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24, 2014

紐英崙客家鄉親歡聚慶天穿日

                       左起,蔡坤喜,張桂英,周萬欽,王世輝,陳裕逢,洪慧珠,
黃開榮,馬敵凡,周一男,蔡明機,曾秀梅,郭大文等
客家鄉親與嘉賓合影。(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牛頓市報導)紐英崙客家鄉親會廿二日在波士頓僑教中心舉辦第三屆天穿日,唱跳客家歌舞,演“客家數板”棚頭戲,數十名鄉親,嘉賓與紐約來賀鄉親,全都High到不行。
            從林岱,曾秀梅,張桂英,傳承到陳裕逢,紐英崙客家鄉親會已歷經四任會長,鄉親感情越來越濃,每次聚會時的佳餚美味滿桌,歡聲笑語不歇,也已在大波士頓僑界傳出名聲。
紐英崙客加相親會會長陳裕逢夫婦(右四與右一)歡迎紐約客家
鄉親來賀。紐約副會長張琴桃(右二)、吳榮喜(左二),會長
夫人羅裕昇(左二),以及理事陳愛枝,彭蘭英等人。
(謝開明攝)
        駐波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洪慧珠當天致詞,就稱許客家鄉親埋頭實幹,才華橫溢,已使該會成為紐英崙地區令人矚目僑團。她還打趣指客家鄉親的手藝,讓她當天忍著不吃早餐,好把肚子留著嚐美味。
鄭玉春(左一),劉悅慧(右一),劉秀春(右二),曾秀梅
(右四起),邱茜薔,鄭雪清等八朵金花演出“細妹按靚”。
菊子攝)
       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郭大文指出,客家鄉親會在“天穿日”這天,把不同族群人士找來共襄盛舉,使這活動更加別具意義。他期盼客家鄉親會能更盡力地把台灣社群團結起來,在大波士頓地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宋慧應(右一),林岱(左二)演出“好姻緣”棚頭戲。吳榮喜
(左一)用客家話唸戲詞。(
菊子攝)
     這天的慶祝會由客家理事林展輝,黎美慧主持。林展輝表示,鄉親們早從之前一天下午兩點,就開始佈置場地,彩排節目,備辦美食。同心合力的精神之佳,情緒之高昂,都讓他興奮,欽佩,一定要把紐英崙客家鄉親的“天穿日”慶祝,上傳到“全球客家電子報”去,讓全世界的客家人都能分享到紐英崙客家鄉親過新年的喜悅。
紐英崙客家鄉親會八朵金花和老師余嘯瑜,
前會長張桂英在演出後合影。(
菊子攝)
笑說自己第一次得以不在鄉親會中當主持人的會長陳裕逢,呼應林展輝的說明,指該會鄉親不但苦幹,實幹,更是臥虎藏龍,至少有七,八名博士。教他用客家話唸“天穿日”的邱茜薔就是其中之一。他也介紹了當天有陳家驊,馬滌凡兩名僑務委員,王世輝,蔡明機,蔡坤喜,許炳煌,林俊育,陳永茂,吳晟等嘉賓出席。
慶祝會中的表演,全由客家鄉親自己來。曾秀梅,鄭雪清,邱茜薔,劉悅慧,鄭玉春,劉秀春等八朵金花組成的舞蹈團,由余嘯瑜指導,演出“磨粄圓”,“細妹按靚”二支舞蹈。林岱荷鋤頭,穿農衣,頭戴毛帽,白臉血唇的扮小丑,和高齡八十有餘的宋慧英合演客家棚頭戲“好姻緣”,一出場就讓座中嘉賓差點笑岔了氣。
 紐英崙客家鄉親會舞蹈團。(菊子攝)
大紐約客家會會長黃開榮也代表七名到賀的紐約客家鄉親表演,唱了曲“客家本色”。他透露自己目前還是美洲台灣客家聯合會副會長,今年八月將赴法國參加全球客家鄉親懇親會,三月時將與美洲客家理事們商討是否爭取明年的全球客家鄉親懇親會到紐約舉行。
紐英崙客家鄉親會這天置辦出來的菜餚,再度讓所有出席者大快朵頤。從素炒黑木耳,素麻油雞,芋頭糕,糯米飯,素什錦,版條,茶葉蛋,艾草粿,咸湯圓,炒米粉,到蔡坤喜醫師親自操刀,現切的烤鴨,曾正泉,曾泰明親手做的客家麻糬,讓許多人慨嘆肚子不夠大,只能眼睛吃冰淇淋。 
          紐英崙客家鄉親會會長陳裕逢與客家女婿的新英格蘭台灣商會會長許炳煌當天還在會中宣佈,為加強客家語言,文化傳承,該會預定今年七月十二,十九這兩天,請台語進步社社長林俊育以羅馬拼音來教台語,客家話。
    

