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四, 6月 17, 2010

陳德基競選麻州眾議員 當年上司、現任在位者都支持

陳德基十五日晚在昆市中心的喜滿堂餐廳舉辦籌款餐會,為競選第二諾福克區麻州眾議員造勢。他強調希望藉由自己參選,進一步見證,只要努力以赴,即使麻州保守,亞裔一樣有機會從政。
今年十一月的大選,如果陳德基當選,他將是麻州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華裔、亞裔眾議員。
十五日晚,約有一、二百名支持者出席。其中包括為陳德基助選的大學生陳天偉,以及當天決定加入志工行列的年輕人,羅沅若、余仲衡。他們覺得,單只是看陳德基參選,就已感到受啟發,再想到要助選,更忍不住很興奮。
陳德基坦言,麻州眾議員選舉,和其他的州級選舉相比,規模並不大,在昆市已登記成為選民的二萬多人中,只要能在其選區中獲票百分之四十左右,就可穩定江山。目前他的當務之急,還是上門拜票。迄今他已親自敲過不下一千戶選民的大門,向他們自我介紹,說明自己的服務理念。今年八月的昆市中秋節聯歡會,他也將擺攤,向選民拜票。
1973年出生,在昆市長大的陳德基,在昆市社區內的服務歷史頗長。在昆市內一提起來幾乎無人不知的昆市亞裔協調會,他就是創辦人之一。一名熟悉昆市亞協營運者表示,陳德基對昆市亞裔社區的其中一大貢獻是,藉由他的在州政府任職,人脈極廣,昆市亞協才有機會獲得康卡斯(Comcast)公司基金會撥給的五年逾十萬元經費,為地方民眾提供英語班課程。
根據昆市選務局的資料,由於兩名民主黨候選人所提交的支持提名表格簽名有誤,不符資格要求,九月十四日的民主黨初選,選票上將只印有陳德基和基剛(JOSEPH KEEGAN)兩名候選人的姓名而已。他們兩人中的獲勝者,再於十一月的大選中,和共和黨籍候選人,現年五十三歲,住在岩島路(Rock Island Road),來自賓州的發展商艾爾岱(John Iredale),以及獨立身份參選,曾角逐學校委員會委員的魯斯(Karl Roos)。
昆士市政壇過去多年一直非常穩定,多數職位年年由在位者當選連任。轄區包括昆士市的國會議員狄拉罕(Bill Delahuntisn)今年三月宣佈不再競選連任後,就發生骨牌效應,讓昆士市的選舉,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常。
先是諾弗克郡地方檢察官(Norfolk County District Attorney)基廷(William R. Keating)搬進了昆士市中心的亞德利納路(Adeline Road),要爭取狄拉罕的遺缺。陳德基的多年上司,麻州參議員莫里賽(Michael W. Morrissey)接著表態,要競選諾弗克郡地方檢察官(Norfolk County District Attorney)這職位。
現任第二諾福克區麻州眾議員的史帝芬托賓(A. Stephen Tobin),以及昆市市議員基南(John F. Keenan)獲悉消息後,接著跳進了爭取成為麻州參議員的選戰。
史帝芬托賓將空出了的這第二諾福克區麻州眾議員席位,現在只剩下四名候選人。

圖片說明:

史帝芬托賓(A. Stephen Tobin)(右)、陳德基、麻州參議員莫里賽(Michael W. Morrissey)這三名今年都將投入選戰者,其個別高矮,有如他們今年在政治生涯中的動態,有著音樂椅的異曲同工之趣。(菊子攝)

葉玉蘭(左起),陳母何肇熹、趙淑儀、余仲衡、羅沅洛、黃偉儀、莫少冰等人,到會支持陳德基(左三)參選。(菊子攝)

