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0月 08, 2011

聯邦參議院六日無異議通過為排華法案表示遺憾

美國聯邦參議院六日晚無異議通過名稱為「參議院為美國通過包括排華法案在內的歧視在美華人法令,表示遺憾(regret)」的參院201號決議案。     
代表麻州,共和黨籍的美國聯邦參議員布朗(Scott Brown),昨()日發出聲明,指這決議無法彌補美國過去歧視華人移民所造成的傷害,但承認許多年前做錯了事,很重要。他為自己帶頭贊助的這不分黨派法案,在參議院獲無異議通過,感到驕傲。
布朗說,參議院藉這決議案,代表美國,向華裔美人所做的許多貢獻表達感謝之意,也確認華裔美人是完整美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聯邦參議院這201號決議案的決議文指出,參議院對頒佈過排華法及相關歧視性法律,造成迫害及政治異化有華人血統者的結果,不公平地限制了他們的公民權利,合法化了種族歧視,在華人社區內引發持久性的傷害,深感遺憾。
參議院承認,包括排華法案在內的反華人法令框架,不符合獨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這美國基本立國原則,參院要向過去這六十年來,因為這針對華人訂定,在身體及政治上排除華人的錯誤法案而遭受痛苦的華人,表示深重歉意。聯邦參議院也重申要保護美國境內華人及其他亞裔,可和不論族裔的所有其他人一樣,享有同等民權,獲得憲法保障。
這份長兩千多字的決議文,以編年體方式,細述了許多華人在美所遭遇的暴力、不公平、歧視對待。即使是在美國出生、成長的許多華裔,由於學校的歷史、社會課,完全沒有亞美相關內容,讀完決議文,有如上了一課美國亞美裔近代史。
決議文中列出的許多不平等待遇,早在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之前,就已存在多年,包括早從1868年就不准在美華裔入籍成為美國公民,1875年起不准華裔婦女入境,成功阻止了華人在美成家,減少了可成為公民的在美出生華人數量,也形成華人社區幾全是單身漢的特殊現象。1879年二月十五日,聯邦參議院又通過了「十五名乘客法」,限制所有船隻載運的華裔乘客,不得多於十五人。1887年在奧瑞岡州(Oregon)發生蛇河大屠殺,有31名華裔礦工等等。
決議文中很有意思的部份是,至少有兩名總統,曾以不符美國立國精神等理由,曾經否決過一些不平等對待華人的法案。不過決議文法案發展過程卻顯示,美國總統Hayes雖否決了「十五名乘客法」,轉頭又和美國國會合作,要求中國政府限制民眾移民來美。
聯邦參議院201號決議案是今年五月廿六日時,由不分黨派的議員們提出,布朗是主要提案人。參與提案的兩黨議員,包括麻州的布朗(Scott Brown)ru8 2州的Dianne Feinstein、猶他州的Orrin Hatch、華盛頓州的Patty Murray、馬里蘭州的Benjamin Cardin、佛羅里達州的Marco Rubio、夏威夷州的Daniel Akaka等共七人。
布朗辦公室發出的新聞稿,還把德拉瓦州的Thomas CarperChristopher Coons、伊利諾州的Mark Kirk,以及北達科達州的John Hoeven等人,列為共同提案人。
布朗在今年二月應邀做紐英崙地區十二個華人專業團體農曆新春晚會的演講嘉賓時,就已透露將在參議院中提出這一法案。
聯邦眾議院華裔眾議員趙美心也早從今年二月起就積極推動美國國會為美國的曾經通過排華法案道歉。今年七月還在國際領袖基金會的論壇大會中,促請曾任聯邦眾議院議長的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Nancy Pelosi)支持此案。

