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4月 21, 2010

中國六十後 媒體發展機會也大

日前落幕的哈佛中國評論年會,藉由CTR市場研究副總裁田濤和鳳凰衛視董事長劉長樂的講談,讓人驚覺,中國之內的機會多,竟然還包括媒體。
事實上關心中國媒體業的人大概早已察覺,中國媒體業的發展,近年來突飛猛進,其中電影業的票房,去年暴漲44%,達62億元人民幣,首次擠入全世界十大之一。
中國電影集團這國有企業,還打算今年底在上海上市。北京Polybona電影行銷公司,也計劃今年或明年在紐約上市。營業項目包括電影、電視,在香港上市時集資十一億元人民幣的華義兄弟,去年盈利額增長23%,達八千四百萬元人民幣,計劃今年推出十六個電視劇。
哈佛中國評論今年因此特地邀請了曾任ACNielsen副總經理(Deputy General Manager),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媒體調查研究公司的田濤,以及具香港太平紳士身份,持有香港亞視股權,現為鳳凰衛視董事長的劉長樂講談中國媒體是怎麼發展的。
田濤指出,在中國,報紙、雜誌,甚至電視等傳統媒體,都還是掌控在政府手中,而且還分中央、省市等層級,各有不同管制法規。但政府雖然撥給經費,但通常根本不足以支撐媒體的營運需要,媒體必須自行設法藉廣告等途徑,來賺取維持及製做節目費用,再加上中央政府提出三網合一概念,為提高節目質量而訂定限制購物台、電視劇播出時數、廣告播出量等政策,行政力量和市場互相衝突,城鄉經濟規模、品味差異大等媒體業環境的複雜,就更加明顯。中國媒體要從事業轉型為企業,才有真正的發展可言,其中廣告部份會是最容易劃分、轉型的部份。
中國境內電視台,有3287個以上頻道,一般民眾平均都能收看到一百個以上頻道,節目的需求量極大的事實,卻也給了有心自製節目者無窮機會。
劉長樂則在講談中指出,鳳凰衛視迄今還只是在中國有限的落地,但鳳凰網這新媒體(new media)的分佈,卻幾乎是無角不入了。最近的所謂鳳凰衛視落地台灣,其實也只是網路電視(IPTV)落地而已。
劉長樂在會中透露,當年鳳凰衛視要進台灣時,陳水扁政府原本是已批給了牌照,但陳水扁卻把這牌照收回去了。該台向台灣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投訴。怎知游錫堃發給該台一封信,指台灣新聞局敗訴,但要求鳳凰衛視補材料,結果一補八年,迄今仍無結果。劉長樂還指出,鳳凰衛視網路電視能進台灣,其間的一個環節,還可能是因為在台灣,網路電視不歸新聞局管,而是交通部管。
談到中國媒體「走出去」時,鳳凰衛視董事長劉長樂認為,中國媒體有希望走出去,但路仍漫長,採取什麼方法,很重要。他也坦言,任何海外媒體併購提案,只要具可行性,他都感興趣。
目前正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的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當天也出席了會議。他回應座中提問的指出,中國已有十二家媒體業在境內及境外上市。政府的目標是要提升媒體品質,幫助媒體「走出去」。

圖片說明:
田濤(左)、劉長樂回答觀眾提問。(菊子攝)
哈佛中國評論今年的會議,請來專業翻譯人員,聯合國資深同聲傳譯陳峰教授(左)。曾為鄧小平等中國國家元首做傳譯的梅江中(右)應劉長樂之請,出席做翻譯。(菊子攝)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在哈佛中國評論中做回應。(菊子攝)

