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7月 08, 2008

協助居民再就業 州市各有資源


失業得找新工作?收入太低想提升?華人前進會工人互助中心昨(七)日舉辦講座,邀市府員工黃夏儀,向民眾介紹可應用的政府資源。
目前在波士頓市重建局(BRA)工作及社區服務部(Jobs and Community Services)的項目專員(Program Specialist)黃夏儀,昨日向十一名出席工友說明,波市府訂有勞動力投資法(Workforce Investment Act),每年撥款,協助民眾接受就業訓練,回到職場內工作。協助對象有三種,居住在波士頓市的失業者、低收入者,以及在波士頓市工作,卻遭解僱者。培訓內容包括就業英語(English for Employment)、職能訓練(Skills)。
黃夏儀解釋,低收入者的標準是以聯邦貧窮線的175%為準,亦即單身人士年薪一萬八千元左右。但該部門在核算申請者的收入時,是以審核申請表格日的當天為準,把申請者在當天以前六個月的收入乘以二,就算做是申請者的全年收入,而失業福利金通常不會算作收入,因此失業者也幾乎都能符合低收入條件規定。
符合前述要求者,可前往波士頓職業連繫(Boston Career Link)、工作地方(The Work Place)、就業網(JobNet)等三個一站通(One Stop Center)機構,辦理接受職業訓練的申請,和個案輔導員商量,從廿、三十種不同課程中,挑選自己喜歡,並具備條件接受的訓練,來辦理申請。一般長期五到六週,也有長達十數週的。
由於填表、審核,以及挑選訓練項目,查察開辦時間、地點等等,整個過程要花不下四到六星期,黃夏儀建議失業者,最好在失業二、三週以後,就開始和前述三機構接洽。
黃夏儀也指出,波士頓市協助居民接受職業訓練的,還有波市鄰里工作信託會(Neighborhood Jobs Trust)。如果是有意從這一機構的經費來獲取個人所需的職業訓練,只要符合是波士頓市居民,低收入等條件,申請者可和提供培訓機構直接連絡,不需要透過前述的三個「一站通」機構來居間協調。NJT資助的培訓項目包括醫療護理、廚藝、酒店服務業、建築業、環保業、工地維修、托兒護理、辦公室技能、駕駛等。
華人前進會昨日發給出席者一份2005年獲市府批准的培訓項目,包括托兒服務、家護助理、製藥科技、辦公室技能、實用電工、醫藥助理、醫藥傳譯員、會計、環保科技、門診助理、電腦技能訓練等等。
黃夏儀說明,州政府及各地市政府,都有相關服務項目。不符合資格在波士頓市申請者,應向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相關機構查詢。
由於市場需求對就業機會影響極大,前進會工人互助中心員工余翠鳳昨日指出,波士頓市刻正宣佈推動綠化,這方面的職訓及就業機會,勢必前景更佳。
波市鄰里工作信託會(Neighborhood Jobs Trust)行政人員Ken Barnes昨日在答覆本報查詢時表示,該會經費來自波士頓市內各發展計劃照比率撥交波市府的連鎖金,並無一定的年度經費,但平均一年有二百萬元左右。該會董事最近才通過撥款廿五萬元,發出綠色工作培訓(Green Jobs Training)項目招標書(RFP),預定七月十四日截止收件,將以此做試驗計劃,以瞭解波市對綠色工作培訓的需求程度。
Ken Barnes指出,華美福利會迄今仍唯一曾向該會申請經費,辦理職業培訓的華埠機構。華美福利會在一年半前,獲得NJT會撥給九萬元,為十八名學生提供辦公室技能培訓。
華人前進會的工人互助中心每週一早上十點至十二點,在雅樹街28號舉辦工作權益討論。查詢可洽617-357-4499。

圖片說明:

BRA工作及社區服務部的項目專員黃夏儀(右)講解波市府為民眾提供的就業培訓機會。旁為余翠鳳。(菊子攝)

