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11月 09, 2007

麻州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市長

波士頓華埠聞人陳毓禮透露,麻州的第一位華人市長,是19601970年代之間,在麻州郊區阿圖勃洛(Attleboro)市當選為市長的Kai Kwong Shang

陳毓禮表示,已過世的Kai Kwong Shang在美國出生,有二名兄弟,九名姊妹。但Kai Kwong Shang和數名兄弟姊妹都是華裔父母的領養子女。據悉原姓司徒。亞美社區發展協會董事會主席張黃玉鶯的丈夫,和Kai Kwong Shang其中一名還在世,住在拉斯維加斯的姊姊熟識。(文:菊子)

星期四, 11月 08, 2007

昆士新市長柯奇將關注市府亞裔員工少情況

(本報記者菊子昆士市報導)今年一月辭去年薪九萬元的昆士市公園局局長職位,抱著破斧沉舟之心競選的柯奇(Thomas P. Koch) ,六日果然以約2050票,贏得選舉,將於明年一月成為昆士市第三十任市長。

和昆士市現任市長威廉范蘭在2001年時以僅17票之差,擊敗當年的在位市長席茲(James Sheets)相比,差距可不算小。

昆士市愛國者報指這場選舉,是昆士市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一次市長選舉。截至十月十九日,威廉范蘭已花了廿九萬元,柯奇則花了十七萬四千元。

柯奇六日晚和支持者大事慶祝後,昨()日一早就回到位於漢考克街六百八十號,和美國華人聯合總會會址幾乎是斜對門而立的競選總部,交待任務,也親切的和到訪恭賀的市民閒話家常。

他帶著一臉燦爛笑容表示,他將和太太共進午餐,然後安排休假一段時間,再回來詳細策劃交接團隊的事。

柯奇表示他關注的是和全體市民福址有關的問題,但在回答本報有關市府內亞裔員工比率太低的提問時,他強調上任後,會著手處理,設法令市府內工作人員的比率和市內人口組成比率相若。

圖片說明:

甫當選昆士市市長的柯奇,站在他的競選總部「湯姆有個計劃」的標語牌前,笑說他的確有重整昆士的計劃。休假回來後,他會和交接團隊仔細商量。(菊子攝)

麻州大選今年投票率低 華裔候選人幾家歡樂幾家愁

黃素芬當選麻州首名華裔女市長,和父親合影。(周菊子攝)

(本報記者菊子波士頓報導)今年的選舉只是市鎮層次,加上下大雨,麻州各地的出席投票率都很低。但今年卻是麻州內華裔候選人最多的一年,包括一人選費奇堡市長,牛頓市、昆士市各有兩人競選市議員。

選舉結果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費奇堡市告捷,黃素芬為華人增光,成為麻州第一位華裔女市長。坊間曾有傳聞,一九六零年代時,馬勃洛夫市(Marlborough)市曾有一名華人市長,也有人說因為該市長是經由市議員互選產生,不是由選民直選出來的,所以知道的人不多。但該市書記部一名七十多歲的員工表示,該市從未出過華人市長。是否有這麼回事顯然還待考證。

牛頓市的結果,曾參選麻州參議員,後來轉戰牛頓市市議員失利,今年捲土重來的談繼欣,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的,以八十七票之差險勝,成為牛頓市的新市議員。

競選連任的牛頓市市議員馬惠美,則不幸以七十三票之差,敗給贏得4096票的競爭者LEONARD J GENTILE

           得選出十六名不分區市議員,八名分區市議員,共廿四名市議員的牛頓市,今年共有51,719名登記選民,卻只有8,899人出席投票,投票率僅約17%

            在昆士市,五萬多名登記選民中,約二萬二千人出席投了票。參選市議員的兩名華人,不幸都告敗北。參選不分區市議員的伍國光,在五名候選人中敬陪末座,得5753票,和得票最高者Joe Finn13082票相比,約僅為其一半。三度參選,並從不分區市議員轉戰第六區市議員的梁戰士,雖然許諾將把市議員薪水捐出來為市民服務,但僅得1618票,和在位者麥南米(Brian McNamee)的得2722票相比,差了一千多票,輸得也很慘。