哈佛台灣夜市人氣熱絡

哈佛大學台灣文化社日前在該校舉辦「2010夜市」活動,以十三道台灣名菜、小吃、五種甜點,三種飲料,以及六項夜市遊戲,二場表演,讓近兩百名出席者興奮的體會台灣夜市感覺。
今年大四,即將畢業的哈佛台灣文化社社長張哲偉表示,該社創辦於1986年,一向致力於推廣台灣本土傳統及文化,並在哈佛校園內舉辦講座或活動,促使人們關注台美議題。其中的「台灣夜市」很受歡迎。
今年他們為了強調台灣味道,以及更真實的展現台灣夜市那種內容五花八門,人們自在穿梭遊賞的那種感覺,不但一整套餐單,全是具台灣特色的菜餚,還特地擺出丟沙包、射汽球、麻將、象棋、麻將賓果、套圈圈、勾瓶子等夜市型遊戲,讓出席的人可以邊吃邊玩。會場中央的長桌,還擺出了山地服飾,以及介紹台灣的宣傳冊、歌曲CD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包括開胃菜的蔥油餅、包子、茶葉蛋,主食的鍋貼、台式米粉、香腸炒飯、肉燥飯、椒鹽排骨、三杯雞、台式香腸、芥蘭、白菜、麻婆豆腐,以及甜點的銼冰、烤年糕、杏仁豆腐、蛋塔、波蘿麵包、西瓜,飲料的珍珠奶茶、綠茶等等這些菜餚,全是台灣文化社的社員和義工們親手烹製的。
一名在紐英崙中醫學院就讀,那天到場幫忙的義工說,該社社員們為了烹製足夠逾百人享用的份量,輪班進廚房,可真是做飯做菜,做了一整天。
為了增加活動內容的豐富性,他們這晚還請來麻省理工學院的扯鈴隊,一隊嬉合舞蹈組做現場表演。這兩項充滿活力與動感的表演,搏得熱烈掌聲。
台灣文化社社長張哲偉最後率該會幹部,包括共同會長洪寶修、秘書蔡旭倫、財政施亞倫、社交及外展主席胡蝶、宣傳主席張立人等,感謝一眾社員及來自衛斯理學院、塔芙茨大學、波士頓大學等多所學校的義工。當然他們也不忘感謝台北久久、筷子和湯匙、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機構的贊助。

圖片說明:

哈佛台灣文化社的洪寶修、張哲偉、施亞倫、胡蝶、張立人、蔡旭倫等幹部感謝社員、義工及出席者的支持。(菊子攝)

會場內,出席同學們邊吃邊聊,不亦樂乎。(菊子攝)

麻省理工學院扯鈴隊表演。(菊子攝)

