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月 06, 2014

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全方位探討中國教育未來

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在五月二、三兩日,以“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國教育與領導力”為主題,舉行年會。哈佛中國基金主席柯偉林教授在會中指出,如果將來中國引領世界,大家要問的可能是誰來領導中國?企業家,還是諸如座中學子的有能力定義中國未來方向者。
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是哈佛校內的學生組織,旨在推動各界關注中國教育,並為有心改善中國教育的思考者,實踐者,提供一個分享信息,彼此認識,切磋的平台,今年由張小菲擔任會議主席,會場實況在網上直播。
2010年迄今,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每年舉辦會議,並於2013年八月首度出版了厚21頁的“中國教育論壇”雜誌。
五月二、三兩日在哈佛教育學院大樓舉行的會議,邀有曾任哈佛費正清中心主任的柯偉林,傅高義,裴宜理,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等名教授,探討“高等教育與人才國際化”,“科技與教育創新“,”早期教育政策、研究與實踐“,”基礎教育:當東方遇上西方“,”全民教育“等議題。
柯偉林以他今年二月出版的“中國能領導嗎(Can China Lead)?“一書為引,細數中國近年轉變,包括中國基礎設施,從高鐵到通訊信號質量,從清華,浙江大學等的校舍更新,從萬向集團,重慶正大,伊利牛奶這些企業的跨國,先進發展,到高鐵建造,都有到2020年時,要通車台灣的宏大計劃等等。
中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後,大學生人數增加速度驚人,從1999年的二百萬,竄升至最近的三千一百五十萬。西安外事學院,昆山杜克大學,南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中國大學與海外高校攜手,也彰顯了中國教育的國際化走向。
柯偉林表示,中國境內這種種令世界震驚的更新,轉變,都佐證著中國怎能不是世界領導者。唯一可能挑戰這未來領導地位的,應是造成諸如薄熙來案等的司法體制與社會貪腐。
            傅高義從他去年出版的“鄧小平傳”引述,指毛澤東蔑視知識份子,但從未正式受過高等教育,但16歲時被送往法國留學,在法國工廠打工,並結識了周恩來等人的鄧小平,卻尊重知識份子,不但有位在高校任教的妻子,還因此在1977年時下決定恢復高考,重視包括三名獲得諾貝爾獎的李政道,李遠哲,楊振寧等在海外留學的中國人。鄧小平在訪問西方國家時,瞭解到中國實力遠落在西方國家之後,歐洲國家願意借錢給中國培訓人員後,才推動了中國的向外開放,學生開始出國。
在“科技與教育創新“座談中,在網上開課的哈佛大學EdX課教授包弼德,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密西根州立大學榮休教授Sai Wah Chan等人,從各自的經驗談經辦網上開放教育。
            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任友群, 南京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Jason Patent,Minerva項目大中華區執行總裁羅凱(Kenn Ross),麥可思公司副總裁王可與裴宜理教授等人談“高等教育與人才國際化”。裴宜理指美國的教育模式,非常多元化。她對中國教育走向感到擔心的是,各校在追求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之際,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變得標準,單一化,阻礙了可能有的發展。
            出席會議的講者還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辛格(Abhimanyu Singh),芬蘭教育家Pasi Sahlberg,曾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發展與心理方向系主任的Robert L. Selman等多人。
  
圖片說明:

            左起,密西根州立大學榮休教授Sai Wah Chan,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湯敏,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等人座談“科技與教育創新“。(菊子攝)

            左起,麥可思公司副總裁王可,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社長斐宜理,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任友群,南京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Jason Patent,Minerva項目大中華區執行總裁羅凱(Kenn Ross)等人談““高等教育與人才國際化”。(菊子攝)

            傅高義指鄧小平尊重知識份子。(菊子攝)

            柯偉林認為中國怎麼可能不領導世界。(菊子攝)


哈佛中國教育論壇會議主席張曉菲。(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