           在波士頓市,六日的出席投票率,跌到近廿年來的最低點,只有13.6%的登記選民出席投了票,尤其是市內居民大都不是白人的社區,出席投票率更低,而南波士頓、西洛士百利,以及多徹斯特內的白人,投票率卻奏增,以致於波士頓市內唯一的一名拉丁裔市議員阿若約,跌出四強之外,也失去了市議員席位,由去年參選未成,今年捲土重來的西洛士百利(West Roxbury)區律師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擠上不分區市議員席位。

波士頓市唯一的亞裔市議員尹常賢,則排名第三的成功連任。

廿八歲黃素芬 當選麻州費奇堡市長

(本報記者菊子波士頓報導)麻州繼今年年初選出第一位非洲裔州長後,六日又再創記錄,選出麻州的第一位華裔女市長,年僅廿八歲,父母來自廣東及香港的費奇堡(Fitchburg)市新市長黃素芬。

最令華人同感驕傲的是,黃素芬從無參選經驗,更只是在五、六年前才搬進費奇堡,卻一舉奪得74.2%的選票,擊敗已連任四屆市議員的費奇堡政壇老手,在費奇堡已住了四十五年的發展商唐納利(Thomas Donnelly)

費奇堡市書記費瑞爾(Anna Farrell)()日表示,有部份選民是否具投票資格還待確定,預定今()日才公佈正式結果。但由於兩名市長候選人的得票數差距太大,黃素芬已篤定當選市長。

費瑞爾也說明,該市總共有20338人登記為選民,但只有7898人,約39%的登記選民出席投了票。其中黃素芬得5863票,唐納利得1948票。

黃素芬六日晚和家人及親朋好友在Cafe Destare餐廳慶祝後,昨()日一早就馬不停蹄的開始工作,要確使費奇堡市民清楚,她在醫療健保、能源及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三大訴求。

六日晚她在慶功宴上向近百名出席者表示,她的獲選,代表著工廠一間間關閉,維多利亞式大屋一間間遭遇板封屋命運的費奇堡市需要改變,而她能預見,科技公司、年輕專業人員的進駐,將重整市內華廈,以及納殊華河上的文娛風采。她說費奇堡市民以選票選擇改變,選擇精力充沛的領導者。

她六點半就開始接受費奇堡地方廣播電台WEIM AM1280的訪問,接著再率義工團到街頭舉牌,感謝市民支持。然後就得應付一連串的各界媒體訪問,還又抽空趕到波士頓市,和麻州眾議員一起代表費奇堡市,出席表揚費奇堡市消防員的活動。她甚至還馬上就應邀為餐廳開幕剪綵。

為黃素芬安排行程的競選經理蓋瑞沙瑞拉(Gary Sarila)表示,包括希拉莉克林頓競選陣營,聯邦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辦公室,麻州州長派區克辦公室等,六日晚都打電話來道賀。過去十二小時內,他們也接獲不下廿宗,請黃素芬擔任演講者,或做嘉賓,出席慈善籌款活動等的要求。昨晚,她還和費奇堡市文化聯盟,經濟發展協會等機構開會。

黃素芬的父親,劍橋市五月花餐廳股東之一的黃健波,昨日掩不住心頭的興奮。他說,六日晚八點多,他們獲悉黃素芬當選後,他第一個電話先打去通知在紐英崙醫院任傳譯部主任的弟弟黃健文。他們一家人,除了在北卡州的二兒子黃子明外,他和太太郭碧儀,大兒子黃子光,都在慶功宴會場陪黃素芬,一眾人慶祝到十二點才散。

談到黃素芬,他說從未想到過黃素芬會從政,也對她的竟能打贏在位四任的資深市議員,感到意外。但眼見六日晚到賀眾人把慶功餐廳擠得水洩不通,黃素芬還得站到椅子上去發表當選宣言,心下的高興,不在話下。他笑說,黃素芬小時候就很堅強,很有自信心,玩遊戲也一定要玩到她贏才肯罷休,她上大學時還選修了國際關係課,對她的從政應該都很有幫助。

()日,黃素芬還將到波士頓出席民主黨全國大會的麻州分會活動,並到黃素芬的母校,波士頓大學,接受「BU今晚(BU Tonight)」的訪問。

黃素芬將從下週起,開始挑選她的交接團隊,為進駐市長辦公室及早做準備。

圖片說明:

