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08, 2013

朱振舜太極武術會迎新春 各地徒子徒孫到賀

 麻州眾議員黃子安代表麻州議會頒發表揚狀給朱振舜太極武術會,
由朱國宏代表接受。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紐英崙朱振舜太極武術會社六日晚在帝苑大酒樓舉辦農曆新春慶祝會,二、三百名朱振舜師傅的徒子、徒孫,和社區首長共聚一堂,同享美食,欣賞各家各派功夫,兼慶朱師傅今年84歲。
司徒宗達(右一)示範推手功夫。(周菊子攝)
            熟悉波士頓華埠近四、五十年歷史者指出,早在1970年代,華埠並沒有武館,朱師傅為謀生活,雖有一身功夫,也只在餐館當大廚,但李小龍的一部「唐山大兄」風靡全美後,大波士頓對中國功夫開館授徒的限制也取消了,包括朱振舜師傅,胡炳超師傅、如今已遷居佛羅里達州的陳培師傅,以及當年波士頓唯一的女師傅麥寶嬋等人,陸續開起武館,習武健身的風氣也在各地越演越烈。
            六日晚,梅惠聰應邀擔任司儀,介紹到會嘉賓出席。包括麻州眾議員黃子安,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洪慧珠,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郭大文等人一一致詞。其他的武術界嘉賓包括中國南派武館的創辦人黃子安和黃仁雅,以及駱瀚源等。
譚輝()Bob Grace開辦有東方文化學院。(周菊子攝)
            慶祝會的重點之一是展示功夫。如今與朱師傅的兒子朱國宏一起在朱振舜太極武館中執教,當年也受教於朱師傅的司徒宗達,介紹了當晚到場的朱師傅徒弟,包括從紐約趕來的約翰康瑞(John Conrey),以及蔡堅石、吳明傑、譚輝等人。他們率徒孫輪番上場,示範了太極劍、太極拳、太極刀、太極快拳、推手示範, 12式,14式等大中小型太極拳。
            前述各名朱師傅的徒弟,如今都已是掌門人,分別創辦有自己的太極會社、武術團體或醫療機構。
吳明傑師傅和家人到會,與太極界同門師兄弟慶新年。(周菊子攝)
            其中被稱為譚博士的譚輝,現已年逾60,創辦了東方文化學院。他和現任該院緬因州、麻州主任的徒弟Bob Grace 表示,該院不僅教人練太極,健身,還做推拿按摩,磁療,以哲學為人治療病痛,曾醫治過三名麻州州長。他們說,該院在全世界有不下5萬名會員。
            坦言自己即將退休的譚輝表示,他曾經在哈佛大學的Spaulding復健醫院教過二堂課,長達三年的講述以調氣理論治療相關癌症。
            在康可鎮開設北岸(North Shore)太極俱樂部的蔡堅石,早從35年前起跟隨朱振舜習武,如今開館也已25年。開設吳明生自然療法中心的吳明傑,曾追隨朱師傅22年。
蔡堅石()示範功夫後,率子弟回座。(周菊子攝)
            紐英崙朱振舜太極武術會目前由朱國宏及司徒宗達管理。


羅島華協首屆獎學金 9高中生獲獎


羅德島華人協會日前公佈首屆獎學金評選結果,共有9名獲獎者各可得3000元及1000元不等的獎學金。
            羅德島華人協會為嘉獎應屆高中畢業生在學業成績、服務社區上的努力與成就,並鼓勵他們學習、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路加慈善基金會贊助下,去年底宣佈設立每人最高可得3000元的獎學金。
            分別來自八所學校的這9名獲獎者,獲3000元獎學金的6名學生為巴靈頓高中王宸伊、南京士頓高中王若桑Toll Gate高中妮娜Bishop Stang高中才藝,Chariho區域高中周思浩,沙龍高中劉肖君。獲1000元獎學金的3名學生為巴靈頓高中黃華英,東格林威治高中羅齊一,Cumberland高中玉霞。
            羅德島華人協會獎學金委員會主席楊慶、萬寅生兩名教授,和委員嚴英、周華、黃樺、羅春松、章賢信、王曉元、孫琰等人,以及該會主席葉超、會長吳子平等人,日前在羅州普塔基市的中國飯店(China Inn),為核發獎學金進行評選面談,並以學業成績,現場陳述能力,社區服務表現,未來理想等,做評選標準。
            學生們當天的現場陳述,有的談自己的社區服務經驗,有的描述未來抱負,有的暢論研究興趣。其中一人談及中醫的針灸,評委中好幾名專家欣見年輕人有志於,忍不住現場指導起來,並鼓勵該名學生做更廣泛閱讀,進一步探討中醫內涵。
            該會訂413日在中國飯店舉行頒獎典禮,並邀請國會議員趙美心從加州趕來頒獎。為擴大該獎學金知名度,以及獲獎學生的榮譽感,該會將派代表到前述各獲獎學生的就讀學校,宣佈學生獲獎消息。
            查詢羅德島華人協會相關訊息,以及下年度的獎學金申請,可上網www.riaca.us

