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TBA第13屆年會合影。前排左起,楊明儀,羅維中,胡金儒,蔡孟勳, Michael McKenna,吳佩蓉,蔡明儒,邱亮源。(周菊子攝) |
(Boston Orange周菊子麻州報導)波士頓台灣人生物技術協會(BTBA) 7月12、13兩日,以「創新及靈感的交流」為主題,在哈佛大學舉辦第13屆年度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全美18州,以及台灣、加拿大的300人出席,盛況一時。
 |
波士頓經文處科技組組長蔡孟勳(中)恭喜BTBA第13屆共會長羅維中(左), 胡金儒成功舉辦年會。(周菊子攝) |
BTBA
今年的共會長,哈佛大學博士生胡金儒和莫德納(Moderna
)製程開發科學家羅維中和50
多名志工籌辦的這場為期2
天年會,聚焦在人工智慧應用與精準醫療,有2
場主題, 1
場特別演講,1
場申論趨勢座談,4
場分論壇,以及一口氣請30
人,分城學術和產業2
大類別的職業發展圓桌會和早餐會。 |
BTBA第13屆共會長羅維中(前左),胡金儒(前右)感謝本屆志工 攜手舉辦年會。(周菊子攝) |
2
場主題演講,請到禮來公司全資子公司Akouos聯合創始人暨首席外科長Michael McKenna博士,分享他如何從臨床實踐到成功研發首個治療先天性聽力受損的生物療法故事,以及達納法伯(Dana Farber
)癌症研究所的國際著名乳癌專家Kornelia Polyak博士,談她從匈牙利來到美國麻州的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她研究的乳癌前沿療法和早期預防策略。 |
左起,吳佩蓉,邱亮源、羅維中,胡金儒,陳映嘉、陳昇宏、蔡明儒, 周致宏等歷任會長相聚歡。(周菊子攝) |
Michael McKenna博士的講題是「聽力受損的基因療法:從實驗室到臨床(Gene Therapy for Hearing Loss: From Bench to Bedside)
」。他先感謝有現代耳科之父稱譽的Howard P. House
,當年對他多所提攜,以及William F. House, D.D.S., M.D.給他的幫助,繼而從耳朵的構造談起,解釋柯蒂氏器,以及基因治療正在成為治療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FDA
也在2024
年批准了體內AAV
載體基因療法。她說內耳的解剖學和生物學特性非常適合一次性基因藥物,也形成了開發眼部和腦部基因藥物的機會。他還舉出基因療法例子,包括基因轉移,基因剪輯,基因敲除,以及治療性蛋白質表達。 |
BTBA送感謝狀、紀念品給Michael McKenna博士(左一)。(周菊子攝) |
Kornelia Polyak博士的講題是「乳腺腫瘤的演變(Breast Tumor Evolution)」。她指出,免疫系統會有年齡相關性變化,抗腫瘤免疫反應效力降低,轉錄組異質性隨年齡增加而增強等狀況,藉由大鼠模型重現人類導管原位癌特徵,觀察並驗證新療法後,週邊 TCR
克隆型多樣性和年齡有可能預測腫瘤確診年齡和腫瘤進展風險,而中期因子會透過活化 PIK/AKT-SREBF1
訊號軸,傳達老化相關變化,是乳癌風險增加的生物標記物,也是醫生對年輕女性病徵後期發展預測不良的原因之一。 |
BTBA共會長羅維中(左一)、胡金儒(右一),以及主持人姚俊辰(右二) 送感謝狀、紀念品給Kornelia Polyak博士(左一)。(周菊子攝) |
她還分享了自己在匈牙利成長,到霍普金斯做博士後,1998
年加入哈佛大學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做乳癌衍變研究的一路走來歷程,包括她從很早開始就為自己設定目標,努力以赴,期間不斷重新評估,找到可以長期輔佐自己的導師,並與之維持良好關係 |
BTBA共會長羅維中(左一)、胡金儒(右一),以及主持人何逸雲(右二) 送感謝狀、紀念品給周宏杰博士(左一)。(周菊子攝) |
史丹佛(Standford
)大學醫學院兒科(內分泌與糖尿病科)及化學與系統生物學系副教授周宏杰(Danny Hung-Chieh Chou
)應邀做特別演講,分享他的「躋身頂尖大學終身教職之路(The Path to Tenured Faculty at a Top University)」。周宏杰在台灣宜蘭出生,長大,到哈佛大學做辨識胰臟β細胞中細胞激素誘導凋亡的抑制因子等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再到MIT的化學工程系做JDRF博士後,跟隨Robert Langer 和 Daniel Anderson開發葡萄糖反應性胰島素衍生物。
 |
BTBA給謝趨勢講座講者。(匿名者提供) |
2014年8月他到猶他州(Utah)大學生物化學系開始做治療一型糖尿病的蛋白質及胜肽療法等獨立研究,2020年轉往史丹佛大學繼續致力研發新型胰島素療法的相關研究,他帶領的實驗室還爭取到國家衛生署(NIH),國防部(DoD),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會(JDRF),美國糖尿病協會等撥給經費。這些年來,他得過許多獎項,包括美國胜肽協會初期講師獎,Vertex學者獎,美國糖尿病協會青年教師獎等等。