星期三, 6月 16, 2010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要培訓千名中國醫師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ACMES)日前在波士頓後灣區假日酒店舉辦大型籌款晚會,邀莫天成講談,宣傳關注亞裔健康,並籲請醫療界人士共襄盛舉,支持培訓一千名來自中國二、三線城市醫師的計劃。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會長,在貝絲以色列醫院擔任內科醫師的孔學君表示,該會創辦於2008年,早期以出版期刊,提升中國的整體醫療知識及品質為主要目的,成員包括在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等全美各地著名醫療機構任職的醫師、教授及護理人員,現在該會有心推動「培訓教師」計劃,要為一千名來自中國二、三線城市醫師,提供西醫訓練,需要籌集經費,才來舉辦這場晚會。
該會董事,聯邦參議院及國會肝炎篩檢計劃(Senate & Congressional Hepatitis S)協調員暨馬里蘭州社區健康資源委員會會長李家裘,加州大學肝症服務主任胡克勤等人,都紛紛從華府及加州趕來出席,並為大會做了場肝炎知識講座。
到會場擺攤的兩家廠商指出,美國約有二百萬人患有乙型肝炎,其中竟有近半為亞裔,加強亞裔對肝炎的預防及醫療常識,因此變得十分重要。該兩公司也因此都印製有中文版的宣傳單張或手冊。
愛莫利(Emory)大學的醫學院教授Nanette K Wenger,當天下午,也做了場有關心臟病的講座,指出美國約有一千萬人患有慢性心絞痛 病,其中一半以上患者年紀為六十五歲以上,其中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女性多於男性。
當晚應邀為大會主講的嘉賓,是曾任美國勞工部財務長,康道國際諮詢公司總裁的莫天成。
他透露由於妻子在護理界工作,他曾經參觀過中國不少的大醫院,對這些醫院殖接肢體的技術之佳,印象深刻,但他同時也看到,中國有許多臨床醫療服務還未達西方水平,城鄉貧富差距大,也逼使許多住在窮鄉僻壤的貧苦民眾,有醫療需求,卻得不到服務。雖然中國已經把到2020年左右,要實施全民健保列為國家發展的優先目標,但在中國目前至少有三億民眾沒有醫療保險的現實下,面對的挑戰著實不小。民眾的無法獲得醫療服務,也有導致社會不穩定(social unrest)的危險。
莫天成認為,海外華人或海外的中國友人,可在這方面為中國提供許多幫助,尤其是能操雙語者,更能居間搭橋,為中美雙方互通有無。其中,以遙距醫療(telemedicine),機械人做手術(robotic surgery),是協助中國窮鄉僻壤居民也獲得所需醫療服務的解決方案之一。完善醫療病歷記錄,充份利用中國的高手機普及率,來更有效率的提供醫療相關服務等,也都是有心者可著手處。
不過莫天成也指出,中國不會容許市場來主導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
莫天成當晚還忍不住的提醒出席華人,在美中兩國互助競爭之際,諸如李文和事件的「瓜田李下」情況,尤其在科技領域,很可能不斷發生。要能遇事因應,平時得多交際,廣結善緣,要適度關心政治,參與投票。他也提醒眾人,人有美醜或聰慧、愚魯之分,但老天很公平,每個人都一天只有廿四小時,能有什麼成就,端看各人如何利用、管理自己的時間。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ACMES)的這場「東西相遇時裝秀」籌款晚會,由范順、劉佳凝擔任司儀,王正山波士頓中國室內樂團奏樂,女高音王麗文演唱。該會會長孔學君、副會長劉蘊怡等人策劃,負責培訓醫師技劃的周寧,做義工的張偉,以及董事宋一青,中醫師劉京等人協辦。

圖片說明:

莫天成(左三)在致詞時強調飲水思源,感謝留美華人企業家協會十年前就邀請他來波士頓演講。旁為留美華人企業家協會教育部主任吳凱彬(左一起)、會長蘇壯,美中醫學交流學會會長孔學軍、副會長劉蘊怡,負責培訓醫師計劃的周寧。(菊子攝)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會長孔學軍(中)和該會董事胡克勤(左)、宋一青。(菊子攝)

王正山波士頓中國室內樂團奏樂。(菊子攝)

莫天成在美中醫學交流學會中侃侃而談,期許心切。(菊子攝)