誌記辛亥百年 杜榮佳追述紐英崙華人歷史

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與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合作,六日早上舉辦「新英倫華人與辛亥革命」講座,追尋本地華僑參與革命的歷史蹤跡。
      今年是孫中山建立民國的百年紀念。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辦有一系列與中國歷史、辛亥革命有關的講座。
      這場「新英倫華人與辛亥革命」講座,由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贊助,數年前出版了「波士頓華人圖片,1870-1965」一書的橋水大學亞裔研究項目主席杜榮佳主講。
      杜榮佳加入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董事會已有數年。六日這天,他以華史會從社區熱心人士那兒搜集來的照片,從波士頓環球報等本地報紙找出來的當年報導,介紹波士頓華人參與中國革命運動的點滴。
      他指出,史學家們對孫中山推翻滿清時的美國活動研究,多半集中在美國西部及夏威夷,但美東地區,包括波士頓,其實也有不少重要活動。
      杜榮佳在講談中指出,美東地區和中國的接觸,分三個時期。17801860年代,是所謂的中國貿易時代,個別的紐英崙商人,藉船運和中國商人交易。18601890年間,中國派使節團到訪美國。18901911年之間,則是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為改革,或革命,來籌款、爭取支持。
      晚清在1868年派出的第一個訪美使節浦安臣,以及隨團翻譯張德彝,回到中國後分別出版了「出使泰西記」、「歐美環遊記」等書,記載著包括訪問「范儀堂(Faneuil Hall)」時,有不下五千人等著上台謁見,「席撇,眾皆起立祝頌」等等,美國人對中國人相當友善的情景。
      1898年在清朝統治時推動戊戌政變失敗的康有為,和學生梁啟超一起逃亡海外。杜榮佳指出,波士頓環球報1903年五月廿七日的舊報紙,記載「在中國保皇會波士頓分會贊助下,夏利臣街皇室酒家會客廳,舉行了熱烈會議。數百人出席聆聽梁教授(啟超)演講」。
      康有為其後在1905年七月再來波士頓時,在公園街(Park Street)教堂演講「如何使中國成為世界強國」。波士頓環球報的報導說,出席聽眾什麼樣的人都有,有留辮子的洗衣工人,哈佛及MIT的學生。
      孫中山則是從1896起,多次為革命來美。波士頓環球報的1909913日記錄,寫著孫中山留宿在波士頓洪門致公堂本部。杜榮佳表示,可惜的是,波士頓洪門致公堂裏,卻找不到任何有關孫中山留宿的文件文物記錄或照片。
      其他與革命有關的紐英崙地區華人歷史,包括紐英崙華人婦女新運會為支持蔣宋美齡,大規模聚會。大波士頓華人為慶祝民國十年,在1921年的1010日,曾大規模舉辦從泰勒街出發的千人遊行,整個慶祝活動一連進行了十天。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收存的照片中,還有一張是孫中山逝世後一個月,在民國十四年的四月十二日,波士頓國民黨分部發起大規模紀念活動,還在黨部門前留影紀念。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多名董事,包括范王柳娥,張大偉、陳遇宏、曾茂蘭、鄭達,以及行政主任伍麗華等,當天都到會聽講。
      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主任薛龍(Ron Suleski)表示,該所與華史會合作的講座系列,還將於十月廿七日(週四)晚七點,在該校的現代劇院,舉辦「走向世界; 1872-81年在美國的中國幼童」講座,邀德州奧斯汀大學榮譽退休教授Edward Rhoads講談。

圖片說明:

            左起,經文處文化組長黃薳玉、杜榮佳、薛龍、伍麗華等人在會後合影。(菊子攝)

            杜榮佳()以照片展示清朝使節浦安臣當年在范儀廳和本地人見面的情況。(菊子攝)
CC100711A-3
            杜榮佳在會中展示的許多照片中,有一張是紐英崙婦女新運會於民2991日開幕的盛大場面。(菊子攝自講座現場)