哈佛廣場慶馬年 香港餐廳秀文化

香港餐廳東主李伯豪(左)與其母李鄺佩蘭(右)一家人經營劍橋市香港餐廳,
已逾五十年。(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劍橋市報導) 哈佛廣場商會(The Harvard Square Business Association)與香港餐廳合作,昨(23)日下午舉辦第八屆中國新年慶祝會。
            華林派師傅羅森(Bob Rosen),余翠梅等人率領兩頭瑞獅,在鞭炮鑼鼓聲中為香港餐廳採青獻桔的開年後,繞哈佛廣場一圈,再回到從1954年起就矗立在
溫卓普公園(Winthrop Park)對面的香港餐廳。
捏麵人師傅麥炳潤捏出的麵人栩栩如生,小朋友愛不釋手。(周菊子攝)
            香港餐廳東主李伯豪透露,該餐廳在農曆新年時討吉祥,燃鞭炮,敲鑼鼓,舞瑞獅,是行之有年的傳統。八年前和哈佛廣場商會合作,才擴大成既有舞獅,還有室內文化展演的慶祝。
            李伯豪與其母李鄺佩蘭昨日迎瑞獅,接喜氣,還請華夏文化協會在餐廳二,三樓舉辦中國文化展演會,給劍橋市民一個認識中國文化,藝術機會。
  波士頓大學金姓學生示範打太極。楊信宜(右一)一旁等著上場表演。(周菊子攝)

            華夏文化協會行政主任洪梅表示,今日社會人類遍走各方,都是世界公民。該會宗旨之一,就是促進東西方人士認識,了解彼此的風土民情與文化。昨日該會請來書法家吳紹瑩,捏麵人師傅麥炳潤,古箏老師楊信宜,手風琴演奏者李曉月等人,展演中國文化藝術。數名學生串演主持人,示範打太極,變魔術。
            華夏文化協會將於三月一日(週六)早上舉辦“家庭招待會”,向社區介紹該會服務與活動,四月五日(週六)晚,將在喜臨門大酒家舉行第九屆籌款晚會。
 華林派瑞獅跨進香港餐廳門口。(周菊子攝
           