愛莫利(Emory)大學的醫學院教授Nanette K Wenger是會中講者之一。(菊子攝)

星期二, 6月 15, 2010

華裔退伍軍人會新幹部就任 表揚二戰英雄

波士頓華裔退伍軍人會十二日晚在華埠喜臨門舉行新屆幹部就職典禮。七名幹部,四名執委,在二、三百名社區大眾面前宣誓就任。
波士頓華裔退伍軍人會(The American Legion Chinatown Post No.328)今年上任的新幹部,分別為會長黃國麟、資深副會長葛班(William L. Cobbam)、初級副會長司徒文信、牧師余建聯、財政余錦芳、副官周暢,紀律官余國華等七人。執委較去年增加一名,共四人,分別為卸任會長李錦棠、黃偉儒、阮長悅、區靖儀。
會長黃國麟在就任致詞時表示,華裔退伍軍人會成員面對著成員老化,人口凋零的現實,但會員們不分老幼,不論參戰遲早,一旦回到家鄉,都有著為國效力,服務社區上的一腔熱情。
黃國麟很高興的向出席眾人介紹,會員中有曾經參與二次世界大戰,現年九十的黃廷琛、年逾七、八十的黃君裕、黃錦源、余錦芳、陳啟邦等老兵,也有從伊拉克戰場回來才兩年左右的新兵,年僅廿八歲的司徒文信。
黃國麟在會中也呼籲一眾出席者,如果知道自己的親戚朋友中,有人曾經征戰沙場,現已解甲歸鄉的,就幫忙邀請他們加入波士頓華埠退伍軍人會,以期該會得以長久傳承。
該會為彰顯世代銜接,四名執委中的區靖儀,也是年僅廿九歲的年輕人,而且還是波士頓華裔退伍軍人會的第一名女性執委。雖然她是在美國境內服役,擔任專員,並未踏上伊拉克戰場,但服役期滿後,也是退伍新兵。
她透露,在摩頓市貴和中心服務時,結識了貴和中心董事會董事,也是波士頓華裔退伍軍人會的前任會長李錦棠,才有了這加入退伍軍人會服務行列的榮幸。
黃國麟當晚還呼籲波士頓會員們支持紐約的華裔退伍軍人會前會長黃宏達參選全美退伍軍人會會長。他指出,一旦當選,黃宏達將是美國有史以來的首名華裔全美退伍軍人會會長。
當晚到賀的嘉賓包括駐波士頓經文處處長洪慧珠、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黃正杰,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梁永基等人。

圖片說明:

波士頓華裔退伍軍人會會長黃國麟(右一)在余錦芳(前左起)、區靖儀、黃偉儒、余國華等人輔佐中,宣誓就任。(菊子攝)

波士頓華裔退伍軍人會和波士頓榮光會成員合影。(菊子攝)

五名曾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左起余錦芳、黃錦源、黃君裕、黃廷琛、陳啟邦等人,在會中接受表揚。(菊子攝)