星期五, 10月 07, 2011

波城近千人匯聚 慶建國百年雙十

新英格蘭台灣同學會聯合會的來自各校同學和經文處處長洪慧珠合影。(周菊子攝)
左起,司儀馬曾夏慧、麻州眾議員陳德基、麻州眾議會多數黨領袖Ronald 
Mariano經文處處長洪慧珠、麻州參議員Jennifer Flanagan
麻州眾議員黃子安,華經會董事長蔣宗壬(右三)等人齊切慶祝
建國百年蛋糕。(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五日晚舉辦的慶祝建國百年雙十酒會,在波士頓費爾蒙卡普利廣場酒店(The Fairmont Copley Plaza Hotel)締造出近千人同歡的盛大場面。
      經文處當天特地在衣香影繽的政要、僑胞及學生們到場時,發給每人一個金質100徽章,閃閃發亮的中美國旗,邀請大家進大廳前,欣賞一下「建國百年」、「臺灣畫境」攝影作品展,以及擺飾出來的台灣布袋戲偶、電音三太子。
來自羅德島州的吳子平(右一)、波士頓僑領陳毓禮、羅州克蘭斯頓市
市長馮偉傑、波士頓市議員助理陳偉民等人在會場相見歡。
(
菊子攝)
左起,波士頓僑領陳毓璇和麻州眾議員陳德基、麻州眾議會多數黨
領袖
Ronald Mariano都是熟識多年的好朋友。(
菊子攝)
駐波士頓經文處處長洪慧珠、文化組長黃薳玉、商務組長石大玲等經文處要員,為示隆重,還在門口列隊迎迓,握手問候。副處長鍾麗文,外交部組長簡宏昇,新聞組組長賴水池,移民署秘書萬吳祥等人,也忙著穿梭會場,招呼到會嘉賓,氣氛極佳。
      今年應邀到會致詞的政要嘉賓,加上經文處處長洪慧珠,司儀馬曾夏慧,正好十人。
      麻州眾議會多數黨領袖Ronald Mariano代表參、眾議會,頒贈了一份聯合決議文給經文處處長洪慧珠,祝願雙方關係能再續100年。
      麻州參議會政策規劃委員會主席Jennifer Flanagan、麻州眾議會議員黃子安、陳德基,新罕布夏州眾議會議員Benjamin Baroody等人都應邀致詞。
      聯邦參議員布朗(Scott Brown)則是派出Jack Richard做代表。
華經會董事長蔣宗壬代表僑胞在建國百年雙十慶祝會上致詞。(菊子攝)
紐英崙美東公安隊隊長余國華(右一)等人和麻州眾議員黃子安、
牙醫師阮浩鑾都是舊識。(菊子攝)

      經文處處長洪慧珠在雙十酒會中以英文、國語、廣東話分別致詞表示,自國父創建民國以來,歷經艱辛,但台灣努力60多年後,在土地改革、經濟發展、教育普及、政治民主化 ,以及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上,都取得豐碩成果,實現國父孫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義理念,成為華人世界的民主楷模。台灣有信心在未來一世紀,成功扮演國際間的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創造者,以及中華文化領航者的角色。
洪慧珠也指出,兩岸關係近年漸趨和平。經濟上,台灣已成世界第23大經濟體,去年成長率高達10.9%。外交上,已有包括多數歐洲國家、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在內的117國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
她祝願雙方友誼更深,雙邊關係日益堅實,台灣與新英格蘭地區的關係更加密切。中美兩國友誼在下一個一百年更加堅定。
右起,甄雲龍、陳家驊、華美銀行新英格蘭地區
總監葉俊年夫婦都出席盛會。
(
菊子攝)
華人經濟發展協會董事長蔣宗壬博士,當晚代表本地僑領致詞,祝願民國未來昌盛繁榮。他說,過去這一百年對中國來說是個非常困難、痛苦又多變的一世紀。孫中山帶領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但革命是成功了,國土卻落入軍閥手中,整整廿年過去後,國家才得統一。不幸的是,日本接著從東三省入侵,1937年七月七日發起蘆溝橋事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四年之前,引發了中日戰爭。
蔣宗壬指出,中國人民是用血肉當砲彈的抗戰八年,才終於勝利。期間,數以百萬計人民,不幸喪失生命。
之後國民黨、共產黨發生內戰,一戰又是三年。結果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形成兩岸分據局勢。
1949年之後,台灣調整政策,緩步走向民主。起初實施了九年國民教育,接著推行地方政府直選,1970年時,台灣已締造了經濟奇蹟,成為亞太地區的經濟強國。1980年代時,台灣又開始了政治改革,容許人民組織政黨,成為亞太地區的民主模範。
酒會致詞儀式結束後,台上嘉賓們敬酒,齊切蛋糕,大廳正中飄下數以百計的鵝黃色汽球,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波士頓大學音樂系學生們組成的弦樂隊一曲曲的演奏優雅音樂,會場大螢幕上播放「精彩一百 喝采中華」雙十慶典影片。
今年有許多僑胞回台灣參加雙十慶典,出席本地慶祝活動的人中,有不少新面孔。新英格學聯會長胡峻峰、副會長樊長鑫等人表示,當晚有約八十名來自各校的學生參加。許多學生還是第一次在海外參加雙十慶典,紛紛表示看到這場面,聽到三民主義歌,好感動。
經文處會後表示,當晚到賀的嘉賓,還包括麻州勞工廳廳長Joanne Goldstein、新罕布夏州公共衛生署署長Jose Montero,以及羅德島州克蘭絲斯頓市市長馮偉傑。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德國、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以色列、義大利、摩納哥、黎巴嫩及盧森堡等駐波士頓領事團成員亦到場致意。酒會歷時兩小時餘,會場人潮不斷,氣氛熱絡。

