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2月 20, 2010

中國能源及環境研究小組(CEER)起步 談哥本哈根之後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能源及環境研究小組(The MIT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Group (CEER))十八日下午,以一場重量級的專家講談,為該會的正式落成,揭開序幕。
這場講談的主題是「在後哥本哈根年代,中國的環境改變政策、科技及投資(China's climate change policy, technologies, and investment in the post-Copenhagen era),吸引了共約七十名學生、學者、教授出席。
講座的主持人是麻省理工學院能源及環境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行政主任約翰派森(John Parsons)。三名講者分別為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暨美國工程學院院士陳剛,塔芙茨大學能源及環境政策副教授葛蘭荷(Kelly Sims Gallagher),巴克來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替代能源銀行業(Alternative Energy Banking)經理艾咪史密斯(Amy Corinne Smith)等人。
陳剛指出,中國的能源業有三項事實,一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不可避免的要用煤,一是可再生能源及低碳能源是個成長快速的市場,一是中美能源科技溝通是雙向的。
陳剛列出了一些中國內可再生能源科技的統計數據。他說,許多中國家庭已使用太陽能熱水器了。整個中國,約有超過一億二千萬平方呎的太陽能板,是用來給住宅用熱水器供電用的。這些太陽能熱水器的價格大約為三百美元,比美國內的同類熱水器便宜多了。
葛蘭荷教授討論的是中國的能源使用概況及政策。她說,在縮減能源強度(to reduce energy intensity)上,未來十五年是不是能和過去十五年一樣容易,現在還看不出來。但她指出,中國是承諾了要在2020年時,把能源強度從2005年的程度,降低45%。她說,不像其他國家,中國是帶著一個明確高目標離開哥本哈根會議的。
艾咪史密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談相關議題。她說,可替代能源是商品,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在亞洲以外生產製造時,並不那麼有效益的投資工具。她也探討了能源的基本設施,表示在新興經濟中,基礎設施需要很多投資。
講談結束後,出席者的提問十分熱烈,觸及不同層面,從中國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到中國的擷碳封存技術。也有人關心智慧財產權、科技轉移等相關問題。
艾咪史密斯說,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專利申請遠超過其他類別的科技專利申請,而整個市場似乎還在繼續成長。
也有人對如何打破中美之間的氣候改變僵局感興趣。葛蘭荷說,美國應該可以在談判桌上做更好的承諾,中美兩國在各自的國內能源議題上,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能源及環境研究小組(CEER)的董事會董事們,包括陳雷、楊穎霞、劉恆偉、馮文,以及Max Parness等人表示,鑒於能源、環境是熱門議題,有興趣的人極多,該會將繼續舉辦活動,並把活動概況公佈在網上ttp://ceer.mit.edu。


圖片說明: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能源及環境研究小組講座的主持人是麻省理工學院能源及環境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行政主任約翰派森(John Parsons)(右起),及講者巴克來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替代能源銀行業(Alternative Energy Banking)經理艾咪史密斯(Amy Corinne Smith)、塔芙茨大學能源及環境政策副教授葛蘭荷(Kelly Sims Gallagher),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暨美國工程學院院士陳剛。(圖由CEER 提供,Max Parness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