從伊拉克回來 青年戰士投入社區服務

從伊拉克戰場回來,像是撿回一條命,但有著和越戰、韓戰軍人同樣出生入死經歷的伊拉克戰年輕士兵,退伍後也面對一樣的挑戰,得帶著揮之不去的心理負擔,重新適應社會。
十二日晚在波士頓華埠退伍軍人會的第六十一屆職員就職典禮中,五名亞裔青少年軍人在麻州大學亞美研究教授江念祖的陪同下,出席晚宴,支持其中兩名「戰友」加入退伍軍人會,為社區服務。
這五名青年,分別才廿一到三十歲,服役過兩到八年,其中兩人參軍時,甚至還不滿十八歲。廿八歲,當海軍士官(Sgt.)的司徒文信,廿九歲,在陸軍當專員(Specialist)的區靖儀是華裔,廿五歲的海軍士官Richard Sann是柬埔寨人,廿一歲的海軍士兵陳武(Vu Tran),以及三十歲,移民來美時剛廿出頭的阮望珠(Chau Nguyen)是陸軍士官。
他們當初參軍,多半著眼於軍隊會在他們退役後,為他們提供進大學深造的補助及優惠,參軍期間可獲得不同於一般人的經驗,奉派到其他地方,可增長見聞,那裏想得到,當了兵,就只有一條路可走,不論東南西北,不問理由,只要上級一聲令下,就得服從。
派赴戰場,不時處身在隆隆砲火、槍彈聲中,聽到同僚受傷、陣亡消息,要說心裏不害怕,那真是自欺欺人。解甲歸鄉後,他們所有的,和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經歷,想過、看過的人性更深層面,讓他們無法不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溝通有時不易,也更需要「戰友」互相慰藉。司徒文信、陳武、Richard Sann就是這樣的朋友。
司徒文信在麻州大學亞美研究系發行的系刊中指出,從伊拉克戰場回來,進大學深造「戰士」不在少數,麻州大學是全美收錄最多「戰士」學生的其中一所學校,共約有五百六十人。
司徒文信說,他們這些軍人,幾乎都彼此探問過,伊拉克之戰,到底是為何而戰?他們在戰爭中,必須要聽令消滅「壞人」,但卻也無可避免的會殃及池魚,殺死許多無辜者。午夜夢迴時,想到自己是導致那些人無辜喪生的部份原因,心裏怎麼也輕鬆不起來。他還記得,軍隊中有些人在駐守伊拉克日久之後,為了合理化自己得消滅敵人的舉動,冒出了許多種族歧視的形容詞,令到本身也屬於少數族裔的他自己,在戰地更加感到不安全。
從伊拉克戰場回來的四名年輕軍人,都有朋友在戰爭中殞命,都對生命可以是那麼脆弱,有極深的體會。但是,最年輕的陳武說,參戰令他成熟,看事角度更廣,卻並未能為他犛清未來目標,他們都還年青,他們的經歷將為他們週遭的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他們也不確定,只知道他們需要社會給他們更多寬容的理解,協助,讓他們也能為社會做更多更正面的貢獻。

圖片說明:

麻州大學亞美研究教授江念祖(左二)和他的退伍軍人學生們陳武(左起)、Richard Sann、司徒文信、區婧儀、阮望珠。(菊子攝)
麻州大學亞美研究教授江念祖(左二)和四名上過伊拉克戰場前線的退伍軍人學生們阮望珠(左起)、陳武、司徒文信、Richard Sann。(菊子攝)