星期六, 2月 22, 2014

網協青少年創業賽 Zap Watch, 可摺疊三用嬰兒車受矚目

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NECINA)第八屆青少年創業項目(YES),日前在劍橋創新中心舉行半決賽。紅橋(Red Bridge)和咋錶(Zap Watch)脫穎而出,將在三月一日的決賽中爭冠亞軍。
青少年創業培訓暨比賽是網協董事陸德禮2005年為網協創辦的項目,以高中生為對象,旨在啟發青少年的創業精神,傳授撰寫計劃書,開辦,經營企業需要懂得的產品研發,公司結構,財務,市場行銷等相關商務知識,並培養青少年的公開演說,組織隊伍,解決問題,以及領導等能力。八年來一直很受青少年及家長歡迎。
網協今年的青少年創業項目,由經營www.mydietmenuplan.com的黃少丹主持。參加者共分成五隊,從去年的九月廿八日起,每兩周上課一次,每次三小時,跟隨不下九名企業家學習創業所需的各方面知識。
今年任教的企業家包括Accent管理集團董事長Phyllis Thesier,波士頓企業家中心共同創辦人兼INPULSE執行長Lucio Campanelli,Subbids.com共同創辦人Sergio Ferreira,波士頓週末創業(Startup Weekend Boston)組織者C. Todd Lombardo,Uspin執行長Ethan Bagley,查理士河創投投資者Evonne Johnson,SoukTel共同創辦人Jarrett Goetz,劍橋公司培訓創辦人Jennifer Lawrence,創新夜(Innovation Nights)共同創辦人Bobbi Carlton,護理公司(Innovation Nights)流動產品經理Katelyn Friedson等人。
二月十五日時,第八屆網協青少年創業項目的五組隊伍,在三名評審面前,闡述各自提出的創業項目,包括旨在創造一個技術平台,教人如何編寫程式的Tekode;要生產製造容許父母和嬰兒一起散步或揹上身的三用可摺疊嬰兒車的紅橋(Red Bridge);為跑步者設計耳機的Beatnk;要研發智慧型手機程式,來診斷,分析身體所感染病症,並提供醫療處方建議的生命掃描(Lifescan),以及能讓學生,開車者保持清醒的咋錶(Zap Watch)。
精簡創業挑戰(Lean Startup Challenge)項目主任王金愛(Tina Weber),博斯李文遜(Burns Levinson)律師樓專利及智財權律師張宜業,市場行銷專家Patricio Feder這三名評審仔細聆聽,給意見後,最後選出紅橋,咋錶進入決賽。
提出可折疊式三用嬰兒車構想的李易霖,目前還在Xaverian兄弟高中就讀。他展示出的產品構想,企業計劃進展的完善程度,都讓當天的出席者印象深刻。
咋錶由Bromfield學校的16歲學生鍾德華與寧若蘭,應曉真,陳嘉茵等六人隊伍開發。他們認真到已經找人開模試做樣品。
當天有孫紅丹,朱鴻,寧可等多名家長陪同子女出席,在場觀賽。他們紛紛表示,經過這近半年參與,子女們的確學了很多,連想法都改變了。其中一名女生原本有志學企業管理,經歷YES培訓後,發現科技很重要,決定將來進大學時先修電腦科學。


圖片說明:

            網協青少年創業項目的參加者合影。(菊子攝)


            三名評審,左起張宜業,王金愛,Patricio Feder做講評。(菊子攝)

摩頓市府大樓賣了

摩頓市長的重建摩頓市中心計劃,再跨前一步。摩頓市府宣佈,市長葛帝生(Gary Christenson)和傑佛遜(Jefferson)公寓集團發展公司廿日簽署了土地處置協議(LAD),出售市政府大樓。
            摩頓市府表示,廿日晚的簽署協議,是市府要拆除政府大樓,警察局大樓,打通愉悅(Pleasant)街讓車輛通行,重振摩頓廣場計劃的一大里程碑。
            根據該項協議,摩頓市政府必須在2015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遷離現址。傑弗遜集團將在那兒蓋245個住宅單位,以及17250平方尺商用面積,314個停車位。細節修訂將視發展計劃進行情況而定。
            摩頓市議會成立了五人小組委員會監管這一項目。委員包括市議員Neil Kinnon,Barbara Murphy,James Nestor,John Matheson,以及Craig Spadafora等。
            摩頓發展局(MRA)行政主任Deborah Burke,審計長(City Controller)Charles Ranaghan, 策略計劃分析師 Ron Hoga,以及商務發展官(Business Development Officer)Kevin Duffy等人將以內部團隊身份,輔助小組委員會。
            摩頓市長葛帝生表示,這是一個大家等了很久的歷史性日子,他和市議會都很期待達成社區的重振市中心這目標。           

圖片說明:
            前排左起,傑弗遜集團執行副總裁Greg Lamb,摩頓市長葛帝生(Gary Christenson),傑弗遜集團發展副總裁 Sandi Silk,後排左起,市議員Steven Ultrino,Debbie DeMaria,Neal Anderson,Barbara Murphy 以及 John Matheson等人為簽署協議合影。(圖由摩頓市府提供)