CC110707A-1

黃素芬()當選費奇堡市市長,成為麻州第一位華裔女市長。她的父母黃健波、郭碧儀都開心不已。(圖由黃素芬競選團隊提供)

CC110707A-2

當選費奇堡市市長,成為麻州第一位華裔女市長的黃素芬()和母親郭碧儀、哥哥黃子光。(圖由黃子光提供)

CC110707A-3

當選費奇堡市市長,成為麻州第一位華裔女市長的黃素芬()和父親黃健波。(圖由黃子光提供)

CC110707A-4

當選費奇堡市市長,成為麻州第一位華裔女市長的黃素芬()和母親郭碧儀。(圖由黃子光提供)

麻州家庭看護助理加入工會

(本報記者菊子波士頓報導) 麻州家庭看護助理(home healthcare aides)()日經由投票,正式決定加入服務業員工國際工會(Service Employees International Union)

麻州共約有二萬二千名家庭看護助理,其中六千六百人以郵寄方式參與投票,結果94%贊成,僅353票反對。

這一投票結果,將容許1199SEIU代表目前透過醫療補助(Medicaid)項目下麻州健康(Mass Health)來支薪的麻州家庭看護們,就薪資、福利、在職訓練等,和麻州政府協商。

包括波士頓市長馬連奧,麻州參議員Steve Tolman,麻州眾議員Kevin Honan,以及剛當選為波士頓市奧斯頓布萊頓鎮市議員的Marc Giommo昨日都出席宣佈會,以示支持。

馬連奧表示,在波士頓市的就業人口中,每六人就有一人在醫療業界工作。其中的家庭看護人員幫助了許多有需要的人,得以居住自己選擇居住的地方,但這些人卻連基本的休假等福利都沒有,薪資也不足以養家糊口,顯然有很多值得改善的地方,何況紐約做得到,波士頓當然也可以做到。

工會人員表示,他們的下一步行動是組成協商委員會,希望能在一個月內和州政府的家庭看護品質協會坐下來談。

所謂家庭看護助理,是個別病人或其家庭成員僱來協助洗澡,喂食、煮飯、購物等雜項工作的人。

麻州在去年六月通過法令,准許家庭看護助理組織起來,成為一議價組織(bargaining unit)

根據市府的新聞稿,SEIU 有一百八十萬會員。其中的1199SEIU擁有三十萬名員工及退休成員,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地方工會組織。加上這批醫療護理業員工後,該會在紐英崙地區的會員陡增至十七萬七千名。

該會最近也在推動波士頓教學醫院容許員工成立工會。

該會通訊主任Jeff Hall表示,雖然該會並無統計數據足以顯示有多少亞裔可因此獲益,在麻州醫療業的工作人員中,亞裔佔有不小比率。


精美圓點襪子大樓發展商強調誠意

社區爭福利 問捐獻金計算方法

付現金或建可負擔住宅,數目是怎麼計算的?波士頓市府的包含性區域規劃法(Inclusionary Act),昨()日在華埠社區聯盟月例會中受到社區人士質疑。

京士頓街120號大樓發展商奧瑞朗(Ori Ron)()日在華埠社區聯盟月例會做說明時,第一次就發展計劃中的可負擔住宅撥款部份,做了較詳盡的說明。

奧瑞朗強調他尊重華埠社區意願的誠意,指出照波市府包容性區域規劃法的規定,發展商有數種選擇,一為在所蓋大樓內撥提13%的建成單位供做可負擔住宅,一為在所蓋大樓以外地方,擇地提供所蓋大樓15%的可負擔住宅單位,另一選擇為以現金抵繳應提撥的可負擔住宅單位,每一住宅單位約為廿萬元,視乎當時市價可賣得價格而定。