第五屆「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做全方位探討

第五屆「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四日在學者紛陳最大挑戰是人事、企業管理、政治穩定、世界各國可能有反中情緒等論述聲中結束。
      在閉幕前的「中國及中國公司的未來道路(Future Path of China & Chinese Companies)」專家座談中,喬治華盛頓大學管理及國際商務系主任葛思林(Doug Guthrie)的發言,最令人矚目。
      葛思林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舉行的這場會議中,毫不保留的表示,他認為北京的領導其實很精明,有能力以其獨特方式處理政治轉變。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的做法,也很聰明,只是世界好像不太能接受,抱著恐懼之心,尤其是美國,不斷以不平等貿易,勞工及人權問題等,來挑剔、指責中國。其中的幣值問題是個愚蠢爭論。真正關鍵不在於中國的勞工廉價,而是美國已開始缺乏具技術勞工。
葛思林還說,再以人權來說,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艾未未、劉曉波這些爭取人權的人,但如果是在俄國,他們早已被暗殺,根本就沒人知道。
      但在他看來,中國追求發展的行動,和世界其他各國,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世界各國要懼怕,該怕的大概是世界上沒有那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國家和企業是那麼一致的站在同一發展路線上。他認為世界各國如果想要瞭解中國的發展動向,就應該研究中國的國資委。
      這場專家座談,由舊金山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小華主持,參與講談者包括以「中國特色的抗議:明清示威、暴動及請願」一書,獲得2010年社會科學歷史協會(SSHA)會長書獎,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都經常引用他的文章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孔誥峰 (H0-Fung Hung),中歐國際商務學院主席Juan Antonio Fernandez,以及英國伯明罕大學的John Child等人。
            為期兩日的這會議,共有三場專題演講,分別邀有麥阿密大學商務研究所傑出主席暨管理學教授陸亞東、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傑出服務就授奈爾(Joseph Nye),英國伯明罕大學榮譽退休教授John Child等人講談。
            陸亞東以「中國跨國公司研究:前進道路(Research on Chinese Multinationalsl: The Raod Ahead)」為題發表講談。他指出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FDI),到2010年時,已增長1850億美元,儘次於美國、歐盟,已超過日本。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仍處於早期階段,在國際視野,競爭力、充份利用國際資源這國際化的三大核心要素上,還在緩步前進。其中的一個模式是由產業鍊的中小規模企業攜手合作,組成團隊,走進其他國家發展的溫州模式。
            奈爾教授的講談,主要指中國雖然崛起,美國無需恐懼。時代發展的巨變,已使日本模式等歷史,不見得具參考價值。中國在人文素質及社會架構上,和美國仍有相當大的差距。不過一名來荷蘭裔的年輕學者會後表示,她認為奈爾教授的觀點過於美國本位。在她看來,美國應該恐懼。她認為繼續發展下去,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保,遇事將必須和中國協商。
      「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是由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許民主統治及創新中心(Ash Center for D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羅林斯(Rollins)學院、傑克伯(Jacob)大學、喬治亞科技學院國際商務教育及研究中心等院校合作,最初由德國亞歷山大基金(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資助的會議。
      包括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Rajajwali基金亞洲學院執行主任張伯庚等的五名主辦人指出,「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自舉辦以來,每年都收到六十多篇論文,有一百多人參加。2009年他們還將開會結果集結,出版了「中國統治:全球化及政治轉型(China Rules: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一書,以及中國管理研究專刊發表的一份特刊。2012年時,雷鳥國際商務評論(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也將就此發行一份特刊。
      張伯庚指出,今年的會議特色之一,是他們收到了許多中國進非洲投資的論文。兩日會議中的其中一場座談,就專門以中國進非洲的海外直接投資(OFDI)為主題。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艾許民主統治及創新中心主任賽奇(Anthony Saich)也在開幕式中指出,全世界都正目睹中國在現代政治、經濟發展上的大轉變,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及美國的政治癱瘓,使得許多國家、地區都仰賴中國來持續推動經濟發展復甦,也使中國在世界體系中有了新角色。「中國走向全球化」會議就是要討論中國這引人入勝(fascinating)的國際地位成長所帶來的含義。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Rajajwali基金亞洲學院執行主任張伯庚(坐者右一)等人主持開幕式。(菊子攝)