馬丁華殊未踐諾 波市新聘不多元

波士頓市長馬丁華殊(Martin J. Walsh)上任七週 ,聘雇39人,絕大多數都是助選功臣,白人,男性。波士頓環球報昨(21)日質疑他未實踐競選諾言,波市政府仍然不夠多元化,也未反映波市人口分佈概況。
            波士頓環球報指馬丁華殊在競選時,一再誓言,要打造一個能夠反映波市少數族裔及婦女占總人口一半以上的多元化政府。但該報從薪資賬冊,分析馬丁華殊團隊接掌波市政府後的第一波39名新聘人員,卻發現獲聘的絕大多數為白人,男性, 住在馬丁華殊的政治力量大本營多徹斯特,南波士頓。而且幾乎都來自他的競選團隊的各個層次。
            波士頓環球報指該報的分析發現,馬丁華殊在上任第一個月中聘用的26人,絕大多數都在市長辦公室工作,大約四分之三是白人。所有這26人,都和他的競選有某種關係,不是競選時的支薪員工,主要顧問,就是捐款者。
            麻州投票(MassVOTE)行政主任雪兒克勞福(Cheryl Clyburn Crawford)表示,她個人認為馬丁華殊未能實踐諾言。
            不過有些人認為,馬丁華殊才剛上任,應該再給他一些時間。
            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的統計,波士頓市是個人口約64萬的城市,其中53%為黑人,拉丁裔及亞裔。去年是波市廿年來第一次改選出新市長。馬丁華殊得以當選,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黑人及拉丁裔領袖支持他。
            麻州大學主要研究非洲裔美人文化智庫,Trotter機構的主任Barbara Lewis表示,社區造就了馬丁華殊,他應該有所回報。
            馬丁華殊一再矢言要多元化,週一他出席黑人歷史月活動時,還向大約兩百名出席者表示,要走的路還很長,但如果不從市政府開始立下高標準,作為市長的他,或者政府,又怎能期望他人也這麼做。
            波市府共有員工約19000人,不過一名新市長能夠雇用,填補職缺的範圍及數量,卻不向外界想像的那麼廣泛。市府工作有90%是受工會保護的工作。約有1000人是兼差擔任投票站員工,圖書館助理等。
            換言之,約有500個非工會職位,市長能夠發揮影響力。在萬寧路(Tom Menino)政府執政時,這些職位包括45個內閣、部門首長,以及分散在市府各個地方的工作。
            市長辦公室和鄰里服務辦公室(Office of Neighborhood Services),傳統上是最容易安插助選人員,高層顧問的地方。馬丁華殊就任後第一個月的聘雇,也集中在這兩個部門。
            根據記錄,鄰里服務部聘用了七人。其中五人為白人,五人為男性。
            馬丁華殊最近在接受該報訪問時,對於他未能聘雇更多人,感到沮喪。他說預算緊到他不想增聘員工,反而想稍後裁員。他說,自己競選市長,不是為了擴大市府的薪資賬冊,也不會為了要達到多元化目的而增聘員工。
在馬丁華殊聘用的這首批39人中,包括六名曾在州議會工作者。市長辦公室內有三名新聘員工來自波士頓前市議員小阿若約的市議員辦公室。小阿若約自己,或指派為人民服務長(chief of human services)。馬丁華殊的發言人表示,這三人將從波士頓市長辦公室轉到小阿若約的部門去。
有兩名波是新雇員是巴洛斯(John Barros)的競選員工。巴洛斯和馬丁華殊角逐市長一職落敗後,上週獲指派為經濟發展長。
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政治教授保羅渡邊(Paul Watanabe)表示,馬丁華殊從他熟悉的人中做首批聘雇,並不讓人意外。

 但是談到雇用400人時,討論這些雇用是否反映波市人口的多元化,就很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