圖片說明
            羅德島州獲得羅島華協獎學金的其中八名學生。

            羅島華協獎學金委員會成員,前左起楊慶、吳子平、葉超、萬寅生、王曉元、羅春松、孫琰、黃樺、嚴英、周華、章賢信。

星期六, 4月 06, 2013

張萬鈞演奏阿美族音樂讓靈魂回家


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330日晚舉辦「來自世界各地音樂(Music From Around the World)」音樂會,邀得小提琴家張萬鈞、殷氏四重奏等八名音樂家,演奏美國、台灣、西班牙、德國等四地古今作曲家作品。數百觀眾頻頻報以熱烈掌聲。
      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喬丹廳舉行的這場音樂會,分上下兩場,共演奏了五名美台西德作曲家的作品。
      其中來自台灣,萊斯大學副教授陳士惠作曲,張萬鈞擔綱演奏的「讓靈魂回家」,其音樂曲調及象徵意義,對觀眾來說最為特別。
      當晚的音樂會,放映了該片段落。張萬鈞演奏時,背景螢幕上還打出描繪發光女孩、大洪水、兄妹婚、巫師降世、獵首弒父等配合記錄片故事環節的曲目解說。
      陳士惠在她為該曲所做的網頁中指出,她在母親過世後回台尋求遺失的過去與生命的意義時,遇上胡台麗,接觸到「讓」片故事,發現她個人與阿美族人的追求相似,促成接手創作影片配樂的機緣。
「讓」片製作人兼導演胡台麗在音樂會中,為觀眾簡介製作「讓」片,源起於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於1958年被溫妮颱風吹倒後,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收藏了該族刻有神奇傳說圖紋的樑柱。
身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的她,當時聽阿美族人說這些故事,隨手拿起錄影機做記錄。沒想到,其後發展成費時8年,拍下200多小時資料,再剪接成85分鐘,記錄太巴塱年輕人重建祖屋、接回祖靈影片的結果。
該記錄片,不但簡述了阿美族人的太陽母神,獵首習俗等傳說,也呈現阿美族人歷經日治時代,民主社會選舉,部落不再由頭人統管等,巫師仍在,傳統祭禮有些失傳等現況。
當晚音樂會的開場,由殷氏四重奏演奏Randeall Thompson所寫的「阿利路亞」,以及Samuel Barber的弦樂四重奏第11號作品。
這兩名美國音樂家中,Randeall Thompson以撰寫合唱曲著稱,1894年過世,葬於劍橋市的作曲家。Samuel Barber則有20世紀最著名作曲家之稱。
張萬鈞演奏「讓靈魂回家」後,再和大提琴家歐逸青、中提琴家Jennifer Chang,鋼琴家莊雅斐聯奏西班牙籍作曲家 Joaquin Turina的鋼琴四重奏A小調第67號作品。
殷氏四重奏和小提琴家張萬鈞、Amenda Wang,以及大提琴家歐逸青、中提琴家Jennifer Chang等八人,最後在舞台上圍成半圓形,演奏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的弦樂八重奏降E大調第20號作品,為該晚音樂會劃下句點。他們的精湛演奏,搏得許多掌聲。
  
圖片說明:

      小提琴家張萬鈞(右二)等八名音樂家在「來自世界各地音樂(Music From Around the World)」音樂會落幕時,接受獻花。(菊子攝)

      胡台麗(右起)、陳士惠和張萬鈞,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會長譚嘉陵(左二),以及音樂家們會後合影。(菊子攝)

