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15, 2015

MIT中國房地產創新論壇探討社會責任意識

麻省理工學院日前以“思考地與創新”為主題,在該校媒體實驗室大樓舉辦首屆中國房地創新論壇,從中國角度探討如何利用房地空間設計,聚集更多社區能量,催生創新價,實現“器以載道”理想。
            麻省理工學院在該校第62及64屆校友李德義捐款1.18億美元後,今年1月8日成立了李德義麻省理工學院地創業實驗室,期以提升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地實業界及研究領域的社會責任與精神。
            該實驗室的發展,促使該校學生與哈佛大學建築系學生合作,推出首屆中國房地創新論壇,在10月10日及11日,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大樓,以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為背景,聚焦城發展動向,探討中美地領域的創新和創業,容包括主題演講,專題圓桌討論,創業展示,展覽等。
            第一天的主題為“新常態下的中國城市化”,有“大都市的規劃”與“重建中國村”兩大板塊,以及“從城市到村”的主題演講。
            第二天的主題為“創新中的地產產業”,有“共創空間與孵化”,“共享型經濟”,“社區營造”等三大板塊。
            麻省理工學院房地中心主任Albert Seiz做開幕致詞後,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師室主任兼城市規劃總監杜雁,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五所所長李繼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長彭曉雷,天津薊縣副縣長秦川等人,就“大都市的規劃”做討論。
杜雁,李繼軍等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規劃師和執政者,討論大都市圈在發展中所面對,來自環境、資源以及城市開發層面的挑戰,以及在城市化中各尺度和層級間的協調與博弈。
            南加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馬達思班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馬清運接著做“從城市到村”的主題演講。
            馬清運闡述了“文化+農業+自然”,把城市和村農業結合起來的“能(CAN)“構想,舉出多項為市區提供新鮮水果的農業計畫案例,包括擴建桃林玉村計畫等。
            馬清運指出,生鮮農品從地採摘,再運到出售地點貨架上,中間的各種狀況,都造成大量損失,找方法來減少這種損失,並增加農品新鮮度,是人們探討城經濟,都市綠化等問題時的關注點之一。
            奧雅設計集團董事、總經理李方悅,”碧山共同體”計劃發起人歐寧,製片人張震燕,多彩投創始人、執行長張森華等人,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城市人口返與農村社區復興”的近況。
 歐寧談”通過文化保育實現村老屋的價“,張震燕談”文旅開發的互聯網思維和分享經濟“,李方悅談”村的眾籌眾建之路“,張森華談”建構多方協作的建平台“。
            麻省理工學院馬丁創業中心常駐創業導師Trish Cotter,Wework紐約及波士頓地區拓展部高級主管 Hunter Perry,中美企業創新中心執行董事(美國)、(成都)天府新谷創業社區執行長王超,分享了他們在“共創空間與孵化”上的經驗。
            VacationFuture創始人執行長Andrew McConnell,Uber高級運營主管Andrew Salzberg,來自加拿大的Flatbook聯合創始人執行長Francis Davidson討論“共享型經濟”。
            Lasell Village總裁Lasell學院副校長Anne Doyle,中國万科地全球戰略投資營銷運營管理部助理總經理馬千里,Ernst Valery Investments Corp創始人、總裁 Ernst Valery,同濟大學教授於一凡等人談“社區營造。
            大會最後在”有社會責任意識的地開發和城市發展“的閉幕演講中落幕。

圖片說明:

            南加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馬清運暢談從城市到鄉村。(與會者提供)

            ”碧山共同體”計劃發起人歐寧。(與會者提供)

            張震燕談”文旅開發的互聯網思維和分享經濟“。(與會者提供)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師室主任兼城市規劃總監杜雁。(與會者提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