星期一, 6月 14, 2010

第三十屆波士頓香港龍舟節 紐約MAD隊奪冠

昨(十三)日中午起在劍橋市查理士河畔舉行的第三十一屆波士頓香港龍舟節,因天陰風微無雨,遊人少了許多,但响午時分,人手一粽的景象,反倒讓人猛然醒悟到賽龍舟是為了端午節。
今年的香港龍舟賽,受全球經濟仍未復甦,天氣預報阻人腳步等大環境影響,沒有了萬人空巷那種擁擠,不過開幕儀式之前,在華林派舞龍後增加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腰鼓隊表演,藉著楊曉蓓的率領一批「女將」,穿著淺藍T恤,紮紅布頭巾,排成兩列,邊走邊敲,反倒讓場面更為熱鬧了。
三十七隊參賽隊伍分組計時,競賽一下午後,來自紐約的都會體育隊(MAD)奪得香港盃冠軍,將於八月參加在紐約舉行的全美龍舟賽。在紐約賽事中勝出者,將代表美國於明年飛往香港參賽。
香港龍舟節籌委會賽事組主席劉凱忠和副主席彼得穆瑞(Peter Murray)在比賽結束後宣佈了結果。他們也在會後透露,今年有來自亞歷桑納州,加州、羅德島州、佛蒙特州及紐約州的隊伍參賽。道富集團還有一隊從加拿大來參賽。
企業盃由Liaison隊以二分四十七秒九五六奪得金牌,第二名為哈佛朝聖者 (Harvard Pilgram) 健保公司,第三名為德勤龍(Deloitte Dragon)。
大專挑戰賽,第一名為Huskies Dragon Boaters,第二名為MIT Transgenic Dragon,第三名為Emerson College Lion。
婦女隊挑戰賽第一名為Dragon Heart Vermont Green Mountain Girls,第二名為Harvard Crimson,第三名為Dragon Divas。
俱樂部(Club)挑戰賽,第一名為Vitasoy Metro Athletic Dragons,第二名為DBCB Drachenfurie,第三名為Living Root Blue。
道富集團盃挑戰賽,由金龍隊奪冠。
乳癌倖存者隊只有「健康戰士(Wellness Warriors)」一隊參賽。
比賽結果由賽事計時由來自紐約的美國龍舟賽委員會負責。
昨日的龍舟賽開幕之前,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新聞處處長蘇鑑洪,代表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的Tito Jackson等人依慣例為龍舟點了睛。舞台司儀趙禮斌與Tito Jackson在開幕講話結束後即興起舞,還製造了一陣哄動。
今年的表演節目,在組委會陳瑞虹、陶凱、汪剛柳等人策劃下,邀來十個團體展陳亞洲文化,包括劍橋中國文化中心青少年鼓隊的擂鼓,華林派舞龍,大波士頓中國文化協會表演中國民俗舞蹈、扯鈴,J. H. Kim韓國跆拳道學院示範跆拳道,波士頓京劇協會表演京劇,Rhythimic團表演韻律舞,華林派示範中國武術,二胡表演團演奏傳統中國音樂,劍橋中國文化中心表演傳統中國舞,以及紐英崙大鼓隊表演日本大鼓等。
今年的街邊小販,有從羅德島州、新澤西州趕來的,其中居然還有兩家打出了「台灣」招牌。一家是由西人開張,遠從車程半小時外的Sudbury趕來的RICA美食店,打出大大的「鍋貼」兩個中文字,攤位前站的三名年輕男子,卻全是西人。另一家是來自新澤西州的「四葉」珍珠奶茶店,標榜著五星級廚師製作,一杯珍珠奶茶要價四到五元,一樣吸引來一條人龍。「店小二」透露,該店在新澤西州的租約已滿,正打算遷進哈佛廣場。
另一家沒打出「台灣」字樣,但店東也來自台灣的「一零一烘焙店」,今年是第一次到香港龍舟賽中擺攤。
目前正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做訪問學者的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局宏觀戰略部部長程偉,昨日也攜同年幼兒子到場湊熱鬧。即將於七月返國的程偉說,中國的龍舟賽,規模比波士頓可大得多了,無論是在那一個城市,比賽時沿岸可都擠滿了人,尤其是大約二年前起,中國在端午節時放假三天後,就更熱鬧了。



圖片說明: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新聞處蘇鑑洪(左一),和代表麻州州長的Tito Jackson(前右)等人及贊助單位代表,為龍舟點睛。(菊子攝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新聞處蘇鑑洪(右二),和代表麻州州長的Tito Jackson(左二)等人接受主辦單位的感謝狀。(菊子攝)

華林派舞龍過橋,為香港龍舟賽揭開序幕。(菊子攝)

大波士頓中國文化協會的健身腰鼓隊在楊曉蓓(左一)率隊下出發。(菊子攝)

在查理士河上競賽的龍舟。(菊子攝)

教人包粽子已成香港龍舟賽週邊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菊子攝)

紐約的MAD隊奪得香港盃冠軍。隊長徐傑表示,得勝主因在該隊的團隊精神極佳。(菊子攝)

道富集團金龍隊奪得道富集團盃第一名。(菊子攝)