星期二, 4月 20, 2010

哈佛中國評論連辦三場醫療領域講座

醫藥業在美國因經濟不景走下坡,在中國卻因改革開放奠基礎。日前出席哈佛中國評論第十三屆會議的相關專家、業者都表示,中國的醫藥業正在大步向前,相關法規雖不盡完善,有心人機會極多。
哈佛中國評論今年的年會也因應這現象,一口氣安排了三場醫藥類小組討論,分別講談「中國的生物科學:從椅子到市場(From Bench to Market)」、中國醫療業的新興機會,連接中國 和世界。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中國項目的創辦主任劉遠立昨(十九)日下午在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的中國沙龍講座中則指出,中國的醫改、藥改,因應全球發展趨勢,要為人民提供更多醫療服務,並控制、降低開支時,有其獨特做法。他個人認為中國內的醫生,有如夾心三明治,既要面對老百姓醫生什麼病都應該能治好的過高期望,又得因應醫療服務收費,由發改委統一擬定,價格常低於成本,逼使部份醫生不得不以多開藥等方式,來賺取能維持生活的開銷。
劉遠立也提出參考新加坡做法的意見。他指出,新加坡在同一家醫院內設ABC不同等級病房,讓病人不論貧富,都可獲得同樣水準醫療服務,但付費不同,住的病房設備就有優劣之別的做法。
在哈佛中國評論的三場醫療小組討論中,出席者分別聽到來自業界、學界及政府機構的訊息。
「中國的生物科學:從椅子到市場(From Bench to Market)」這場講座由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企業發展資深副總裁徐亞軍主持。講者包括復旦藥學院院長,也是國家重大研究計(973)首席科學家的朱依淳、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工,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科技公司(BioBay)總經理劉毓文、輝瑞亞洲副總裁楊青、葛蘭索史克研發副總裁魯白等人。
劉毓文在會中介紹BioBay的發展過程,指出該工業園既追求創新發展,也以房地產優惠、政府服務等配套措施,為有技術者提供創業機會。成立迄今,該園區內已有五家企業承擔了九項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有兩家企業獲得省重大科技成果,園區內公司也申請到十一個科技部創新基金。其中還有一人入選了千人計劃。
中國醫療業的新興機會這場,由哈佛大學公衛學院中國行動計劃主任劉遠立主持,講者包括D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顧問公司醫療及製藥服務執行主任David Wood、麥肯錫顧問公司大中國區主任Rajesh Parekh、保諾科技(北京)新興領域產品研發副總裁鄧天敬、健贊()亞洲研發總裁姜灿文等人。
Rajesh Parekh指出,在中國的醫藥公司中,本地公司和國際及合資企業的市佔率及營業額相比,穩定增加。在銷售排行上,雖然輝瑞和惠氏(Wyeth)公司合併的公司排第一位,但中國本土的JS 揚子江公司,不但排名第五,還跨入藥物創新領域,投資了十二億元人民幣來建研發設備,獲得聯邦藥物局(FDA)批准,開始第一期的糖尿病創新物物測試。成為第一個由中國研發,進入美國做臨床實驗的化學藥物。
不過他也指出,雖然中國境內的醫藥公司發展局勢看好,但逼於競爭,也已出現越來越多的併購現象,出現具全國性地位的醫藥公司,例如中國最大的藥物分銷商國藥公司和中國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就在2009年十月合併了。2009年十二月,則有上海醫藥和上海中西藥業,以及SIIC合併了。過去五年來,醫療儀器市場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估計直到2013年都還會有每年約16%的增長。
鄧敬文則指出,製藥業在全球市場遭遇困境,進行整合,縮減研發經費之際,中國的生命科學業卻因為市場潛、醫療保險改革、政府支持、世界級研究人員陸續進駐、境內也人才豐富等因素,發展蓬勃,經費充裕。不過中國製藥業目前還沒有自己做全方位研發的能力及興趣,政府進行投資時不夠明智,資本市場不成熟,相關法規不健全,在發展上還有很多障礙得克服。他認為中國醫藥業的未來發展有好幾種模式,其中適合海外人才的模式是把政府、風險投資公司、學術及研發外包服務(CRO)結合成一個虛擬生物科技公司。
連接中國和世界這場討論,有岭南基金會執行董事Leslie Stone、喬治敦大學法學院奧尼爾機構(O’Neill Institute)中國醫療法計劃項目主任何欣薇、美敦力基金會國際項目(The Medtronic Foundation)主任Mark Lindberg,以及劉遠立、David Wood等人出席講談。



圖片說明:

徐亞軍(左三)主持的這場「中國的生物科學:從椅子到市場(From Bench to Market)」講座,講者包括朱依淳(右起)、施一工、劉毓文、楊青、魯白。(菊子攝)

劉遠立教授(右四)主持的這場中國醫療業的新興機會講座,講者包括David Wood(右起)、Rajesh Parekh、鄧天敬、姜灿文,以及協助策劃這三場醫療保健講座的哈佛學生劉宇(左一)等人。(菊子攝)