呂文翠從王韜看中國文人走向世界化


來自台灣的頂大學人呂文翠,日前應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之邀演講,介紹中國第一個曾渡海遠赴西方的文人王韜,藉以闡述近代中國小說家不以國家為論述中心,觀點面向世界的轉變過程。
            呂文翠是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獲台灣頂尖大學策略聯盟選為首批送到美國進修的十名學者之一,刻在哈佛做訪問學者。
            她的這場講座,題目為「從晚清上海的法國史志重探東亞現代性」,藉晚清文人王韜的經歷,闡述中國和世界有更廣闊思潮與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
呂文翠指出,王韜的主動和「外國人」打交道,陸續和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香港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James Legge)等人合作,翻譯了西方的聖經,中國的經書(包括詩經、易經、禮記)等許多著作,以及王韜的決定接受理雅各邀請,遠渡重洋,到蘇格蘭住了兩年,晚年應邀訪問日本四個月,期間不斷撰述、出版、發行等,都對中國張開眼睛看世界,有很大影響。
其中王韜藉著那時他住在香港,每天可看到泰晤士報(Times)的獨特條件,編譯了「普法戰紀」。1879年他受邀訪問日本,見到高橋二郎根據法國史學家猶理氏(Victor Jean Duruy)著作翻譯的「法蘭西志」,重新轉譯、整理而成的「法國志略」;整理出版的「法越交兵紀」;他所創辦的「循環日報」和成島柳北創辦的日本「朝野新聞」交換或互相轉載內容,以及他根據歐洲遊歷期間見聞,在申報上以圖文並列形式發表的「漫遊隨錄」,他發行的「點石齋畫報」等等,更是他影響中國近代小說家放眼看世界的根源。
王韜本人是蘇州長州(甫里)水鄉人,考中秀才後,科舉不第,仕途無望,回鄉於私塾授課後,到上海探望父親時,參觀麥都思辦的墨海書館,認識了許多傳教士,其後在墨海書館謀得一職,並開始協助麥都思翻譯聖經。
王韜並不懂英文,當年的翻譯是麥都思口述,王韜筆錄,再借重他的中國古文基礎重新整理而成。王韜翻譯的「新約聖經」在大英聖經公會接受後,成為中國傳播最廣的一個版本。
期間,王韜還協助過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編輯出近代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綜合期刊,1857年起出版的「六合叢談」。
太平天國崛起,進攻租界林立的上海,履攻無效時,王韜曾化名黃畹,上書謀策。不料清軍截獲書函,麥都思時任英國駐上海領事的兒子麥華陀爵士(Sir Walter Henry Medhurst)收容避難四個月後,王韜搭船逃往香港。
麥都思的老友,香港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接待了王韜,並開始聘王韜協助,把中國的經書等翻譯成英文。期間王韜還兼任香港華字日報主筆。
根據維基百科,1873年理雅各再從香港回蘇格蘭時,王韜買下英華書院的印刷設備,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經營的華資中文日報─循環日報。
1884年,王韜在英國和日本的名望,讓他獲李鴻章重視,終於又回到上海時,並獲聘為上海申報編輯,陸續創辦了弢園書局,主持格致書院。據說他還曾協助修改了孫中山上書給李鴻章的信。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游子揚會末宣佈,該會舉辦的「頂大學人系列講座」,下一場將邀段馨君談藝術劇場文化,查詢可上網www.neacp.com


圖片說明: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游子揚(右三)與經文處教育組組長黃薳玉(左三)合作,舉辦頂大學人系列講座,邀呂文翠()演講。專協董事長張重華(左起)、新英格蘭學聯會長林俞安、專協董事袁尚賢,以及郭志苓等人合影。(菊子攝)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游子揚()頒發感謝狀給頂大學人呂文翠()(菊子攝)