第三十一屆龍舟節紐約客隊再奪冠

昨(十三)日中午起在劍橋市查理士河畔舉行的第三十一屆香港龍舟節,因天陰風微無雨,遊人少了許多,但响午時分,人手一粽的景象,反倒讓人猛然醒悟到賽龍舟是為了端午節。
今年的香港龍舟賽,受全球經濟仍未復甦,天氣預報阻人腳步等大環境影響,沒有了萬人空巷那種擁擠,不過開幕儀式之前,在華林派舞龍後增加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腰鼓隊表演,藉著楊曉蓓的率領一批「女將」,穿著淺藍T恤,紮紅布頭巾,排成兩列,邊走邊敲,反倒讓場面更為熱鬧了。
三十七隊參賽隊伍分組計時,競賽一下午後,來自紐約的都會體育隊(MAD)奪得香港盃冠軍,將於八月參加在紐約舉行的全美龍舟賽。在紐約賽事中勝出者,將代表美國於明年飛往香港參賽。
香港龍舟節籌委會賽事組主席劉凱忠和副主席彼得穆瑞(Peter Murray)在比賽結束後宣佈了結果。他們也在會後透露,今年有來自亞歷桑納州,加州、羅德島州、佛蒙特州及紐約州的隊伍參賽。道富集團還有一隊從加拿大來參賽。
企業盃由Liaison隊以二分四十七秒九五六奪得金牌,第二名為哈佛朝聖者 (Harvard Pilgram) 健保公司,第三名為德勤龍(Deloitte Dragon)。
大專挑戰賽,第一名為Huskies Dragon Boaters,第二名為MIT Transgenic Dragon,第三名為Emerson College Lion。
婦女隊挑戰賽第一名為Dragon Heart Vermont Green Mountain Girls,第二名為Harvard Crimson,第三名為Dragon Divas。
俱樂部(Club)挑戰賽,第一名為Vitasoy Metro Athletic Dragons,第二名為DBCB Drachenfurie,第三名為Living Root Blue。
道富集團盃挑戰賽,由金龍隊奪冠。
乳癌倖存者隊只有「健康戰士(Wellness Warriors)」一隊參賽。
比賽結果由賽事計時由來自紐約的美國龍舟賽委員會負責。
昨日的龍舟賽開幕之前,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新聞處處長蘇鑑洪,代表麻州州長派區克(Deval Patrick)的Tito Jackson等人依慣例為龍舟點了睛。舞台司儀趙禮斌與Tito Jackson在開幕講話結束後即興起舞,還製造了一陣哄動。
今年的表演節目,在組委會陳瑞虹、陶凱、汪剛柳等人策劃下,邀來十個團體展陳亞洲文化,包括劍橋中國文化中心青少年鼓隊的擂鼓,華林派舞龍,大波士頓中國文化協會表演中國民俗舞蹈、扯鈴,J. H. Kim韓國跆拳道學院示範跆拳道,波士頓京劇協會表演京劇,Rhythimic團表演韻律舞,華林派示範中國武術,二胡表演團演奏傳統中國音樂,劍橋中國文化中心表演傳統中國舞,以及紐英崙大鼓隊表演日本大鼓等。
今年的街邊小販,有從羅德島州、新澤西州趕來的,其中居然還有兩家打出了「台灣」招牌。一家是由西人開張,遠從車程半小時外的Sudbury趕來的RICA美食店,打出大大的「鍋貼」兩個中文字,攤位前站的三名年輕男子,卻全是西人。另一家是來自新澤西州的「四葉」珍珠奶茶店,標榜著五星級廚師製作,一杯珍珠奶茶要價四到五元,一樣吸引來一條人龍。「店小二」透露,該店在新澤西州的租約已滿,正打算遷進哈佛廣場。
另一家沒打出「台灣」字樣,但店東也來自台灣的「一零一烘焙店」,今年是第一次到香港龍舟賽中擺攤。
目前正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做訪問學者的中國國有資產管理局宏觀戰略部部長程偉,昨日也攜同年幼兒子到場湊熱鬧。即將於七月返國的程偉說,中國的龍舟賽,規模比波士頓可大得多了,無論是在那一個城市,比賽時沿岸可都擠滿了人,尤其是大約二年前起,中國在端午節時放假三天後,就更熱鬧了。



圖片說明: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新聞處蘇鑑洪(左一),和代表麻州州長的Tito Jackson(前右)等人及贊助單位代表,為龍舟點睛。(菊子攝)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新聞處蘇鑑洪(右二),和代表麻州州長的Tito Jackson(左二)等人接受主辦單位的感謝狀。(菊子攝)
華林派舞龍過橋,為香港龍舟賽揭開序幕。(菊子攝)