奧瑞朗指出,如果他選擇提交現金,這筆款項就會交進波士頓市蓋屋基金(housing creation fund),華埠未必能得受其益。

奧瑞朗表示,在籌備此發展計劃期間,他經常在華埠街頭聽取民意,不但京士頓街120號的高度,由原定的325呎降到299呎,設計上向後退縮,給華埠公園更廣闊天空,取消華埠公園和大樓之間原應蓋建的分隔牆,猶如使華埠公園加大二千平方呎,在華埠公園內的假山、流水處,把大樓的外牆做螢光式設計,以增加華埠公園一帶的明亮度等。更重要的是,為照顧華埠對可負擔住宅的需要,他們特地在原本已購的兩塊地之外,再向紐英崙中華公所協商,買下公所的停車場,併成一塊有六千四百平方呎的大地塊,再和華人經濟發展協會合作,發展百分之百的可負擔住宅,而且可負擔程度達到區域中位收入的30%60%。藉這種做法,他們可為華埠提供四十七個可負擔住宅單位,較他為遵循市府規定所需提交的廿七個單位,多了近倍。他也特地指出,自由廣場大樓和信義大樓所提供的可負擔住宅數加起來,都還不如此一發展計劃所帶來的可負擔住宅數量多,可負擔程度也遠不及華經會的計劃。而自自由廣場大樓(現名為拱石大樓(Archstone)),以及亞美社區發展協會蓋的信義大廈,都高約三百呎。

華人前進會行政主任駱理德為此發牢騷,指波士頓市府未訂定詳細的計算標準,發展商實際上應做出多少「貢獻(contribution)」,很不明確。她認為若照市值計算,發展京士頓街120號的北美乞臣集團(Hudson Group North America),應為社區提供價值七百萬元的貢獻才對,但發展商奧瑞朗的計算,卻是這五百萬到七百萬元已較波市府規定的要求,高了一倍。

駱理德也在會上表示,她支持華人經濟發展協會百分之百可負擔住宅大樓的發展計劃,但卻不贊成京士頓街120號廿七層樓的高度。

奧瑞朗在回答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行政主任伍綺蓮提問的,京士頓街120號是否必需蓋得那麼高,才能為華埠社區提供他所提及的「福利」時,他簡單的答說「是」。

華埠社區聯盟執委梅雪嫻要求奧瑞朗考慮一旦施工,需為華埠創造工作機會。奧瑞朗也爽朗允諾,只要華埠社區給他有關資料,他會進一步研究。

昨日在會上,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行政主任伍綺蓮也向與會者報告,希望華埠社區聯盟能恢復青少年委員會,以推動為華埠內的青少年辦理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她也宣佈該中心新聘Varsha Ghosh為營運主任(Director of Operation)

圖片說明:

北美乞臣集團發展商奧瑞朗(Ori Ron)(右一),昨日在華埠社區聯盟月例會中向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行政主任伍綺蓮()等人說明發展計劃蓋況。(菊子攝)

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行政主任伍綺蓮()呼籲恢復青少年委員會。(菊子攝)

星期三, 11月 07, 2007

融合舶來觀念與傳統 柯偉林以歷史論中國

本報記者菊子劍橋市報導)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柯偉林(William Kirby)三日在「中國畫:廿世紀及未來(Chinese Paint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講座中,綜談中國近代變化,指中國正從以科學富國,轉向人文興國之路等的觀察,搏得全場熱烈掌聲。

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配合在賽克勒博物館 (Arthur M. Sackler Meseum)舉行的「重新定義了的傳統(A Tradition Redefined)」畫展,三日舉辦了一整天的講座,請來柯偉林講中國跨入廿世紀的歷史,獨立學者暨畫家,前蘇富比中國部主任張洪講1950-2000一場中國文化課,台灣中研院史哲所研究員顏娟英講中國畫在台灣的傳統轉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藝術史教授Julia F. Andrews講中國畫在中國大陸為革命重造傳統,以及紐約亞洲學會博物館主任Melissa Chiu講用水墨做的中國現代藝術實驗等,頗有藉藝術看中國歷史、文化轉變的味道。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柯偉林以「中國廿世紀的歷史教訓」為題的講談,數度令聽眾為他的幽默比陳失笑,結束時更為他的研究深入,講談清晰鼓掌歷久不歇。

柯偉林一開頭就指出,就像畫展的探討國際化對中國水墨畫的影響一樣,作為一個國家,中國也歷經「外國」的影響,但跨過廿世紀,中國仍然屹立,欣欣向榮,已自我證明了它不只國際化,更是現代化的國家。

他舉例的說,自己1987年時訪問上海,眼見當時的上海,只不過一街之隔,就有極現代與極古老,讓人覺得恍如隔世的巨大景觀差距,聽著當年上海接待他的人誇言,廿年後,上海會是中國的紐約時,還嘴上不說,心下嘀咕怎麼可能,但最近他重訪上海,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等一系列的摩登高樓,卻已在黃浦江畔蓋了出來,令他汗顏的要為當年的輕乎道歉。

但他也在講談中提問,跨入廿世紀後,中國人意味著什麼(What it meant by Chinese in 20th century)?他說,就有如台灣所證明的,中國及中國人隨著他們和世界的互動轉變。但什麼是中國,中國又已成為什麼樣的國家?