星期一, 7月 07, 2008

經濟不景 買家搜貨全球化 波市藝廊陸續關門、搬遷


在「人是鐵,飯是鋼」的現實中,藝術從來都是在經濟不景氣中,第一個受影響的行業。波士頓市的藝廊界,在今年六月底,也出現地震式變動,在南端(South End)、紐百利(Newbury)街一帶,陸續有不下十四家藝廊,或者關門大吉,或者搬遷,或者分租。摩頓市一家由華裔藝術家陳素經營的十六藝廊,也在五月底宣佈拉下帷幕。
陳素的這家藝廊,曾在2006年時獲得布蘭岱斯(Brandeis)大學玫瑰(Rose)藝術博物館館長Raphaela Platow青睞,成了他為波士頓環球報雜誌欽點波士頓市十大藝廊地圖上,唯一加列,不在波士頓市內的藝廊。
從2000年開辦迄今,陳素的這十六藝廊(artSpace@16)獲獎無數,包括波士頓雜誌2008年波士頓最佳住家(Best of Boston Home)的北部最佳藝廊獎,2007年WBZ電視台的A名單最佳藝廊獎。陳素本人也因為她的努力不懈,為摩頓藝術家製造機會,2006年獲摩頓市頒給「摩頓藝術女士(Ms. Malden Art)」的頭銜,2007年獲得女青年會頒給傑出女性獎等。
在臥虎藏龍的大波士頓內,華裔藝術家為數不少,但由華人經營的藝廊,卻還真屈指可數。最早一個應是朱蓉在波士頓天滿(Tremont)街上經營的中華藝文苑,接著有梅宇國在尼倫街三十三號五樓開設的華夏藝廊,再就是陳素在摩頓市辦的這個,由車庫改裝的十六藝廊了。
朱蓉的中華藝文苑,後來改名為國際藝文苑,並從陳列靜態藝術作品,拓展到包括劇場及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和王安劇院(Wang Theater)關係密切的國際藝文苑,後來在王安劇院董事會改組,與花旗銀行談判更名期間,淡出了藝廊界。
梅宇國的華夏藝廊則在聚攏了包括梅國治、趙羨藻、周長、林卓培等一群熱愛藝術,在書法、攝影、繪畫、篆刻等方面各有所長的同好,成立了紐英崙藝術協會,在波士頓華埠愛丁保羅街租下會址作會所藝廊後,不再有獨立運作的需要。
陳素的十六藝廊是2000年,她從堡壘點(Fort Point)搬到摩頓市後開辦的。從堡壘點房東貪圖改建發展利潤,把她們這些藝術家都逼遷之前,她在百貨公司當櫥窗設計師維生,其餘的時間,全用來營造她的個人工作室。目前已在繪畫界各有所成的秦風、莫逆,當年都曾在堡壘點那兒,和紐約蘇豪區很像的閣樓式空間裏展畫。搬到摩頓市後,陳素開始力圖在摩頓市開闢出一個好像她當年住在堡壘點時的那種藝術家雲集的景況,於是把自家車庫改建成藝廊,從訂主題,找藝術家,做宣傳,全都自己來的,慢慢建立起了口碑。許多新起的藝術家,也經由她的幫助,擴大了接觸層面。
華人藝術家中,在陳素十六藝廊中展覽過的,至少包括木刻及裝置藝術家Lawrence Wong,裝置藝術家陳達富,攝影家黃定國,畫家王飛凌,以及去年以「小葉買房」記錄片,獲得Artadia藝術基金會頒給獎金的陳筱薇等人。
波士頓的華人藝術圈,人才相當豐富,但展出場地,以及通英語的經紀人才,卻一直非常缺乏,朱蓉、陳素的相繼放棄經營藝廊,對於繪畫界及藝術界華人來說,是相當可惜的損失。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CDC)行政主任劉繼明曾經有過籌辦一個協會,找一個場地,為所有亞裔藝術家服務的念頭,但ACDC本身的住宅發展等業務太忙,這一念頭,迄今還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在南端(South End)、紐百利(Newbury)街一帶,今夏開始,陸續有不下十四家藝廊,或者關門大吉,或者搬遷,或者分租。藝術界人士表示,那幾乎佔了波士頓現代藝術圈商業藝廊的三分之一,掀起地震式的變化。
