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4月 19, 2010

清華大學院長施一工:人才是中國競爭力核心

2006年放棄美國優渥待遇回中國,造成「施一工效應」之說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工,十七日在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中,激動表示「數量不能取代質量」,人才是中國競爭力核心,搏得全場熱烈掌聲。
施一工早在三十六歲,2003年時,就因為研究抑制細胞凋亡因子的蛋白SMAC,對破解致癌原因有貢獻,獲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2005年當選為華人生物學家協會主席,2007年成為普林斯鈍大學終身講座教授之後,2008年二月,他卻放棄了普大這榮譽,以及NIH等機構提供,足可支持他的實驗室運作到2012年的巨額經費,毅然回中國,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引起了廣泛矚目,連紐約時報都做了一篇報導。
十七日他在哈佛中國評論會議中坦言,他反對其中一名與會講者的高言能在哈佛殿堂用中文開會,是好事。他強調語言只是工具,在世界全球化之際,不應以語言來分界線。
施一工以錢學森當年回中國,對中國的快速進步起到巨大作用,有人把錢學森比為一人抵五師為例,指數量絕不能取代質量。他也舉例指出,中國現在每年可培養出大學畢業人才達四千二百萬,美國四千萬,中國學子發表的論文數量也已排到世界第二位,但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中國目前所表現出來的研發能力,僅及美國的1%到2%左右而已。
他坦言自己放棄在美國的優渥待遇,忍受在北京生活,空氣污染到含鉛量之高,對人體健康不益等種種問題,全因為他有心要為國家培養人才。
施一工認為中國政府顯然還未真正瞭解到,中國所面對的嚴重問題之一,是何時才能在各個不同領域,培養出足夠數量的一流人才。他認為中國的千人計劃實施辦法也很有可議之處,但這全要靠有心人共同努力。他鼓勵所有人都成為該一理念的擁護者。
根據清華大學校本部資訊,施一工因為對細胞凋亡通路中蛋白質調節機制的深入研究,與美國國家衛生署(NIH)的格哈德哈默博士,同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將於四月廿六日在以色列的臺拉維夫大學領獎。

圖片說明:

施一工十七日在哈佛中國評論中的發言,引發現場熱烈掌聲的支持。(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