至於「中國」這名稱,根據他所知的梁啟超考證,其實是外國人叫出來的,在「中國」之內的人民,尤其是窮鄉僻壤的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國」。

柯偉林說,中國其實是一個很新的國家,在大清以前,一直都是帝國、皇朝。

他打趣說自己辦公室的門口,掛著一幅慈禧太后像。有一次一名中國大使來訪,問他為什麼要掛慈禧這壞人的像,他故意說,掛來當提醒,因為要不是慈禧,中國不可能保持為一個完整國家,留給下一代。

柯偉林也笑談,在中國成為一個新國家這條路上,哈佛大學也曾有貢獻。那是在袁世凱掌權時,他要求哈佛大學教授草擬民主、帝制兩份憲法做參考,但大家都知道,袁世凱後來選擇了帝制。

從袁世凱,柯偉林談起,中國雖有好男不當兵這樣的士大夫觀念,但所有的重大政治變遷,卻全都取決於軍力。藉著幻燈片,柯偉林讓聽眾看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的照片,邊講述他們的地位得以穩固,全奠基在軍力上,就連最接近當下年代的天安門廣場事件,也結束在軍力鎮壓下。

從這些元首,柯偉林也衍伸到,中國迄今仍有「元首」統領,在上位者不能和平民百姓分享權力的問題(inability to work with civiliansto share power)。從孫中山起,到現在的胡錦濤,以及中國政治局常委成員等的全是工程師出身,顯示出中國在過去這些年間,都處於建設期,講究國家組織化,社會工業化,事務科學化,但也在講究富強之際,流失了藝術、人文價值觀,變得不夠文明。

在講談之末,柯偉林笑說,中國大陸近年來,毛澤東雕像漸漸消失,孔子像陸續重新出現,整個國家有從講究科學、富強,轉向追求人文精神之勢,或許孔子所謂天道一統的日子不遠。

圖片說明: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柯偉林透露,他已應邀,將赴歐講談同一主題,預定返美後再整理出版,估計二、三個月後可面市。(菊子攝)

連戰羅州演講 URI高規格接待

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國民黨主席的連戰,昨()晚應邀為羅德島大學的「中國崛起」精英系列講座演講,吸引了六百多人出席。

羅德島大學為邀請連戰,安排了高規格的接待,不但有長禮車接送連戰與連方禹,曾任駐美大史的陳錫蕃,以及隨同、保鑣等一行九人,還安排他們住進四季酒店。

六日下午,連戰等一行人抵羅德島大學後,先由精英講座共同負責人,以及羅大孔子學院院長馬燄陪同,參觀了羅大擺設得古色古香的孔子學院,送了兩百冊包括他祖父連橫所撰「台灣通史」、他自己寫的「改變才有希望」等書之外,也欣賞了一段介紹羅大的影片。

羅大校長Robert L. Carothers向連戰說明該校設立了全美唯一的「中國工程師系」,馬燄則向連戰介紹孔子學院的成立宗旨,是要傳揚真正的中華文化。她也提及下一個大計劃是「鄭和研究」,希望能證明鄭和比哥倫布還早發現美洲。

該校華人學生會會長學生楊安,也向連戰介紹該校華人學生約有一百廿人左右,校內華人教授比例頗高等情況。

出席接待的羅大華人教授包括天然資源系的王野喬,商學院的林秉璇。羅大商學院副院長陳紹寬則因授課關係,晚上演講時才出席。

昨晚在演講之前,羅大校長並在官邸宴請連戰等一行人。獲邀出席者包括羅德島州副州長Elizabeth Roberts,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楊國棟夫婦,經文處新聞組組長王麗珠,秘書袁佐鈿,以及羅德島華人協會會長馮偉杰、理事葉超、吳子平等人。

圖片說明:

德島大學校長Robert L. Carothers(前右五)和孔子學院院長馬燄,在演講前,先宴請連戰、連方禹(前右三、四)夫婦,並邀一眾嘉賓做陪。(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