僑委會種子教師培訓班五月廿一日開課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籌辦的「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計畫」,今年第二屆,將分別在波士頓等十一個城市,從五月廿一日起,一連開課三天,即日起接受報名。
波士頓僑教中心表示,這一種子教師培訓計劃,去年推出後,在全美各地華文教師圈引發熱烈迴響,今年擴大範圍,在波士頓、洛 杉磯、芝加哥、紐約、華府、舊金山、溫哥華、西雅圖、多 倫多、亞特蘭大、休士頓,共11大城市辦理。
這 次的課程內容,包括傳統祈福香包、敬老重陽節慶介紹、中華民族服飾、兒童太極劍、金箍棒、東北竹板 舞、客家傘舞、教學行政及推廣等。
僑委會表示,這次的課程將更貼近海外華語文市場需求,有一整套充滿創意,具突破性的課程計畫,應可更豐富「在地中文老師」的文化教學內容,並提昇個人的執教生涯。
僑務委員會表示,儘管每年暑假,僑務委員會都會從台灣派出多組民俗藝師,前往美西、美東、美南等地支援,但僑務委員會多年來一直期盼能把中華文化的美,與當地學生的特性加以結合,讓教中文的學校、老師以及僑團,平時就能運用,才研擬出這一套培訓種子教師計劃。
「2010年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計畫」預計今年內,在北美洲培育600名種子文化教師。整套培訓課程免費提供。
這一培訓班,目前僅開放線上報名,有意參加者須上網www.ocac.gov.tw,在僑委會這網站的首頁下方點選「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班」,辦理報名手續,或電洽岑小姐510–252-9226 X106。

華埠總體發展計劃選定五個優先發展地點

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第二階段公眾會議會場。(圖由華埠居民會提供)
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監督委員會選出的五個
優先發展地段及四個入口處。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 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監督委員會日前在昆士小學飯堂舉行社區會議,向逾百民眾展示他們挑出來的五個優先發展地段,以及四個華埠入口地段。預定六月三十日舉行下一次公眾會議。
據悉,由於五個優先發展地段,包括紐英崙中華公所(CCBA)擁有業權的土地,CCBA已有董事發出他們怎麼不知情的質疑聲,也有社區人士指出,顯然波城華埠社區的內部溝通有待加強。
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監督委員會的十三名監督委員,技術委員會的九名委員,和受聘的Taintor & Associates及社區圈(Community Circle)兩家顧問公司,共評估了華埠一帶,三十個可能進行發展地段,才從中挑出五個地段,建議優先發展,分別為12地段,A地段, R-1地段,前鋒(Herald)街50號,以及包括25、26a、26b地段的南灣區(South Bay)。