李允中介紹時間管理


北京大學新英格蘭校友會董事李允中,日前應校友會的博雅論壇之邀,談時間及項目管理,坦言專心,兩分鐘內能解決的事馬上做等都有助益,但最重要的是問以結果為導向,問自己想要什麼結果,知不知道有那些措施、步驟必須完成,才能達成結果。
            李允中與妻子邱筠一起創辦了Nexcelom生物醫藥公司,擔任執行長。他坦然表示,自己在就業、創業這一路走來的過程中,也曾因時間管理不當,錯過該開的會,該做的事,但他後來讀到效率(productivity)顧問艾倫(David Allen)的「做成事情(Getting Things Done)」一書,學到被稱為GTD的做法後,受益匪淺。
      這天,李允中不僅建議出席者回去看GTD這本書,還事前買了許多本,在會場中當問答環節的贈品,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有效應用時間。
      李允中指出,GTD的其中一項重點是強調人腦應儘量用在思考,而不是在記憶上。日常生活中,想到該做的事時,應該一想到,就記下來,這樣腦子就可專心於思考如何把某件事做成,而不會時不時想起,某件事該做還沒做。
      李允中以「有那些事在該做事項清單上,但自己知道自己大概不會去做」這問題做開端,演繹GTD的搜集、處理、組織、檢查、做等核心原則,強調先把各人腦裏各種想做、該做、必須做的事情,收集起來,存放在一個記錄設備上,而不是留在腦中。
      列出該做事件清單(to-do list)後,應一次一項的處理,決定那些事情該馬上做,委託別人做,或延期做。
      李允中引述了艾倫的話,指出「如果你不適當關注應該注意的事,結果會花更多時間來處理那件事」。
      李允中還介紹了處理與組織流程圖,教人考慮怎麼樣把該做的事分門別類,設想每一個下一步行動,就容易整理出事情的優先順序,並根據他的非正式調查,整理出可能最有用的時間管理做法,包括兩分鐘原則,列出待做事項清單,把可付諸行動項目和不可付諸行動項目分開來,製定一個收件箱,定期檢查清單等等。  


圖片說明:

      Nexcelom生物醫藥公司執行長李允中講談時間管理,引用David Allen的「做成事情(Getting Things Done)」一書。(菊子攝)

      北大博雅論壇頒感謝狀給Nexcelom生物醫藥公司執行長李允中。(菊子攝)

星期五, 4月 05, 2013

麻州聯邦參議員特別別選舉4/30初選投票


代表麻州的聯邦參議員克里(John Kerry)升任為美國國務卿後,遞補其遺缺的特別選舉,已定430日初選,625日大選,民主、共和兩黨,共有5名候選人。
            華埠居民會3日晚在月例會中派發了華人協選會製做的中英文候選人簡介,籲請居民閱讀後,記得430日時出席投票。
            查詢各人應前往的投票站地點,可上網www,wheredoivotema.com。各投票站將從早上7點到晚上8點開放,供選民出席投票。
            五名候選人中,有3人為共和黨,2人為民主黨。華人協選會就移民權利、奧巴馬的平價醫療法案、收入和預算、墮胎選擇權、環境等五大領域,整理出各候選人的態度。
            民主黨的這兩名候選人,林奇(Stephen Lynch)及馬基(Edward Markey),華埠比較熟悉。其中的林奇,早在去年初,因選區重劃,所代表選民區域加進了昆士市,數度進昆市出席昆士農曆新年慶祝會等活動,今年二月,還出席了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的春宴,更為華人熟悉。
            華人協選會關於林奇的敘述包括,他投票反對「愛國者法案」更新案中,有關移民的人權自由。他支持夢想法案,允許在美國長大的無證子女留在美國。他反對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支持削減開支預算,堵住稅收漏洞,投票同意撥款875億美元用於伊拉克戰爭。他曾投票反對墮胎,現在說支持婦女墮胎的合法權利。他獲得89%的支持環保選票,支持梯形石油管道。
            華人協選會關於馬基的敘述包括,他投票支持「愛國者法案」更新案中,有關移民的人權自由,也支持夢想法案,支持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支持投資進就業機會,增加要求企業負起責任。他投票反對撥款875億美元用於伊拉克戰爭,支持婦女有權墮胎。他獲得100%的支持環保選票,反對梯形石油管道。
            共和黨的三名候選人為身為私募股權投資者的高麥斯(Gabriel Gomez),曾任美國司法部長的蘇利文(Michael Sullivan),麻州眾議員溫斯洛(Daniel Winslow)
            華人協選會對他們的描述為,麥高斯贊成增加合法移民,支持各州有權自行設計各州的醫療保險方案,在不傷軍事預算下刪減更多預算,反對墮胎,但支持墮胎合法權,支持梯型石油管道。
            蘇利文要打擊無證移民,為老兵提供成為公民之路,削減更多預算,減稅,反對墮胎,在環境方面無資料。
            溫斯洛在移民權利及奧巴馬醫療法案,墮胎選擇權的態度上無相關資料。他贊成以強制性的開支上限來刪減預算,減少政府的企業法規,支持所有形式的能源,包括石油、瓦斯、風、太陽能及核能等。


