊,曾任波市鄰里發展局局長的雷琪等人,各自強調自己在任上曾有的相關政績。
雷琪表示,當年她曾參與訂定建造住宅大樓必須包括某一百分比的可負擔住宅這包容性區域規劃令(Inclusionary
Zoning)。她也推動建造了數以千計的可負擔住宅。她也針對大銀行丟空住宅,影響市容情況,提議徵收不使用稅(non-utilization
tax)。
華殊表示,幫助人們加入建築業工會,學習一技之長,獲得工作機會的「通道(Pathway)項目」,就是他推動成立的。他認為要保護社區,幫助民眾留在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就要讓民眾能夠有份工資足以養家活口的工作。他也強調自己支持華埠商家,會盡力為他們爭取商機。
楊西認為市府除了防止社區貴族化以外,還應以華埠為鑑,防止來自機構擴張的擠壓。民眾一旦被逼走了,就很難回來。一旦他當選,他將運用市府權力,來保障公地及公家資源供作公益用。在波士頓市議會長達30餘年的楊西,每次發言完畢,就自報姓名,顯然深諳競選訣竅,首先要讓選民記得你是誰
無政壇經驗的兩名候選人,巴洛斯及華查克各有所長。
巴洛斯以他曾擔任杜爹利街鄰里計劃(Dudley Street
Neighborhood Initiative,簡稱DSNI)行政主任13年的經驗指出,一旦他當選市長,將把規劃地方法展的權力,交回給地方社區民眾的手中,因為只有人民自己,才知道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指出,DSNI就是一個成功例子。當年波市府和他們簽定備忘錄,成立土地信託,把15畝公家土地交了給DSNI來重新發展,如今的成績,社會大眾有目共睹。
- 華查克也以他成立柯德文廣場醫療中心(Codman Square Health Center),從提供醫療服務開始,到建學校、蓋樓等等的重建整個柯德文廣場社區的經驗為例,強調社區發展,應由社區民眾自己來計劃,再據以制定區域規劃(zoning)準則。波士頓重建局計劃部門的作業不透明,是造成地方上出現許多民眾不需要,不想要建築的問題所在。他也明確表示自己反對建賭場。
12名市長候選人中的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當晚趕到會場,打過招呼,但未出席發言。
圖片說明:
波士頓市長候選人在昆士小學回答社區提問。(菊子攝)
約250人出席了這場以住宅為重點的波士頓市長候選人論壇。(菊子攝)
曾任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行政主任的海馬斯(Hymas)基金會項目主管梅大衛,認為各候選人發言應該再具體些。(菊子攝)
華人前進會共同主席湯美華(前左)在陳玉珍(右)翻譯下提問。(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