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20, 2025

MIT六乘六學術白話文 談盲量子,色動力,策展,性別薪資,數位孿生,化學觸媒

波士頓經文處科技組組長蔡孟勳和6名講者,韋彥丞,趙恩宏,
李昱碩,邱琳婷,趙振辰, 楊宗佑等人合影。(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劍橋市報導)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兩校的台灣同學會攜手,2025年秋季,由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六乘六學術白話文」講座,1116日在MIT E25的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大樓舉行,60多名出席同學發問踴躍且深入。

          

六乘六學術白話文講座由MIT和哈佛輪流主辦,一年兩次。(周菊子攝)
在波士頓經文處科技組組長蔡孟勳開場致詞後,由麻省理工學院台灣同學會副會長劉正心主持,介紹了共同主辦人哈佛大學副會長陳曦的這場論壇,共安排有MIT、哈佛各3人的6名講者,分別講述他們各自的研修課題,都十分專業。

MIT副會長劉正心(左一)拿出一箱箱水梨,送給講者。(周菊子攝)
                  6名講者及講題,分別為MIT的機械工程博士班楊宗佑談「引擎活塞的數位孿生」;理論物理中心博士後趙恩宏介紹「量子色動力學」;台大化工博士班5年級,以「千里馬」計畫成員身份在MIT化工系訪學的李昱碩解釋「電化學觸媒反應機制」;哈佛大學的CAM Lab訪問學者邱琳婷分享「關於『策展』二三事」;社會學博士研究生趙振辰分析「大學科系與性別工資差距的變化趨勢」;物理系博士研究生韋彥丞講解「量子網路和盲量子計算」。

哈佛副會長陳曦開場致詞。(周菊子攝)
                  當天的出席,有在校學生,也有不少已在業界,學界工作的年輕專業人士,其中一位北京大學和台北藝術大學的兼任教授林益全(William Lin Yi Chuan),還當天就在臉書貼文,稱他這趟來波士頓開會,正好趕上這場知識濃度高的分享會,不僅看到一群「在世界第一線向難題發起挑戰的年輕學者」,還看到全球知識體系正在形成的新秩序。

 

MIT副會長劉正心。(周菊子攝)

                  林益全教授形容,講者們分享的研究領域,從量子色動力學、原位拉曼光譜、性別薪資結構、策展主權、機械數位孿生到量子網絡運算,乍看毫無關聯,卻都指向同一件事,未來世界的競爭,不再只比技術,而是比「誰能跨過看不見的制度高牆」。

 

經文處科技組組長蔡孟勳在現場問了好幾個問題。(周菊子攝)
                  他感慨的說自己近年來積極往返中美台,努力推動「可行(actionable)理論」,因為他深知,知識門檻是新的地緣政治,科研資源是新的國立預算。他從當天的講座,看到了高壁壘科學不是浪漫,而是資本、政治學與算法的戰爭,看得見的材料和看不見的制度是下一輪產業躍升的真正缺口,性別薪資差距的深層結構透露出科系不是選擇是命運的現象,文化政策是國家當權者最容易忽略的戰場。

MIT的機械工程博士班楊宗佑談「引擎活塞的數位孿生」。(周菊子攝)
                  嚴格來說,這次的學術白話文活動,6名講者的闡述,並不十分白話,有些講題,沒有相當的專業背景,並無法領會其中奧秘。只是聽講者,往往聽出了不同重點。

 

                  例如趙恩宏談的「格點量子色動力學(Lattice QCD)」,是1973年因此得諾貝爾獎的Gross都說「難到接近瘋狂」,沒有國家級預算或跨國資源支持,根本不可能進去的領域,殘酷的提醒人,沒有資本,就進不去“高壁壘科學”。

哈佛大學的CAM Lab訪問學者邱琳婷分享「關於『策展』二三事」。(周菊子攝)

 

                  楊宗佑的「引擎活塞的數位孿生」點出了機械工程的產品設計,要連動到改變產業鏈來思考。

 

                  李昱碩的“原位光譜革命”,重新定義了材料科學的觀測邏輯,強調了反應機制的即時測量和解讀,也點出產業升級不只要研發,還要工程師與決策者都理解數據的系統性地位。

 

邱琳婷寫的書,包括臺灣美術史,圖像思維。(周菊子攝)
                  趙振辰的「大學科系與性別工資差距的變化趨勢」,直接點出性別薪資的差距,有30%來自科系選擇,並不單純由於性別差異。社會中的職業結構與制度設計若不修訂,人們口中的性別平等就只是假象。

 

MIT 理論物理中心博士後趙恩宏介紹「量子色動力學」。(周菊子攝)
                  邱琳婷寫有3本書,包括臺灣美術史,圖像思維,從中西名畫中訊找藝術史等。這天她從哈佛和MIT以“海怪”這同一主題舉辦展覽,設計出來的海報色彩,以及宣傳重點,卻很容易讓人看出來這2所學校的本質的不同,哈佛選紅色背景,強調文化及社會因素,MIT選綠色背景,強調科技創新。這種差異也說明了策展“是創造意義的過程,常包含著誰定義作品,誰詮釋故事,誰掌握美學權力等因素。

 

                 韋彥丞的「量子網路和盲量子計算」,是個定義誰能擁有“無需信任,又可協作”運算未來的科學領域,研究去中心化的網路架構。

 

趙恩宏直言這類科學,沒有經費,難以進行。(周菊子攝)
                  MIT台灣同學會主辦的這場學術白話文活動,很特別的在會末送給每一位講者一箱水梨,讓講者們詫喜,出席者驚嘆,會場交流氣氛熱絡。

 

麻省理工學院台灣學生會共會長林晏平,共同副會長張浩揚,哈佛大學台灣學生會會長李典張,共同副會長吳奇剛與一眾學生會幹部,都是活動籌辦主力。


劉正心(左)請出席者向趙振辰提問。(周菊子攝)
社會學博士研究生趙振辰分析「大學科系與性別工資差距的變化趨勢」。
(周菊子攝)
台大化工博士班5年級,以「千里馬」計畫成員身份在MIT化工系訪學
的李昱碩解釋「電化學觸媒反應機制」。
(周菊子攝)
韋彥丞講解「量子網路和盲量子計算」。(周菊子攝)
哈佛物理系博士研究生韋彥丞講解「量子網路和盲量子計算」。(周菊子攝)
本屆的六乘六學術白話文由MIT台灣學生會主辦。會長林晏平(左四)率工作團隊合影。
(周菊子攝)
(周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