大波士頓中國文化協會的健身腰鼓隊在楊曉蓓(左一)率隊下出發。(菊子攝)

在查理士河上競賽的龍舟。(菊子攝)

教人包粽子已成香港龍舟賽週邊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菊子攝)

紐約的MAD隊奪得香港盃冠軍。隊長徐傑表示,得勝主因在該隊的團隊精神極佳。(菊子攝)

道富集團金龍隊奪得道富集團盃第一名。(菊子攝)

星期六, 6月 12, 2010

岩港音樂劉沙林表演中心揭幕

岩港室內音樂節(Rockport Chamber Music Festival)的新家,座落於麻州岩港鎮主街的「劉沙林表演中心」,六月十日晚在三百餘名衣香影繽嘉賓出席的首場音樂會中揭幕了,華人烙在麻州的腳印,也更醒目了。
包括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波士頓網(boston.com)、安岬明燈報(Cape Ann Beacon),岩港音樂報,從六月六日起,一連有好幾次大篇幅報導,把「劉沙林表演中心(Shalin Liu Performance Center)」這讓人一望即知是華裔的名字,帶到了紙版報章及網路所及的每一個角落。
創辦於1981年的岩港室內音樂節,在2008年七月時,經董事會投票,改名為岩港音樂(Rockport Music),以因應該機構募得約二千萬元,建造「劉沙林表演中心」,經辦活動要包容古典、爵士,民謠、其他音樂,以及講座、作者朗讀會等種種音樂、人文活動的改變。
在籌款時,劉沙林於2007年的一次慨捐三百萬美元,不但打破該機構歷年收受的單筆捐款額記錄,也讓該機構的建新家計劃,在籌款數額已極接近目標下,終於可以破土動工。該機構董事會感激之餘,也決定把他們的新家命名為「劉沙林表演中心」。
十日晚,岩港音樂興奮的邀請一眾捐款者及其親友,出席「劉沙林表演中心」落成後的首場音樂會,親眼看看這音樂廳既優雅,又具創意的別出心裁設計。廳內的一面臨海巨大玻璃窗,把音樂和大自然一併放在人們面前,彷如一片片花崗岩的牆壁,又讓人有如置身崖邊。他們還在每張椅子上都放了一張董事會成員親筆寫的感謝卡。
岩港音樂的董事會主席Thomas Burger和副主席Philip Cutter等人,當晚在致詞中感謝一眾捐款者,還特地邀請劉沙林上台致詞,說明他們為豐富社區精神生活,把音樂之美,帶給不分族裔、貧富的每一個人這理念。
岩港音樂在建造這座「劉沙林表演中心」時,不但請Epstein Joslin建築師事務所以被譽為全世界音效最佳的波士頓交響樂廳為範例,做鞋盒式的長方型框架,還請來為探戈塢小澤廳(Ozawa Hall)做隔音檢驗的賴瑞柯克加德(Larry Kirkegaard)來做音效鑑定。
為了誌記十日晚的「劉沙林表演中心」啟用,岩港音樂也特地找了在當代音樂圈中非常有名的作曲家,在愛默生學院任教的惠樂(Scott Wheeler),編作一曲「花崗岩海岸(Granite Coast),還安排岩港音樂的藝術總監兼鋼琴家大衛德夫(David Deveau)和大提琴家Michael Reynolds、小提琴家Bayla Keyes,當晚合奏這長廿分鐘的曲目。
惠樂為了編撰該曲,曾和劉沙林長談數小時。最後定稿的三部曲,主題分別為「海岸人影(Coastline with Figures)」、「夏星(Summer Star)」、「水畔慶典(Celebration by the Water)」。依劉沙林的建議,其中還有一段由小提琴奏出的中國民謠旋律。
這晚,穿著一身白絲長裙的劉沙林和她的子女,吳幼珵、吳幼琳,以及她的姊姊,一起坐在音樂廳的第一排中間,欣賞這場音樂會。應邀出席的麻州華人有陳瑞虹、王本仁夫婦等。