他們也圈出Hinge Block、菲利浦廣場(Phillips Square)、南灣區及紐約街等四處為一般大眾進入華埠的主要入口點,可營造華埠予人的第一印象。
統籌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的華埠牌樓聯盟協調員梁志生表示,委員會是以華埠社區可發揮影響力,促成發展機會最大,做為挑選標準。這些地段是否將進行發展,或依照華埠總體發展計劃擬定的指導原則進行發展,主導權仍屬於土地擁有者,包括波士頓重建局、麻州交通部及紐英崙中華公所。
有社區人士指出,前述五個地段中,A地段目前有昆士中學臨時校舍座落其上,一旦搬遷後,可能得等波士頓華人佈道會執行換地權,完成遷建工程後,華埠社區才有機會推動這從長方型變成稜型的地段。
前鋒街五十號,也就是紐英崙中華公所的SCM大樓,目前由中國超市(C Mart)租用。梁志生表示,塔芙茨大學當年把土地捐給紐英崙中華公所時,雙方訂有協議,這一地段將來要用作發展可負擔住宅,他們的委員會因此才把這一地段挑選進優先發展行列。
在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監督委員會的委員名單上,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梁永基,名列其中。梁志生日前也證實,技術委員會委員中的何陳素珍,已要求轉由其丈夫,也是中華公所董事的何遠光出任該職。
據消息人士透露,有中華公所董事私下質疑,怎麼中華公所不知道自己擁有的土地,被別人選做了優先發展地段,也有中華公所董事提出,在華埠總體發展計劃把中華公所的土地包括進該計劃之前,怎麼沒派人到中華公所做說明。
也有社區民眾事後疑惑的表示,2010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的目標不是要訂定確保華埠社區社會經濟及文化充滿蓬勃生氣的未來發展指導原則嗎,怎麼變成了挑選少數幾個地段做為優先考慮發展對象。
Taintor & Associates及社區圈(Community Circle)這兩家顧問公司在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舉行了第二階段的第一次公眾會議後,已整理出一份長十三頁的報告。
當日出席會議的社區民眾所提要求包括,要把創造工作機會、建可負擔住宅、改善人行道環境、文化設施、表達出華埠特徵、停車位、圖書館、戶內戶外的休閒娛樂空間、畫定華埠社區界線,開放公共空間等要素,都加進華埠總體發展計劃中。
社區民眾也認為夏利臣(Harrison)街是應該最先進行改善的街道,該改善的包括街燈、建小公園、維護夜間治安等等。
2010年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監督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將在四月廿一日、五月十九日、六月九日、十六日等這幾天,繼續開會討論市區設記的指導原則,再安排時間向波士頓重建局展示草案,最後於六月三十日舉行第二階段的最後一次公眾會議,交待落實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的策略。
查詢華埠總體發展計劃的研擬相關詳情,可上華埠牌樓聯盟網站http://www.chinatowngateway.org。