夏利臣街上的Allston Skirt,在開了九年之後,東主Beth Kantrowitz及Randi Hopkins決定關上大門。從1963年起就開設了有如藍籌股級紐百利街藝廊的Barbara Krakow說,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轉變。
經濟無力,租金高漲,改變了藝廊界景觀,但現代藝術市場的越來越國際化,以及網際網路商業的興起。影響更大,改變了藝廊經營形式,也使得還未闖出名聲的藝術經紀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
對波士頓藝廊界來說,導致整個大環境改變的另一因素是夏利臣街及紐百利街,這波士頓市內的兩大藝廊區內,有好幾家藝廊的多年租約今年到期,引發藝術經紀界的音樂椅現象。
有些經營藝廊多年的經紀,認為是時候做下改變,決定退出這個行業。
在紐百利街上開胡椒(Pepper)藝廊十五年的Audrey Pepper,五月份時決定改當藝術顧問。在夏利街450號經營波士頓上流藝廊有十六年之久的陶樂(Bernard Toale),也在六月底時,決定把他的藝術家名冊,轉讓給長年擔任他的藝廊主任的卡羅(Joseph Carroll)。這藝廊將在翻修成有辦公室、小藝廊的格局後,預定於今年九月以卡羅公司的名義,重新開張。
受衝擊最大的,是一些小藝廊。
奧斯頓裙子(Allston Skirt)內的藝品,典型售價在二千元到五千元之間,但在租金從一個月一千八百元漲到二千多元一個月,而經濟情況不好,銷量前景看跌的情況下,藝廊東主面對的挑戰很大。
預定七月十二日關閉MPG現代藝廊的麥可普萊斯(Michael Price)的決定很直接。他去年虧了錢,租約到期,租金上漲,經濟情況看來不佳,就那麼簡單。
不過在藝術世界中,也有些人完全不受經濟的大環境影響,那些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作品售價通常在二千五百元至十五萬元之間。網際網路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Krakow說,每週約有一萬至一萬二千人到訪她們的網站。
七月一日從紐百利街十四號搬到胡椒藝廊的紐百利街38號原址的米勒段(Miller Block)藝廊經紀Ellen Mille也稱讚網際網路。她說藝廊已成為一個存放藝術品,以及給藝術家一個構想他們的作品的所在地,卻不是買賣發生的地方。她估記自己的生意有百分六十來自網際網路。藝術展佔了銷量的約百分之三十。
有些藝廊經營者表示,和洛杉磯、紐約等城市,以及有收藏家飛去參加藝術節買藝術作品的其他國家來比,波士頓吸引力不夠,藝廊也就更難生存。
Howard Yezerski關了他設在紐百利街上的藝廊,預定九月時在夏利臣街460號開張一家新藝廊,他說那兒的租金只有紐百利街的一半左右。他手中的藝術家有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展出的,也有來自本地,剛冒出頭的。他估計百分之六十的銷售是在藝廊內發生,百分之廿來自網際網路,另有百分之廿來自藝術節。但隨著時間過去,這比率會有變化。