圖片說明:

劉沙林(左)和女兒吳幼琳在音樂會後出席接待酒會。(菊子攝)

「劉沙林表演中心」首場音樂會中的合奏。(菊子攝)

「劉沙林表演中心」入口處就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菊子攝)

星期五, 6月 11, 2010

姜雲飛在藝文小集談中國現代女性婚戀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姜雲飛六日晚在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藝文小集的「婚戀衝突」講座中,從「蝸婚」、「裸婚」、「閃婚、閃離」、「剩女」等近年來的網路流行語,侃侃而談現代女性價值觀的錯亂,與及今日大陸中的「拜金主義」社會現象。
具有女性文學及性別心理專家身份的姜雲飛指出,最近二、三年來,網路上出現一些關於婚姻的流行語,有以支付房貸為生活唯一目標的「蝸婚」,只有愛情,沒有金子、車子、房子的「裸婚」,有一拍即合後馬上結婚,卻又婚後發現兩人落差太大迅速離婚的「閃婚、閃離」等,都是針對八十年代出生者特有的婚戀現象而產生的語詞。
針對處於不同狀況的女性,網路上還有許多傳神的形容詞,包括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卻找不到歸宿的高齡女子是「剩女」,唯錢至上,「寧做二奶(有錢人的小老婆),不願窩居」,」、「寧在寶馬(BMW)車上哭」的「拜金女」等。
其中的「蝸婚」一詞,是拜電視劇《蝸居》大受歡迎而廣為流傳。
姜雲飛表示,在大陸經濟自由開放後成長的新世代,一方面受來自父母、社會的傳統觀念所影響,有著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角色認定,一方面卻因接受現代教育,培養了應獨立自主、男女平權的觀念,因此在踏入社會,真得面對生活時,出現了觀念與行為上的衝突與矛盾。
姜雲飛指出,在社會現代化之後,女性在接受教育及職場發展上,都可和男人一爭長短,但出於傳統觀念,她的父母、親人,或甚至她自己,都可能仍然有著「男人一定要比自己強」的觀念,還希望結婚以後,也要「吃住都是老公的」。一些嬌寵,寶貝自己女兒的父母,怕女兒婚後吃苦,也對未來女婿的經濟條件,有極高的要求,甚至有上海房價是被丈母娘炒起來的說法,也導致這一世代存在著男人「娶不起」、女人「沒人嫁」的現象。
在「拜金主義」上,姜雲飛認為,商業文化推波助瀾了「高消費代表高成就、高階級」的心理,媒體的大肆宣染「嫁入豪門」就「享盡榮華富貴」,也助長了一般人的虛榮心,引發八十後女性普遍存在「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拜金現象。據廣州所做的「大學生價值觀調查紅皮書」統計,百分之59.2的女大學生願意嫁給富二代,理由簡單到只是可以少奮鬥很多年。
姜雲飛表示,這個世代的女性價值觀錯亂,「一腳踏在現在,一腳踏在過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還理直氣壯的寧願成為「剩女」、「拜金女」,也要男人比他們強,對社會倫理與資源,都是種傷害與浪費。
她表示,女人做為攀附男人而生的女蘿或莬絲花的時代早過去了。現代女性縱使不是大樹,也已長成小樹。如果還希望對象要比她們強,男人必需是參天大樹,才能嬴得這些小樹苗的芳心。但「偽娘」的出現,在在說明男人這邊也在弱化他們傳統性別的色彩,漸向中性靠攏,不再堅持扮演「高大威猛」的角色。女人要找參天大樹的希望很容易落空。
姜雲飛表示,要減緩這個世代的婚戀衝突,首先要改變男強女弱的觀念,淡化兩性對立的性別指向,以包容體貼、為對方設想等傳統美德對待彼此。她說,唯有樹立真正的平等意識,男女關係才能回到正常化。(資料來源;友情提供)

圖片說明:

姜雲飛(立者)在藝文小集中講談婚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