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6月 28, 2017

頂大學人講座 談數位人文,營養,地圖


部分出席人員與講者,經文處教育組組長黃薳玉(前右六)合影。(謝開明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劍橋市綜合報導) 駐波士頓經文處教育組與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合辦的頂大學人講座624日下午在MIT舉辦今年第四場,由訪問學人劉昭麟,專協李小玉醫師,袁尚賢暢論飲食營養,數位人文,古代地圖,從不同角度敲人腦洞。
中華專協會長蔡明機(右)和經文處教育組長黃薳玉(左)頒感謝狀
給講者李小玉(中)。(謝開明攝)
               從哈佛醫學院退休的李小玉醫師談營養,摩登的煩惱。他說人們常在網上讀到很多有關營養的文章,但要判斷資訊的正確性,就很傷腦筋。他建議先查來源,首先是.gov,接著是.edu,其次.org,最不可靠的就是.com,然後要看作者是誰,研究時間多長,是否有統計比較,有沒實驗室證明等等,如果是一般人寫的,當然就不見得可靠。
中華專協會長蔡明機(右)和經文處教育組長黃薳玉(左)頒感謝狀
給講者劉昭麟(中)。(謝開明攝)
             他還談及身體脂肪指數(BMI),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胰島素指數等。他指出,糖分對人體健康有最不好的影響,尤其是果凍豆(jelly bean)會大幅度提高升糖指數,胰島素指數,最好避免食用。網上也有表格列出了各種食物的升糖指數,胰島素指數,大家在選擇食物時可以拿來做參考。
             至於膽固醇,李小玉指出,其實食物中的膽固醇和血液中的膽固醇沒有太大關係。遺傳可能是更重的因素。
               政大資訊系特聘教授劉昭麟目前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參與包弼德所領導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項目。他指出,和人文社會學者攜手,應用資訊科技來做研究的跨領域合作,叫做數位人文,是應用電腦技術,從古代文獻中搜尋人名,居住地,官銜,以及量化數據等資料,再藉人工驗證所搜尋資料的正確性,進而建立龐大可靠的資料庫。
中華專協會長蔡明機(右)和經文處教育組長黃薳玉(左)頒感謝狀
給講者袁尚賢(中)。(謝開明攝)
             他介紹了台灣,中國大陸及美國目前的數位人文發展概況。台灣方面,有政府支持的多項數位典藏計畫,台灣的大學圖書館也建有許多數位典藏庫,各自把館內藏書轉換為電子資源,讓這些內容可以有更多元化,更廣泛的應用。
             劉昭麟用分析唐詩,宋詞的最常用字,最常見顏色,比較詩人使用的詞彙等來舉例闡述數位人文可發揮的作用。例如唐詩中使用最多的顏色是白色,宋詞中最常看到是紅色,李白詩中的月,比杜甫詩中的月,蘊含更豐富義像,更有特色等。
             也是在用數位人文研究清朝歷史時,他發現,其實早在清朝年間,中國就有地方選舉了,以及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是怎麼從豬仔,變成華工,再成為華人的歷史轉變。
             劉昭麟不諱言,做科學數據和從事人文社會研究的人,由於對彼此專業的不了解,跨領域合作時,的確遭遇過需要溝通認知差距的階段。
             袁尚賢在上海出生,台灣長大,美國拿合成化學博士學位,還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由於當年在台大唸過兩年地質學,他對地圖一直有濃厚興趣。有一次在拍賣會上看到John Thornton1703年版本英國駕駛地圖,其中一頁竟然畫的是在廈門和他老家舟山之間的航行方向。他想買,但太貴,於是跑到哈佛大學圖書館,戴上手套慢慢翻閱。
             由於對地圖的愛好,以及其後的收藏,研究,袁尚賢還知道了早年的古董地圖經紀,有些地圖其實是偷回來的。古代的地圖,尤其是中國航海用地圖,更關心水有多深,船怎麼走,遠方可辨識地標等資訊。航道幾乎都很精準,其他內容就有偏頗。
             袁尚賢指出,從1405年起,鄭和曾經七下西洋,但他使用的航海圖,卻很可惜的似乎都找不到了,只在茅元儀之武備志中還找到一點。
             1584年時,歐洲出現第一張中國地圖,北右下方有日本,渤海,福爾摩沙島(Isl Fermosa),右邊還有蒙古包,風帆車這些後來在歐洲地圖中常常畫著有,中國版本卻很少提。
             大約在公元前200年時,AppolodorusSeres 絲縷氏來命名中國,翻成拉丁文是Serica, SinaChinae等等,後來義大利文稱做Cina,法文是Chine,西班牙文China,原本都讀做斯那,到英文就讀成了恰那。

             至於利瑪竇的1569年坤輿萬國圖,給了後代學生綠島(Greenland)比南美還大的錯誤印象。(圖片已於6月25日發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