圖片說明:

十六藝廊創辦人陳素(右起)與藝術家陳筱薇(左起)、王飛凌,為藝廊最後一次展覽陳列作品的Kim Salerno等人,見證了十六藝廊劃下句點。(菊子攝)

星期六, 7月 05, 2008

波市長下第二道綠化行政命令

波士頓市長馬連奧三日簽署了他任內的第二個「綠色行動」行政命令,要求市屬機構增加採買對環境有益的產品,安裝自動關閉燈泡,擴大回收行動,連紙張使用,都要求週邊留白要比以前少半吋。
這一名為「綠樓維修」的行政命令,旨在要求市府的18,000名員工一起努力,減少約四百座市有樓宇的維修開支,及有有害化學物的使用,以改善營運。
波市長辦公室指出,市府機構已經推行的一些綠色行動,包括市府的電腦,晚上都會自動關閉,公校將改用天然瓦斯,數機構已採用房間不使用時,燈會自動關閉的系統,風力發電將在不久未來為四所公校提供再生清潔能源等。波市長最近才簽的2009年會計年度,也包括四萬五千元的顧問費,來研究推動一項市府所有樓宇的全面回收計劃。
波市長辦公室指出,在紐英崙內,波士頓是生化柴油(bio-diesel)及綠色電力(green power)的最大採購者,全市有百分之十的電力來自風力。
波市的採購部及公共財產部首長將和各部門首長合作,發行環保優先採購指南,列出所有可供樓宇維修及營運的產品及服務等。在六十天內會發初綠色資訊科技地圖,以進一步降低能源使用量。

波士頓華人抗震救災義演公佈籌款總數131648.43


波士頓華人抗震救災義演的一眾主辦人員,日前受裘崇婭邀請,在她家中舉行了賑災捐款交接儀式。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參贊艾方林、領事房東坡、副領事李婷婷等人,代表中領館接受了15964.39元的賑濟四川地震災民捐款。
波士頓華人抗震救災義演財政裘崇婭當天公佈的籌款總數為131648.43元。據悉,這數目和義演當晚宣佈的不同,既因部份僑團報捐的數額,已在其他地方報過,不宜重複計算,因此重做了統計。
賑災捐款交接儀式受邀出席者近四十人,包括主辦義演的朱福蓉等人。裘崇婭表示,義演活動出力最多的人之一,包括朱曉峰,但當天他身在中國,不克出席。
當天公佈的捐款細節包括,中國駐紐約總領館15964.39元,慈濟基金會4,3931元,美國紅十字會1, 2735元,中國紅十字會1,3110元,紐約中國留學生服務中心2550元,滋根基金會500元,ACCEF1000元,都江堰柳街中學300元,MIT捐款箱及義演晚會入場券收入19,858.04元,GBCCA420元。
裘崇婭表示,以義演節目製成的光碟,現仍在義賣中,希望能繼為災民籌款。查詢可洽(617)909-0800。

圖片說明: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會長高璐(左起)、朱福蓉、裘崇婭等人,把義演籌款中,指定要交給紐約中領館的錢,交給艾方林參贊。(圖由傅東東提供)

國慶日美副總統錢尼抵波向廿六名宣誓公民道賀

美國昨()日慶祝232歲生日。廿六名住在麻州的幸運移民,在美國憲法號面前宣誓入籍後,還獲得和美國副總統錢尼(Dick Cheney)合照,握手的機會。

昨日的這場小規模宣誓,很顯然是為拍照安排的。錢尼夫婦由十三輛車組成的護衛車隊送到場後,走進已排排坐或站好了的移民們中間,站到預留出來的中間兩個空位,抬頭面向一群照相機,拍了照後,只和廿六名新公民們一一握了手,道聲恭喜,就轉身登上美國憲法號了。全程頂多三到五分鐘。

那些昨日要宣誓入籍的人,卻是一早九點,就抵達查理士城(Charlestown)的海軍碼頭,進美國憲法號博物館辦理報到手續,再走到美國憲法號停洎碼頭那兒搭好的帳篷去,聽唱國歌,聆聽法官、美國移民局幕僚長等人致詞講話,領取證書,和美國副總統合照,直到十一點多才結束。

