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並在講談中透露,萬達集團將從明年開始,自己來辦知識青年創業計劃比賽,推動支持年輕人創業的活動,彌補中國社會中目前仍然欠缺,他當年創業時也亟需的輔助機制。
在他自己的分析中,萬達集團能夠發展到今日,在於商業模式領先,公司的信息管理科技化,執行力強,公司內部上下分明,不任用親戚,沒有人事政治。
1954年十月出生,籍貫四川,畢業於遼寧大學,在大連發跡,1988年創辦萬達集團,陸續涉足地產業、足球、書畫收藏的王健林,不但是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華慈善組會榮譽會長,擁有數難以計的頭銜,今年以來更因為陸續傳出四月受薄熙來案影響遭調查,五月460億元被「新財富」封為中國首富,以26億美元收購AMC(American Multi-Cinema)公司美、加地區院線100%股權等新聞而備受矚目。
王健林認為,萬達集團離達到世界頂級企業的地位,還有一段距離,但24年下來,能發展到如今這地步,「敢」字很重要。當年他在大連創辦萬達集團,踏進房地產業時,需要一百萬元人民幣資本,向人借了83萬元,其中五十萬元等於佣金,說來不可思議,但沒那筆錢,他也走不出那一步。
王健林指出,萬達在1988年成立後,1992年就成為第一個「走出去」的民企,進了廣東省。儘管當初為註冊登記等事,搞得焦頭爛額,如今可是已走進90多個城市。
由於房地產現金流不穩定的特性,他後來跨進其他行業,電梯、變壓器、超市等。
王健林透露,他很早就有意進軍文化事業,最早也是從電影院線開始,和法國合作,但礙於外資佔股比率不能高於49%等限制,未能成功。他自己接手做時,也遭遇過單位主管換人,協商作廢等情況。
王健林在回答講座出席者的答問時表示,他認為中國企業和歐美相比的最大發展障礙,在於創意不足。他也認為,由於中文較英文難學,中文要成為世界語言,恐怕至少還得等上十幾、廿年。
圖片說明: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左)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許學院Rajawali基金會亞洲研究所主任張伯庚(右)陪同中出席哈佛講座。(菊子攝)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中心艾許學院民主統治創新中心(Ash Institute for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 主任賽奇(Tony Saich)教授主持。(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