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1月 27, 2010

陸惠風談雅俗論金庸

劍橋新語創辦人之一陸惠風應「劍橋沙龍」之邀,一月廿三日講談「雅文化與俗文化:從金庸小說談起」,暢論中文「雅、俗」兩字,原無褒貶之意,是雅或俗,但看「花」落何「眼」。
畢業於香港新亞書院歷史系,1971年來美,師從楊聯陞,哈佛大學畢業後曾留任執教的陸惠風,近年來除了在波士頓新聞上寫專欄,還架了個博客網站http://iglobalchinesevoices.com,和有心人分享他的所思所見。廿三日這天他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禮堂綜論「雅俗」,坦言自己也常思考分辨雅俗的界線。
當年他在哈佛教歷史,常把中國歷史分成三個部份來教,分別是政治史,社會經濟史,以及中國思想史等。在談到中國思想史時,難免會談到中國文字所代表的意義,有隨時代而變化的情況。
陸惠風舉了「公私持、雅俗奪、陰陽爭」這樣的字句做例子。他解釋了早年中國描寫田地灌溉時用的公私兩字,以現代的觀念來理解時,其實公代表的是個人,也就是某公之意,反而私代表的是群眾、公家社區的意思。
至於雅俗嘛,雅字要追究到文化源起時的講究聲色文章,鳥是美麗、多彩的代表,有著偏旁為鳥的雅字,就變成文雅的代表。但雅俗兩字原本並無褒貶之意,只是用來形容人的習慣而已。
他當年在哈佛教書時,曾特意要學生討論文化雅俗之分,綜合出九派說法,包括流派、人物階級派、政治等級派、數量分析派、質量分析派、作品分析派、現代翻案否定派、想像與實際生活經驗派。他個人最欣賞的是最後一派,也就是文化本無雅俗之分,全看各人以何眼光去看。雅文化落入俗眼,難免落俗。俗文化由雅人來賞,也能看出雅處。
至於從金庸的小說來看文化雅俗。陸惠風首先談到金庸在為自己取筆名時,就有含意在內。他說中國古代禮器中有個鏞字,但金庸故意把它拆成兩個字,以示禮樂之雅拆而流俗,他寫的也是俗文化。例如金庸小說中主角,必然與國家、部落首長有血源或親戚關係,無論是金錢或武功,常在主角有需要時從天而降,小說中所有的女生都愛主角等等,都迎合了當年香港百姓或一般人想要藉小說從真實生活所面對的苦難中解脫的心理。不過金庸又俗不傷雅,還藉著書中主角的一些行為,如楊過與小龍女的「師生戀」,來挑戰時人的一些固有觀念。
陸惠風認為金庸的小說有其雅俗共賞之處。探討文化雅俗時,具備否定能力,不被歷史、社會定義遷著鼻子走,不受社會標準評斷影響很重要。
陸惠風在討論尾聲時指出,有破才有立,去文化不見得是絕對不好的行為,但要開闢出一個「江湖」,給文化一個發揮的平台,文化才能奔放,茁長。

圖片說明:
陸惠風講解「公私持、雅俗奪、陰陽爭」的歷史淵源。(菊子攝)
陸惠風(左)回答提問。(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