昨日宣誓入籍的廿六名移民,共來自廿個不同國家。其中兩人來自中國福建。女的名叫丁文玉,來美約五年,住在昆士市,擔任見聞旅遊社導遊已有四年。男的名叫鄒恆,來美已十三年,和父親住在尚莫維爾市,擔任軟體工程師。

丁文玉帶著她那剛上北昆士高中就讀的女兒吳夢芸出席。她們看著憲法號的桅桿,以及一身畢挺白海軍服的旗兵,都顯得很興奮,就只是老天不作美,陰雲密佈,還下了點雨,讓穿著短袖的吳夢芸感到有點冷。

鄒恆是自己一個人來出席入籍儀式的。他對入籍的感覺只是了了一件事,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從此能投票。不過他說,他打算明年再行使投票權。至於父親還未入籍,是因為英文不好,沒通過考試。

國移民局幕僚長湯帕(Tom Parr)在致詞中指出,該局在今年的「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期間,約辦理了150場入籍宣誓儀式,歡迎了約一萬九千名新公民。根據美國移民局的資料,該局每年為五十到七十萬人辦理宣誓入籍。

主持儀式的美國聯邦區域法院法官史坦(Richard Stearns)準備了一篇寓意深長的講詞。他向一眾新公民們指出,船隻象徵著從舊世界踏入新世界,而美國憲法號是美國為爭取自由而戰使用的船隻,因此昨日的宣誓儀式在美國憲法號面前舉行,格外的有意義,提醒著新公民們,自由是要爭取,才能得到的。他也說,美國的開國先驅們,創立國家時的遠見是創立一個人民結合在一起的國家,並不是因為大家都一樣,而是因為儘管彼此不同,卻能團結一致。

美國移民局波士頓區辦公室三日在芬紐廳(Faneuil Hall),為來自八十六個國家的四百多名新移民,也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移民宣誓入籍儀式。也是當日儀式主持者的美國聯邦區域法院法官史坦(Richard Stearns)談及有八十六國之多時,忍不住指出,其中有三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可見世界變化之快。


圖片說明:


美國副總統錢尼夫婦(前中及左二),和美國移民局幕僚長湯帕(Tom Parr(右二)美國聯邦區域法院法官史坦(Richard Stearns)是昨日移民宣誓入籍的主持人及嘉賓。(菊子攝)


見聞旅行社導遊丁文玉(前右一)夾雜在一眾新公民中,和美國副總統錢尼(左左一)、美國移民局幕僚長湯帕(Tom Parr)等人合照。(菊子攝)


美國憲法號已退役,平時停洎在波士頓的查理士城海軍碼頭。昨日為誌記國慶,才由拖船拖到海中,施放廿一響禮砲。(菊子攝)


