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克文更為中國教育提意見,指能夠上網的手機,將是中國可用以在偏遠地區推廣教育,提高教學水平的最佳工具之一。
他也有意藉著自己迄今是全世界唯一中英雙語流利的曾任國家領導者這身份,從客觀角度來探討中美關係及世界發展。
二日晚,陸克文在哈佛中國教育論壇中進一步闡述,全球化是人類社會中的經濟,文化互動,在時間,空間上都壓縮得更短,更近,對彼此影響更大,有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實情況。
他指出,中國當年在大清末期開始推動現代化,其實是被“老外”逼的。那時的現代化,主要有兩個方向,一為瞭解西方經濟,政治體系如何運作,二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大清在學習科技上,極有成就,但並未能拯救大清的命運。如今習近平談到中國未來,提出“中國夢”。但他認為當晚的座中各人,得問問自己,做的是什麼夢,遠渡重洋來美,是否“個人夢”與“中國夢”不謀而合了。
陸克文認為,要因應世界的全球化,東西方,各國領導人,以及普羅大眾都應該增加對彼此的了解,溝通。在體認世界局勢複雜,不斷變化中,以謀求全人類福祉為前提,發揮創造力來找出因應現實方法。
他直指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老子,孔孟等哲學思想比西方更為豐富,深入,但沒有多少西方人懂得。他在“哈佛中國論壇”的演講中,曾引用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來形容世界各地人儘相同,又有不同。他笑指有些西方人,甚至哈佛學子,想要不必實地去到中國的來“廉價”了解中國。他告訴那些人,他們是在“做夢”,做的大概就是“美國夢”,可絕不是中國夢。
陸克文強調,語言與文化有密不可分關係。要瞭解另一種文化,不可不學形成該文化的語言。他還申斥英文是全球語言的說法,指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文才成為世界上流通較廣的語言。未來世界,人們必將同時精通數種語言。
圖片說明: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 )二日晚以他對中國,世界局勢的了解,揮灑自如的闡述他的未來世界觀。(菊子攝)
陸克文(右)日前應趙小蘭(左),哈佛大學之邀,為哈佛大學商學院趙朱木蘭中心破土動工儀式致詞。(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