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立德也提及中國政府2002年八月議定,斥資六億元人民幣,纂修清史,香港文人陳冠中於2008年出版的政治寓言小說「盛世」等事件,並以中國成語中的「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為結語,促使聽眾深想盛世文明的意義。
昨日由中國企業家論壇包辦了的哈佛中國論壇閉幕座談(Plenary session),則是一片鼓勵報效國家聲音。
郭為則指十二五規劃中指出,未來的五到十年,中國城市人口會破七億大關,將為住房、醫保、民生消費等業界創造極大的商機。他所看到的資訊信息界有二大變化,一為讓蘋果業績超越微軟的「雲計算」,二為和民生日常消費行為融合的創新。他還以新浪網開闢「微博」業務後,股值在三個月內翻三倍,指這是著眼於未來所創造出的商機。
毛振華指中國的經濟,是企業家所推動的,但以中國目前的幾乎還找不出真正跨國大公司,以及從資本、人才等企業治理結構來看,中國離真正的現代化,還有距離。他也慨言,翻遍中國歷史,談的不是帝王,就是將軍,但推動國家改變的往往是企業家,中國現代化歷史,其實也是企業家歷史。
王維嘉則指超級大國是要具備向世界其他國家、地方輸出文化、思想的能力。中國的「成王敗寇」價值觀,是中國無法凝聚人心,社會不穩定的原因之一。中國要長治久安,應先發展出受人尊重的道德觀,穩定的民間社會(civil society)。他以中國企業家論壇成立的阿拉善生態協會為例,指民間非政府組織在改善環境、民生上所發揮的作用、效率,往往比政府還好。
今年的哈佛中國論壇,分成「金融與經濟,商務與創新,文化與社會」等三大類別講座,共邀有四十八名講者,其中百分之六、七十都是企業執行長或主席,充份顯現中國企業家論壇成為這會議贊助者後的影響。
應邀出席講者,包括上海復星高科技公司董事長郭廣昌,泰康人壽主席陳東升,華誼兄弟董事長暨中國企業家論壇下屆主席王中軍,中國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國泰基金總經理金旭、演員盧燕、能源創業投資公司合夥人馬炯,新華資產總裁李全,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靳慶軍,中國與全球化中心主任王輝耀,麻省理工學院首席資訊官(CIO)會議主席榮光輝等人。其中來自台灣或有台灣背景者包括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奧音傳媒集團執行長蕭培寰、陽獅廣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正華等人。
今年正式定名為哈佛中國論壇的會議,由哈佛大學學生朱嘉莉、陳奕倫擔任共同主席,三十多名工作人員包括市場行銷的陳熙嘉,以及下屆主席孫雷之等人。
圖片說明:
胡祖六昨日做閉幕演講,看好中國未來發展。(菊子攝)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代理主任,近年備受矚目的「新清史」學派代表人歐立德談現代中國及中國模式。(菊子攝)
出席會議的學生們爭相和講者合照。中為中國企業家論壇主席暨中國國際期貨創始人田源。(菊子攝)
華誼兄弟王中軍是九日的主講人之一。他在「中國電影」講座中的侃侃而談,出席者大讚生動。(菊子攝)
奧音傳媒集團執行長蕭培寰第一次出席哈佛中國論壇會議,表示自己九歲從台灣移民來美,開辦過七家公司,目前的奧音傳媒焦點放在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新媒體,在中國設有分公司。他自己持大中華觀點。(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