      麥阿密大學商務研究所傑出主席暨管理學教授陸亞東。(菊子攝)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和羅林斯學院教授張文獻()等人合作了一本新書「中國的創業家及商業精英」,在會中做介紹。(菊子攝)

喬治華盛頓大學管理及國際商務系主任葛思林(Doug Guthrie)(菊子攝)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孔誥峰 (H0-Fung Hung)(菊子攝)

星期四, 10月 06, 2011

新英格蘭中文教師專業協會慶成立二週年

前排左起,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黃正杰、經文處教育組組長黃薳玉、經文處組長簡宏昇
,和新英格蘭中文教師專業協會
(NECTA)的老師們會後合影,包括(後左起)書記張福增、
卸任會長王俞文、財務王明德、新會長葉金惠、楊怡卿、陳秋玲、副會長劉善理、
連華等人。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新英格蘭中文教師專業協會(NECTA)日前在牛頓市僑教中心慶祝成立兩週年,宣佈創會會長王俞文卸任,新會長葉金惠,副會長劉善理上任。
            該會當天還推選出布魯克蘭(Brookline)高中張福增任書記,新罕布夏州貝德福學校(Bedford, NH)王明德續任財務,鼓勵老師們在1027日至29日時,參加麻州外語教師協會在斯特布理(Sturbridge)舉行的年會。115(周六)晚六點半,該會將邀波士頓公校世界語項目資深主任林遊嵐講談「美國主流學校的中文教學趨勢」。
            出席老師們當天在會中交流意見、經驗。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處長鍾麗文,文化組組長黃薳玉,外交部組長簡宏昇,駐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黃正杰都特地到會打氣。
            目前在波士頓拉丁學校任教的劉善理在會中提出建立師資人才庫,培訓資料庫等建議。她強調,台灣各大學中文系所,僑委會華語文教學網等,都有既優良,又多元、豐富的教材與教師,如果她們能夠和這些機構合作,建立起師資人才庫,培訓資料庫,需要進修的本地老師們,或許可以透過網路,在地學習,節省時間與經費。這樣或能幫助更多老師,尤其是已有在社區中文學校裏教中文經驗的老師們,更快取得主流學校的中文教師資格。
            劉善理也指出,麻州外語教師協會(MAFLA)資源豐富。如果新英格蘭中文教師專業協會能夠登記成為MAFLA的一員,或許在場地及專業培訓、能力評估上,都得到更多幫助。
            麻州中小學教育局規定,持有該局發出執照者,才能在州內的公立中小學任教。這些執照分初期執照、臨時執照、專業執照等。其中的臨時執照,是以來自他州的有經驗教師為對象,效期一年。初期執照(Preliminary initial)及專業執照,則是效期五年,屆滿後必須申請更新執照。
            麻州教育部門也規定,申請更新執照者,必須修滿一定數額的專業進修學分(PDP)
            張福增以他本人的經驗指出,有意申請麻州教師執照的人應該注意到,專業進修學分是對已取得教師執照者的要求。持有初期執照或臨時執照者,修讀再多的專業進修課,在申請執照上都沒作用。
            去年獲僑委會全球華文網優良教師部落格大賽視覺設計獎,當天獲選為會長,製作有「葉老師教室」教學部落格,目前在舒士百利舍伍中學(Shrewsbury Sherwood Middle School)任教的葉金惠,發表感言時表示,現在是數位時代,無論是教或學,方法都改變很多,她希望能藉著自己,利用華語文教學網的數位學習工具來和所有的老師們。葉金惠最近還為新英格蘭中文教師專業協會做了一個新網站,方便會員交流necta.wikispaces.com
            該會創會會長,在尼登(Needham)高中已有十二年教中文、法文經驗的王俞文指出,由於麻州在認定教師資格,發給執照上的要求繁複,來自台灣,在主流社會中小學裏教中文的老師,迄今人數有限。成立了新英格蘭中文教師專業協會後,老師們在教學材料,執教方法,或學校行政制度、人事問題上,都有了互通有無的交流對象,感覺非常良好。
            當天出席的老師還包括在波士頓市Orchard Gardens學校任教的連華,在牛頓市F. A. Day中學任教的陳秋玲,以及楊怡卿等人。在春田公校任教的黃美珠未克出席。       

