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指出,外資企業近年紛紛進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粗略統計,有不下1650家,但中國和外資企業對研發定義的認知不同,以及中國對申請研發資金者背景的顧慮等,有許多研發影響發展的現代議題值得研究。他這次來美,目的之一是想瞭解美國如何做研發,又如何製定全球行銷及發展策略。
梁正指出,中國對研發的傳統觀念,是要研究出新東西,但廣義的研發,既可以是大到一個新領域,也可以是小到某項產品根據市場需要,做修改。
梁正認為,鼓勵外資企業進中國做研發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訓練、培養出很多更能幹的年輕人。不過在補助外資企業做研發上,中國的政策修訂腳步走得不夠快。目前新加坡等地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賈鶴鵬這天把他跟蹤了七、八年,準備寫書的個案,拿出來和到會者分享。他提及三名從美國學成歸國的生物科學家,研發出創新藥,開辦了公司,卻都和股東發生嚴重衝突,離去收場。
一個是2006年獲得新加坡「環球企業獎」,擁有「今又生」基因藥獨家專利的深圳市賽百諾基因技術公司創辦人彭朝暉。
一個是曾經是赤腳醫生,研發出抗腫瘤新藥安柯瑞(H101)的上海三維生物技術公司(Shanghai Sunway Biotech)總裁胡放。
還有一個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教授,妻子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持人海霞,研發出抑制血管生長新藥恩度(Endu)的羅永章。
賈鶴鵬藉這三人的經歷、故事,點出中國與西方,尤其是美國,對藥物研發的過程要求不同、人民對藥物實驗的接受程度有別,開辦、經營公司的整體大環境差異很大,都是這三人早期能成功,後來又都不太成功的原因。
賈鶴鵬勸有心做回國創業海歸者,要學會這三人的能說善道,把創業相關主題,記交待得有條有理又清楚,還能令人一聽就眼前一亮,頭腦發熱,還懂得挑非業內專家也能輕易察覺效果的案例,來爭取領導的支持。
賈鶴鵬也很坦別的指出,中國境內各機關現在雖然有錢,但每個人都怕花錢被人批評,所以有心回國創業者,最好是能先回中國的大專院校,尤其是名校當教授,找到了學校做背後支持人,爭取研發、創業項目資金才容易,連鎖效應下,其他就比較容易辦了。
當天的出席者,顯然都對創業有興趣,問了不少細節,只有一名八十後的女生,問起了個人身份及文化認同問題。
圖片說明:
熊炎三(前左起)、李妍紅、榮光輝、梁正、賈鶴鵬,以及李洪山(前右起)、張曉明、陳東立等人在會後合影。(菊子攝)
右起,李洪山、張曉明、賈鶴鵬、梁正、榮光輝、陳東立、李妍紅、熊炎三等人會後合影。(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