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03, 2014

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訪哈佛SEED談公益

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五月一日晚應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社區之邀,暢談他“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的推廣科學普及化過程。出席聽眾不下二百人,透露出中國人對公益事業,普及科學,也有濃厚興趣。
“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社區(SEED)”是一個以哈佛大學為平台,串聯中國一流非營利教育和實踐機構,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清華大學,為有志在中國做公益事業者辦理培訓,甚至提供孵化服務,目前的執行團隊有60多人,分成六個小組,正在申請成為非牟利組織的社團。
該社區的宗旨為提倡海內外華人青年培養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啟發多元化的社會創新,並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
五月一日晚的嵇曉華談“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網”,是該機構六大部門中社區部,今年辦的第五場講座活動。
網名“姬十三”的嵇曉華,有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學歷,曾是職業專欄作家,2008428日創辦“科學松鼠會”這中文群體博客,邀集科學寫作者在網上分享各人的科研心得,並儘量以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以期更多一般非科學研究者,也能看懂,獲益的“讓科學流行起來”。
根據維基百科,“科學松鼠會”在第五屆德國之聲國際博客大賽中獲得最佳國際博客公眾獎,2009 年初,該會選取54 篇文章,交付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結果6000本“當彩色的聲音嚐起來是甜的”一書甫面市,就迅速售罄,再加印5000本。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都給予認可後,該會吸引的人氣,使該會入選“2008 年度,中國十大科普事件“。
1977年出生的嵇曉華與夥伴接著在2009年十月至2010年間,創辦了果殼網,要在公益之外,也透過商業行為來推廣科學,為科學家和普羅大眾的溝通搭橋。
一日晚,在微博上有一百萬名粉絲的嵇曉華解釋,目前“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同時存在,前者仍為公益非牟利性質,後者為企業,現有一百餘員工。他們藉提供服務,工具,來達到普及科學目的。例如”果殼網“最近針對現代女性懷孕不易,發刊”懷孕必須要做營養儲備“等等由具專業知識者所撰寫文章。整個經營模式,仍在摸索中。
他也在回答提問時表示,網名“姬十三”是因為復旦大學生物系的系號是十三。
嵇曉華這次來波士頓,主要是為出席今(三)日舉行的”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社區(SEED)的許兆穎,劉慶楠,王煜濤,陳方非,王海,叢樂等人特地邀他分享經驗。
   
圖片說明:

            嵇曉華()也買明信片,幫助七歲的楊雁苗(左)實現公益夢,籌款買書,好在今年七月到四川時,送給當地的貧困學童。(菊子攝)

            “哈佛公民與社會創新種子社區(SEED)”的義工們,右起,王海,王煜濤,陳方非(左一)和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合影。(菊子攝)

            果殼網創始人嵇曉華(前右五)和義工及部分出席者會後合影。(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