布朗大學舉辦中國年系列活動

布朗大學為擴大該校走向全球化腳步,20112012學年間,以「中國年」為主題,舉辦有一系列免費,公開供大眾參加的與中國相關活動。
            其中蔡國強的「向前走,這兒沒東西看」展覽,即日起至十月廿八日,在該校Cohen藝廊(154 Angell St., Providence)展出。
            蔡國強是國際著名藝術家,得過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為中國北京2008年奧運開幕、閉幕式做特效設計。他的「向前走,這裏沒東西看(Move Along, Nothing to See Here)」展覽,即日起至十月廿八日,每週三至週五的早上十一點至下午四點,以及週六的下午一點至四點,在Cohen藝廊(154 Angell St., Providence)展出。
            布朗大學的系列「中國年系列活動」,還包括訂十月十一日、十二日舉辦的兩場講座,探討過去一世紀以來,華裔學生來美留學的變化,以及如今的留學潮。    撰寫「工廠女孩」這本2008年獲選為紐約時報100本著名書籍,2009年美國筆會研究性非小說類文學獎的作者Leslie Chang,將於1011(週二)的下午4PM5:30PM,在布朗大學的Barus & Holley大樓,190室,講談該書。
她和撰寫「向前站進世界:華人訪美教育性使命,1872-81」一書的作者Ed Rhoads,以及布朗大學教授唐傑(Jay Tang),拍攝影片者沈岳(Yue Shen)等人,在1012(週三)的前述同一時間、地點,將座談「一世紀,還更多的華裔留學生」,從2010年內,有127,628名華人學生在美國就讀,若加上來自台灣的學生,人數更陡增至154,000這前所未有的留學熱,以及中國的註冊讀大學人數從1997年的六百萬人,激增至今日的三千萬人談起,探討段歷史怎麼促成這中美學生交換彈道,再把話題轉到布朗大學內中美教育交換的影響。
布朗大學九月份已舉行了的活動,包括邀請布朗校友,好萊塢名製片人,曾製作有「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的Janet Yang,講談「從布朗到好萊塢」,並放映她製作的迪斯奈的高中音樂片(中國)、黑事(Dark Matter)
查詢布朗中國年活動詳情,可上網www.brown.edu/year-of-china

圖片說明:

            蔡國強「向前走,這兒沒東西看」展覽中的其中一景。(圖由布朗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