美國國慶日,穿著古裝,帶著喬治王受絞刑木偶的示威者,昨日和不少舉牌反對,呼籲彈劾錢尼的人士,紛紛出現在海軍碼頭。

星期五, 7月 04, 2008

鄭世平:中國將不會成為世界唯一強權 未來競爭美國須加快腳步

「世界全球化的趨勢,將來會讓只說英語的美國人,和在說英語之外,還會說另一種語言的中國人、印度人競爭時,落於劣勢」。班特利學院(Bentley College)政治學教授鄭世平昨(三)日的一席「今日中國及其未來」講談,令兒童博物館教師專業發展研習營的滿座學員啞然無聲。
鄭世平告訴出席的老師們,他們必須讓學生們有心理準備,在時移勢易的全球化發展下,學生們高中畢業之時,原本心中想著的工作很可能就已經不再存在了,而他們如果升讀大學,在美國畢業的約二百萬大學生,得和印度的三百萬,中國的四百萬大學生在全球市場中做平等式的競爭時,語言上,反而可能處於弱勢,要保持優勢,得加強保持其創意思考能力的培養。
不過鄭世平認為,十九世紀是歐洲的世界,廿世紀是美國,廿一世紀卻應該是亞洲,而不全然是中國的世界。因為中國雖然大,但發展還只不過是過去十五、廿年間的事,還不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唯一強權。
他建議出席教師看英國歷史學家Arnold J. Toynbee於1961年所寫,有十二冊之多,追溯了世界上廿一至廿三種文明的誕生、發展及衰亡「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從而瞭解各國歷史、文明之間的發展經過與區別。
他也認為,以中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以及中國人口之多,幅地之廣的事實來看,中國的個人經濟實力,在未來的多年內,不可能超越美國。再者,中國和現在第一次「崛起」的印度不同,曾經有過佔全世界經濟百分之廿幾的強盛風光,現在只是再度興盛,也因此有許多歷史包袱,有思維太過中國化的問題。中美的同具核武能力,則讓兩國都負擔不起互相衝突的後果。中國買有太多美國聯邦債券,又使兩國經濟依存度太高(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中國約買有1261億元的美國國債),合作共榮才是最理想未來。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2007年十二月調整後的報告,中國的經濟總值約為5.33兆元,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比美國的12兆仍差了一倍有多。日本、德國、印度緊跟在後。世銀的報告也指出,中國人民的平均年收入僅4,091元,僅約等於美國41,000元的十分之一。
鄭世平在講談中提及不少數據,以及現象,包括美國擁有十二艘航空母艦,中國卻連一艘也沒有,紐約的摩天高樓大概有四至六百多座,上海卻數以千計,早年湧入美國的中國移民,大多數是低下層苦力,而且大都留居美國,新一代的中國移民,卻更多是受過高等教育者,而且留學生有回流現象。他說,甚至有數據指中國吸引的海外移民總人數,已超過了美國。雖然數據不儘準確,但出席老師們對差距對比之大,深感興趣。

圖片說明:

班特利學院(Bentley College)政治學教授鄭世平昨日為洋老師們講中美關係。(菊子攝)

銀線第三期重近社區報告進展



麻州灣區運輸局(MBTA)二日晚派了三名代表,向華埠居民會報告銀線第三期工程進展,說明本月底將完整環境評估報告,九月左右完成初步工程評估,並開始新一輪的進展報告,整個工程預計需時五到六年。

MBTA二日派出社區外展經理蘇希拉(Suhaylah Z. Shabazz),項目經理班奈傑(Sajal Banerjee),以及DMJM Harris公司副總裁葉茲(Gregory R. Yates)等人,在銀線工程社區聯絡員余黃小娜的翻譯下,向華埠居民就銀線概況及近況,做了說明。

蘇希拉指出,整個銀線第三期工程早從2005年起,已做過一輪的環境影響評估、申請工程變更,獲取許可等過程,目前已確定採用查理士街修改路線,做為銀線第一、二及三期工程的連接路線,也確定不會徵用公路村土地。

她也就銀線第三期工程經費來源做了說明。根據2008年會計年度新工程的估計,全部費用約為十二億元。其中40%來自MBTA60%由聯邦運輸局(FTA)的新工程費支付。為爭取包括民意代表及坊間民眾等的各界支持,MBTA刻正不斷和各個機構、社團會晤。據悉,MBTA已於華埠社區聯盟、華埠社區議會、亞美社區發展協會等機構,做過說明。

班奈傑強調了MBTA和波士頓市政府每月會晤,商談相關細節。

葉茲則在說明工程細節時,說明施工有兩種方式,一為挖開再鋪平的Cut and Cover,一為地底挖掘的Mining。在益士石(Essex)街及查理士街的預定路線上,都各有幾個部份須挖開地面來施工。他還補充指出,查理士街上的所有國家(All Nation)教堂,將在銀線第三期施工階段拆除,做工程用地,但竣工之後,MBTA將把這塊土地撥出,和鄰近的伊利奧特(Eliot)公園合併,讓社區享有一片更大的公園。他也表示,MBTA將在未來的一、二個月間,繼續就交通分析、地下水控制、噪音及震動、樓宇安置、停車及行人道計劃、市區設計等議題,向社區匯報。