圖片說明:

            林奇(Stephen Lynch)(左三)出席紐英崙至孝篤親公所春宴時,還遇上聯邦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圖中其他人為,右起劉煒、陳毓璇、陳文浩、陳偉民。(菊子攝,檔案照片)

            馬基(Edward Markey)()在聯邦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的麻州就職典禮中和費奇堡市市長黃素芬()等人合影。(菊子攝,檔案照片)

波士頓市長職位競爭者多 Dan Conley受矚目


波士頓市長萬寧路宣佈不競選連任後,誰會參選市長的謠言滿天飛,每個被問到的都說認真考慮。但迄今已正式宣佈參選者,至少有三人。
這三人分別是早於二月宣佈參選的波市議員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3日宣佈參選的薩福克郡(Suffolk)地方檢察官康雷(Daniel F. Conley),以及昨(4)日宣佈參選的波士頓市市議員康沙弗(Rob Consalvo)
            42日發出約一萬封電郵及信件給支持者,探詢意見,徵求捐款,衡量勝選可能有多大的波市議員小阿若約(Felix Arroyo),迄今還未做出決定。他的辦公室昨日回覆本報查詢時也表示,「今(4)日不會發出聲明」。
      根據麻州選舉法的規範,目在在位的州議員或其他職位公僕,若參選波市長職位失利,選後仍可繼續做回原職,但波市議員若宣佈參選市長,就得放棄自己原本幾乎穩可連任的席位,對波市議員來說,是否參選市長,是個比較難做的決定。
            謠傳可能參選市長的波市議員提多傑克遜(Tito Jackson)就已發出新聞稿,聲稱自己轄區內的事未做完,希望繼續杜爹利(Dudley)廣場的文化及經濟發展,將競選連任市議員。
            昨日下午,被點名可能參選波士頓市長的麻州會議中心局(Massachusetts Convention Center Authority)行政主任James E. Rooney,也表示自己不會參選。
            薩福克郡(Suffolk)地方檢察官康雷(Daniel F. Conley),目前是最被看好的波市長候選人,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競選財庫豐厚,有存款866,000元,幾乎是其他任何一名候選人的兩倍以上。
            康雷日前對波士頓環球報表示,他參選波士頓市長,是要打擊造成人們生活在貧窮之中,社會功能有障礙的根本原因。他希望能改善人們的生活,讓所有人都能享受波士頓市的繁榮。
            康雷今年54歲,住在西洛士百利(West Roxbury),長大於海德公園區,是全家六名子女中的老大,有愛爾蘭及義大利血統。1983年,他還在薩福克大學法律系唸大三時,就幫波士頓市現任市長萬寧路(Tom Menino)助選。當萬寧路1993年當市長,空出議員席缺時,康雷當選,填補了該一空缺,代表海德公園區,一做8年,直到2002年他被指派為地區檢察官為止。其後他數度競選連任,都很順利。
            昨日宣佈參選的波市議員康沙弗(Rob Consalvo)是海德公園居民,已任波市議員11年。他說,這些經驗已讓他為做為波市執行長做好準備。他參選市長一職,因為他愛波士頓,希望為社區裏的每一個人服務。他認為自己在創新、領導力、熱情,以及對公共服務的承諾上,都有良好記錄。他說波士頓是個偉大的城市,但還可以更好,那就是他想做的事。
            自從波士頓市長萬寧路宣佈不競選連任後,坊間傳出有意參選市長的人有一籮筐。在前述眾人之外,還有多徹斯特的麻州眾議員馬丁華殊(Martin Walsh)
兩名多徹斯特居民Will DorcenaCharles Clemons,也宣佈了參選波市長。

圖片說明:

            薩福克郡(Suffolk)地方檢察官康雷(Daniel F. Conley)(左一)曾於2009年,為華美福利會的社區講座當講者。(本報檔案照片,菊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