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4月 03, 2010

袁志彬暢論中國科技發展 海歸處境轉變

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日前舉辦講座,邀請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學學者、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袁志彬,以「中國會成為科技超級大國嗎?兼論海歸問題」為主題,講談中國科技的發展狀況及展望。
曾參與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戰略研究、以及國家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等多項科技政策研究的袁志彬在講談總結時,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首都科技界發表的「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講話為引,認為科學選擇新興戰略性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能做跨越發展,選錯了就貽誤良機。
袁志彬當天的講談有四大重點,分別為中國科技現狀及趨勢、中國科技面臨的突出問題,面向2050年中國科技發展路線圖,以及海歸問題。
袁志彬指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是從「一窮二白」開始,歷經了三次不同的發展戰略,五六十年代是以發展重化工業和國防事業的尖端科學技術為重點,八十年代以“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為基本內容,近年來為實現社會全面發展這目標,把科技發展戰略調整為「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
袁志彬在會中以六十多頁幻燈片,列出許多資料,包括2005年中國對外技術的依存度仍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中國顯然仍待迎頭趕上。中國科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高,在全世界十九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3。但中國的科學論文產出量已高達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R&D)的經費占GDP比率也已升至1.44%(2007年),未來發展看好。
他認為中國目前的新興戰略性產業為包括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技術、清潔煤、核能等新能源產業,以及以綠色智慧為方向的微電子、光電子及納米等技術及材料研發,傳感網、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突破等。
他還特別介紹了不久前發佈的中國科學院的「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戰略研究系列報告,該報告從經濟持續增長和競爭力提升、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生態環境持續進化與人類社會相協調等三大目標出發,分析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十八個領域狀況。
他說,根據這一科技發展路線圖,今後的十到廿年間,世界和中國很可能出現一場新的科技革命。當然,中國也有要克服的科技發展議題,包括量化考核,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頻發,資訊的公開及資源分享存在障礙,政府影響過大,以及在資訊(包括資料)披露、同行評審,以及同行獎勵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袁志彬當天也和數十名出席者講談了「海歸」回國的八大理由,包括家國情結、有政策保障、發展空間大、機會多、生活品質可有很大改善,回到一個巨變的社會,找到主人感覺,把兩種文化中的劣勢轉換成優勢等。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公佈的資料,2009年共有9.85萬名來自中國的學生留學美國,在美國的國際學生總人數中占14.6%,數量比2008年增長了21%。北美洲中國學人國際交流中心公佈的一份2009年報告則指出,清華大學等3所高校與科研單位,在2009年8月底、9月初到多倫多、紐約、波士頓、三藩市召開了四場高層人才招聘面試活動,出席活動者中有約六成七希望能回中國工作並長期居留,有意回中國發展者,最有興趣的地點為上海、北京、深圳及長三角地區。
袁志彬也以「海鷗、海歸、海待、海藻(找)」的海外留學人士身份變化形容,指出BBS線民戲言,海歸的回國變奏曲是「去年是求賢,今年是應聘,明年是招安」,有心回中國發展者,宜先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當天的講座由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學術講座主席岳林博士主持。與會者提問十分踴躍,交流氣氛熱烈。

圖片說明:

岳林(左起)、張暮輝、袁志彬、陳奮(右一)等人主持、出席「中國會成為超級科技大國嗎?」講座。(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