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二, 12月 25, 2012

MGH CSSA講座談傳統中醫的科學性


麻省總醫院華裔科學家暨職工協會(MGH CSSA)日前以「以證據為基礎的傳統中醫的應用(The Use of Evidence-Ba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為主題,舉辦教育性講座,既探討傳統中醫在治療疾病及維護健康上的作用,更強調中醫也有相當的證據基礎。
            該講座由汪迎華、岑慧枝主持,邀有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李豫偉,楊世賢,麻省總醫院麻醉助理教授林旭,香港中文大學癌症及炎症(Cancer and Inflammation Theme)教授林鴿等人講談。
            李豫偉教授也是麥克林(McLean)醫院有機生物及天然產品研究(Bio-Organic and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主任,還兼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藥用植物發展研究所教授。
           他的講談主題為「中醫的科學基礎:治療人類疾病的多分子、多標靶做法(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CM: Multi-Components and Multi-Targeted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Human Diseases)」。他指出,人的生病,原因多半複雜,而西方醫學常只針對某一病因,逐一下藥,往往還帶有副作用。但中醫診治,一向是多靶點的全方位處理,事實上許多治療方法,都有很科學的證據。他以自己正在研發的治療骨關節藥為例,指未來五到十年,中醫藥建立了有效劑量及劑型的數據庫,原生地中藥材之取得與鑑定也更專業化之後,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地位,必然更加重要。
            楊世賢除了在哈佛大學執教,還擔任麻省總醫院憂鬱門診及研究項目的基礎醫療研究主任。
            他這天的講談,以「太極對治療憂鬱症的效用(Effectiveness of Tai Chi for Treatment of Depression)」為主題。
            楊世賢指出,憂鬱症是導致人類出現身體功能殘障、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以心理學或心理藥理學為主要治療方法,但很多病人對治療無反應。由於慢性病是美國人的死亡首因,幾乎每十人中就有七人是死於慢性病,美國醫學界開始尋找新辦法來更有效率的治療慢性病。其中一種辦法是要求病人做自我管理的心理建設,每天打太極十幾、廿分鐘的做運動,目前看來十分有效。
            麻省總醫院麻醉助理教授林旭當天講談了針灸在疼痛管理上的應用,香港中文大學癌症及炎症(Cancer and Inflammation Theme)教授林鴿講談了安全使用傳統中醫藥,包括草藥引起的肝毒。

圖片說明:

            麻省總醫院華裔科學家暨職工協會共同主席汪迎華()、岑慧枝()邀請哈佛副教授李豫偉()講談有證據根據的中醫藥。(菊子攝)

            麻省總醫院華裔科學家暨職工協會共同主席汪迎華(左一)、岑慧枝(右一)邀請哈佛副教授楊世賢(右二起)、李豫偉,以及林鴿、林旭講談。(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