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0月 15, 2011

劍橋中國文化中心慶20週年 中美港教育家綜論中文教育


劍橋中國文化中心為慶祝廿週年,上週末在該中心華森市(Waltham)會址,舉辦中文教育學術討論會,邀中美港專家,從不同角度講談中文教育。
            這場中文教育學術討論會,由劍橋中國文化中心副董事長陶凱主持。應邀講談者包括北京海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實驗學校校長彭瑋,波士頓公校世界語資深主任林遊嵐,布蘭岱斯大學中文部主任馮禹,劍橋中文學校副校長兼教務長湯曉等人講談,內容十分豐富。香港孔子學院院長陳瑞瑞也到會聽講、致詞。
            彭瑋當天以「從校長的角度看中國教育改革」為題,分享她看到的中國教育改革狀況。陶凱指出,與會者對彭瑋的經驗,大感興趣,提問踴躍。
            林遊嵐當天講談的是「如何在美推展漢語教育(Advanc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US)」。
            林遊嵐指出,美國的中文項目是八十年代時,由Geraldine Doge基金會提供的種籽金開展起來的。九十年代開始追求流利應用中文,到了2000年,就講究起教學要有標準。現在的新趨勢是越來越偏離紙筆式的測驗,改以個別學生為對象,一次一人,注重實際知識、也不講究只有一個答案的傳統評估方式了。
            她說,目前全美的幼稚園到十二年級中文教育,學生人數增加快速,中文項目也穩定擴展,種類增加到包括部份沉浸式的學習,雙與同修,以及完全沉浸式學習等。教學方法上也開始追求能幫助學生流利使用中文。
            目前的中文教學,在四個方面要求改善,包括教師素質,以標準為基礎的課程,以表現為基礎的評估,專業發展等。
            在教師素質上,中文項目要求老師有語言上、文化上、兒童發展、第二語言等知識,具備教室管理、教學策略、與不同背景學習者合作、使用科技、溝通等技能,在心態上思想開放、願意與同事合作,願意追求專業成長,能夠反省等。
在課程設計上,要採用廿一世紀的語言學習標準,使用ACTFL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表現準則,使用麻州外語教學框架,NAEP的世界語藍圖,以及先修課程(AP)的內容等。要能夠使用主題教學單元,在一開始就設定教學目標,決定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證據等。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
林遊嵐強調,在美國教育界也遭逢經濟打擊,經費遭刪的情況中,中文教育卻一枝獨秀,更為熱門,教中文的老師們可謂十分幸運。但有心擔任中文教師者,應該要有不斷追求專業發展的心理準備,或是自己組成個小的學習社區,或是利用網路科技,部落格,Wiki space等,彼此分想資源。她也勸老師們參加專業組織,以期及時獲取相關資訊。
在中文教學的未來前景上,林遊嵐指出,將來會更需求高品質的中文教師,能夠教授從幼稚園到十六年級的課程,評估都將採用以意義為標準的方法,學習社區會越來越緊密。
            當天還有馮禹談「AP中文考試的特點和對未來中文教學的影響」。湯曉以「體味海外中文教學─中文教學的經驗與體會」。
           
圖片說明:

            劍橋中國文化中心董事長紀虎民(前右五)、副董事長陶凱(前左七)、劍橋中文學校副校長李政玲(前左二)等人和演講嘉賓林遊嵐(右七)、馮禹(右八)等人在研討會結束後合影。(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