星期一, 4月 19, 2010

哈佛中國評論談中國六十後挑戰仍多


昨(十八)日落幕的哈佛中國評論(Harvard China Review)會議,一連三天,出席講者們幾乎都坦言,中國整體環境複雜,面對挑戰極多,官方主導力量仍大,要建立國際影響力,全面改善民生,還得從政府政策等繼續著手改變,給民間企業更大發揮空間。
今年跨入第十三屆的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以「六十耳順(China After Sixty- Growth and Prospects)」為主題,共有十六場小組討論,兩場全體出席的座談,一場主題演講,以及開場及閉幕講話。重量級的學者、專家及企業家雲集。今年更首次安排了藝術講座。
哈佛中國評論今年的講座,不但出席人數空前多,達到逾千人,而且十六場小組討論中,除了三場醫療保健講座以英文進行外,絕大部份都以中文進行,又一度把哈佛殿堂變成了中國人的世界。
十七日的主題講座,主講人是鳳凰衛視控股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講題依序為中國傳媒過去三十年來的變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以及雲集計算是科技業的下一波革命。
劉長樂侃侃而談傳媒業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具有推手地位。他說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解決了人民吃飯、族裔和諧及宗教信仰等三大問題,中國和外部國家的關係,也達到有邊無界的和平狀態,但這些年間最大的轉變,應該是中國的世界觀,摒棄了階級鬥爭,講究和諧,追求經濟發展。
在中國知識份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等理念下,中國最高領導人如胡錦濤等,對媒體的提拔也有很大轉變,在中國政治體制民主化的進程中,容許媒體逐漸從單一宣傳,轉變成提供新聞、資訊等的多重或雙向溝通管道。過去這些年間,鳳凰衛視採訪了全世界二百多名元首,播出時,基本上都未刪減等,都是促成整個中國社會內部轉變的動力。
劉長樂認為中國媒體還有三大回歸要做,包括回歸到以人為本,新聞真理,以及市場機制等。
劉長樂也指出,媒體和互聯網結合的電子化,在中國是尤其重要的媒體走向。中國農民工普遍用手機上網,手機網民人數已達1.2億,南方都市報的一篇網民追蹤,扳倒一名貪官,這難得的庶民勝利的報導,就是佐證。
田溯寧則指出,電腦科技的從主機時代走向個人電腦時代,現在再走向集中並共享資源,主要因素包括寬帶網路出現,虛擬處理可行,實際應用的網路速度與頻寬,都容許個人更容易的從同一來源擷取數據,同時使用不同服務等。他表示,中國企業家在面對未來時,最重要的是從根本上做創造,並抱著求知若渴,處事若愚的態度。
十七日下午的全體出席座談,講者為五位著名的中國專家,包括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的前後任主任,傅高義(Ezra Vogel)、柯偉林(William Kirby),國際經濟教授庫柏(Richard N. Cooper)、波士頓大學東亞研究項目主任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政治經濟教授柏金斯(Dwight Perkins)等人。
柯偉林引述孔子「論語為政篇」,笑言希望中國過了「六十而耳順」之後,能在走向和諧社會之際,踏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傅高義則藉着中國歷代領導人更換,來歷數了中國變遷,並指中國內部仍然複雜,面對許多困難問題待解決。柏金斯指中國向前看,面對的是生產力問題,以及如何製造內需,促進消費,帶動經濟成長。傅仕卓則坦言,在中國經濟是由政治決定,因此中國的價值觀體系,政治才是問題關鍵。
十八日早上的全體出席座談,講者為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重慶市委副秘書長暨中國國家發改委巡視委員趙艾、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董事長曹德旺、EMC中國卓越研發集團主席范承工。
前高盛(Goldman Sachs)大中國區主席胡祖六昨日中午做了閉幕講談,指出中國歷經數次世界金融危機,經濟仍穩定發展,因而受益的在國際間地位及影響力獲提升,但面對未來,是否能成為金融風暴中的最大贏家,仍要看中國是否能在全世界矚目之下,不再對世界經濟變化反應過度,不會把金融風暴的教訓誤讀為市場經濟及創新是壞事,也不會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遠較其他國家為好而盲目自滿。如果中國能妥善平衡內部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但收益低的「三高一低」經濟模式,重新調整,並因應全球氣候變化等趨勢,發展低碳經濟,中國最終會是贏家。胡祖六也鼓勵學子回中國發展。
會議共同主席陳奕倫、朱嘉莉表示,今年除了小組討論數量空前之多外,出席人數也暴增近兩倍,從去年的六百人到今年的約一千一百人。其中有約30%到40%來自外州,甚至有人遠從加拿大、英國飛來出席。不少學生團體會外反映,在會議中或應另外安排時間,專供這些以中國議題為重心的學生團體交流。