在問答時間中,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質疑從開始施工到竣工,共須時多久,地下水的影響有多大,MBTA是否和公路村居民晤談過,公路村居民的態度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另一名共同主席梅陳月嫦則表示,施工時,以及行車路線的變動,都將使華埠居民失去在馬津尼路等地段的街邊停車位,MBTA應考慮如何給回相應的停車位給華埠居民,或代為尋覓解決停車問題的辦法。梅大衛也質問,一旦施工,工程車是否會阻礙鄰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小標題: 推動雙語選票 居民還需努力

華人前進會職員呂嘉媚二日晚呼籲華埠居民會民眾,繼續努力支持雙語選票,以行動要求麻州議會盡快通過此案。她表示,坊間正籌畫短期內再辦一次上州府請願活動,但日期未定。

呂嘉媚指出,波市府通過的雙語選票家規法雖已遞進麻州議會,但迄今還只有文件號碼,未獲得法案號碼,意味著還無資格排進議程。由於麻州議會的本屆會期將於七月底結束,若此法未能排得法案號碼,礙於麻州議會八到十二月不討論新議案的慣例,雙語選票法的過關日期勢必繼續拖延。亞裔選舉權聯盟因此正籌畫再次上州府施壓的行動。

圖片說明:

葉茲()聆聽余仕昂()提出的問題。(菊子攝)


現有的橘線華埠車站,將是銀線和橘線同站,乘客可上下樓轉車的地方。(菊子攝)

TCC介紹緊急藥物發放中心、生命檔案計劃


華埠社區聯盟(TCC)共同主席曾雪清二日晚在華埠居民會的月例會上,說明波市大量分發藥物的基本要點,以及生命檔案計劃,以期一旦波士頓市發生緊急狀況,華埠居民能心有準備的知道如何因應。

華埠社區聯盟經營波士頓公共衛生局贊助,已把相關資料翻譯成中文,並正陸續到各社區機構講解,以期一旦波士頓市全市突然發生緊急狀況,社區民眾都知道該怎麼應付,例如有疫病發生時,就到鄰近的「緊急藥 物發放中心」求助、拿藥。

所謂「大量分發藥物(mass dispensing)」,是指透過事先挑選做「緊急藥 物發放中心」的社區中心、學校,或樓宇等,把大量的藥物或疫苗,迅速送到一般大眾手中,以避免感冒、麻疹等傳染性疾病的疫情蔓延。

波市公衛局在這些中心都派駐有受過訓的專業醫療人士和義工,以確保前往求助、索藥的民眾,可及時獲得所需服務。而且所有藥物和疫苗均為免費發放,領取者無需出示身分證 明、公民證明或保險文件。

波市公衛局也會在緊急情況發生時時,通過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章和網際網路等媒體,向市民提供詳盡資訊。

曾雪清表示,「緊急藥物發放中心」歡迎民眾加入波士頓醫療後備隊行列,在緊急情況發生時提供協助。未受過專業醫療訓練者,也可擔任義工。查詢或報名,可洽(617534-9200,或volunteer@bphc.org

曾雪清當晚還介紹了波士頓急救服務的生命檔案計劃。所謂生命檔案是一個帶磁性的紅色塑膠夾,內裝表格,由持有人自行填上需要服用的藥物、過敏情況、醫療病史、血型、緊急聯絡資料、醫生姓名、個人喜歡的醫院等等資料。這一「生命檔案」資料夾,平時可貼在冰箱上,出門時可放進錢包或手袋中,以俾個人在外發生狀況,急救人員可迅速得悉必要資料,進行搶救。索取生命檔案資料夾,可洽Felicia Robinson 617-343-1126,或robinson@bostonems.org

圖片說明:

CC070308A-1

曾雪清()拿出一瓶潔手劑,說明這是提醒大家注意公共衛生,以及緊急準備的小禮品。(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