圖片說明:

哈佛中國評論的主席沈一辰(前右三)、年會主席朱嘉莉(前右四)、陳奕倫(前左五)等工作人員在會議結束後合影。(菊子攝)

胡祖六(左起)、劉長樂、田溯寧,以及泰康人壽總裁陳東升在哈佛中國評論年會中擔任講者及嘉賓。(菊子攝)

哈佛大學的中國專家們,傅仕卓(右起)、柏金斯、柯偉林、傅高義和庫柏等人講談中國六十年。(菊子攝)

哈佛中國評論今年的年會出席人數遠超過主辦單位預期,每場講座都幾乎擠到連站位都沒有。(菊子攝)

清華大學院長施一工:人才是中國競爭力核心

2006年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中國,造成「施一工效應」之說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工,十七日在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中,激動表示「數量不能取代質量」,人才是中國競爭力核心,搏得全場熱烈掌聲。
施一工早在三十六歲,2003年時,就因為研究抑制細胞凋亡因子的蛋白SMAC,對破解致癌原因有貢獻,獲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2005年當選為華人生物學家協會主席,2007年成為普林斯鈍大學終身講座教授之後,2008年二月,他卻放棄了普大這榮譽,以及NIH等機構提供,足可支持他的實驗室運作到2012年的巨額經費,毅然回中國,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引起了廣泛矚目,連紐約時報都做了一篇報導。
十七日他在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中坦言,他反對其中一名與會講者的高言能在哈佛殿堂用中文開會,是好事。他強調語言只是工具,在世界全球化之際,不應以語言來分界線。
施一工以錢學森當年回中國,對中國的快速進步起到巨大作用,有人把錢學森比為一人抵五師為例,指數量絕不能取代質量。他也舉例指出,中國現在每年可培養出大學畢業人才達四千二百萬,美國四千萬,中國學子發表的論文數量也已排到世界第二位,但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中國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研發能力,僅及美國的1%到2%左右而已。
他坦言自己放棄在美國的優渥待遇,忍受在北京生活,空氣污染到含鉛量之高,對人體健康不益等種種問題,全因為他有心要為國家培養人才。
施一工認為中國政府顯然還未真正瞭解到,中國所面對的嚴重問題之一,是何時才能在各個不同領域,培養出足夠數量的一流人才。他認為中國的千人計劃實施辦法也很有可議之處,但這全要靠有心人共同努力。他鼓勵所有人都成為該一理念的擁護者。
根據清華大學校本部資訊,施一工因為對細胞凋亡通路中蛋白質調節機制的深入研究,與美國國家衛生署(NIH)的格哈德哈默博士,同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將於四月廿六日在以色列的臺拉維夫大學領獎。

圖片說明:

施一工十七日在哈佛中國評論中的發言,引發現場熱烈掌聲的支持。(菊子攝)

星期六, 4月 17, 2010

何淑圭、陳守信、蘇懷仁「玉山」分享經驗

紐英崙玉山科技協會和駐波士頓台北經濟辦事處合作,日前在希雷人類基因會議室(Shire Human Genetic Conference Room)舉辦領導力發展論壇,邀得陳守信、何淑圭、蘇懷仁等三名學術、企業界成功人士分享經驗,吸引了近百名學子、學人出席。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洪慧珠當天在開幕致詞時,除了轉述馬英九總統日前在哈佛大學視訊會議中講談的台灣近況之外,也以成功只受限於各人的想像力,前輩的指導可帶大家少走許多彎路等話,鼓勵出席者把握機會,向當天的講者請益,發揮創意。
當天應邀講談的成功人士分別為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系教授暨中研院院士陳守信、希雷人類基因療法公司資深副總裁(Shires Human Genetics Therapy)蘇懷仁,以及奧羅瑞(Aurora)影像科技總裁何淑圭。
陳守信當天直接了當的指出,要成功首先得真正喜歡自己做的事,然後要有良師益友,譬如他當年的博士導師BN Brockhouse,他後來合作的Cliff Shull,都是諾貝爾獎得主。他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全球記憶網計劃首席負責人的妻子劉欽智,五十年如一日,他的學生和他合作無間的做水的三臨界點研究等,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坦言自己即將離開希雷(Shire)公司的蘇懷仁,也是當天這領導力發展論壇的發起人。他說年輕人最常問他,美國業界到底有沒有玻璃天花板,該怎麼突破。他以自己的發展經歷指出,在發展領導力上,建立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很重要,在妻子、家人之外,得交些能談知心話的朋友。不過業界的一項大忌是,別和你的老闆、下屬或公司內的人事部員工做朋友。經營出平衡的,有品質的生活,也是培養領導力的方法之一。在「世界是平的」全球化環境中,培養開放態度,能尊重、瞭解他人文化、思想方式的態度,也很重要。
原本是成功的銀行家的何淑圭,侃侃而談她是因緣際會的走上創業這條路。她父親的患癌症去世,促使她決心幫助一家瀕臨破產的研發治療癌症儀器公司找貸款。在幫忙幫到底的情況下,最後竟演變到她回台灣台南,向家族親人及統一集團的高清愿等人借來約兩千萬元,還一肩挑起執行長工作,繼續發展該一好產品。
玉山科協理事李政欣、方凱威在講談結束後主持的問答,出席群眾提問十分踴躍。
查詢玉山科協詳情,可上網http://mjne.org/。

圖片說明:

方凱威(左起)、何淑圭、陳守信、蘇懷仁、李政欣等人在玉山科協的領導力論壇中主持問答。(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