與此同時,他還是在臉書,IG,串串(Threads)等社交媒體上有6萬6千多名粉絲,專長於流行科學和職業發展議題的知名關鍵意見領袖。
周宏杰用了一個時間軸來坦率分享他從台灣到哈佛、MIT
,猶他州之間的轉輾,期間曾因身為家中獨子,有心照顧父母,又要兼顧自己的小家,一度美國、台灣兩地奔波,在親情與事業之間掙扎,不久前獲得史丹佛大學終身教授職的歷程。 BTBA的2025年會,在這3場主題演講之外,還安排了1場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趨勢座談,以及分別針對傳染病,個人化醫療,解碼老化,生物技術諮詢等議題的4場分論壇,邀專家分享看法。
 |
探討傳染病的分論壇。(周菊子攝) |
趨勢座談的主題是「人工智慧驅動的突破:徹底改變藥物研發、基因組學和生物技術創新。(Al-Powered Breakthroughs: Revolutionizing Drug Discovery, Genomics, and Biotech Innovation.)」。 |
主持人林致中(左起)和共會長胡金儒(右一) 送感謝狀給肇事者。(周菊子攝) |
輝瑞(Pfizer)製藥人工智能主管段翀(Chong Duan),Infocus療法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Dirk Tomandl,Profluent 蛋白質設計主管Jeffrey Ruffolo,谷歌深層智慧研究科學家翁瑋宏(Wei-Hung Weng)等4人,探討人工智能從蛋白質工程,RNA療法到數位生物標記,臨床實驗創新等方面,如何重塑了生物醫藥領域。分論壇中的「與看不見的敵人作戰:傳染病、全球威脅與下一代治療方法 (Battling the Invisible Foe: Infectious Diseases, Global Threats, and Next-Gen Therapeutics)」,由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病毒學與疫苗研究中心主任Dan Barouch,麻省總醫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RAGON 研究所臨床科學家研究員Wilfredo Garcia Beltran,輝瑞製藥全球醫療事務主管Anne Wyllie,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學副教授Nicolas Menzies等分別是疫苗開發,免疫學,診斷及醫療政策方面的專家們,分享干預下一代傳染病的看法。 「客製化未來治療方案:個人化醫療的進展與挑戰(Tailoring Tomorrow's Treatments: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則有Sail 生物醫藥RNA科學主任徐培根(Pei-Ken Hsu),莫德納(Moderna)腫瘤生物資訊資深科學家王亮博(Liang-Bo Wang),BE 生物製藥資深主任Alan Gilbert以細胞和基因療法為重點,探討個人化醫療的衍進。
「老化機制及延緩:機制、疾病與長壽的未來(Decoding Aging: Mechanisms, Diseases, and the Future of Longevity)」,有長壽科技基金(Longevity Tech Fund)科學主管Raghav Sehgal,中研院副研究員陳昇宏,史丹佛大學博士後應可鈞(Kejun (Albert) Ying)在麻省總醫院(MGH)講師林致中和貝斯以色列執事醫療中心兼MGB博士後Michael Sun的提問中,探討如何重新定義老化——從一種生物現像到臨床和技術前沿。
「顧問:生物技術和製藥公司成功的無名英雄(Consultants: The Unsung Heroes of Biotech and Pharma Companies' Success)」,有賽諾菲(Sanofi)免疫學與發炎全球計畫負責人徐艾梅(Amy Shyu),Prime 醫藥企業發展主任葉韋希(Ariel Yeh),LCWANG法規顧問公司董事長詹勵君(Li-Chun Wang),Mythic Therapeutics臨床發展副總裁吳庭輝(Ting-Hui Wu)等人分享顧問有管理顧問和技術顧問等至少2種,以及剛從學校畢業的人如何為資深領袖或大公司做顧問。 職業發展圓桌會部分,分成學術和產業2
大類,6
個組別,張邵聿,周宏杰談「成功申請補助經費策略」,林致中、蘇彥竹、廖廷尉談「為職業發展闖蕩會議」,余慈顏,蔡孟勳,許益祥談「台灣和美國的學術界」,謝欣康、Hong-Ren Wang談「職業途徑:個人貢獻者和經理區分」,盧怡蓁和陳映嘉,以及吳佩蓉和盧彥君分2組談「從裁員到升遷及面試: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職場脫穎而出」,陳政儀,邱亮源談「財務規劃:福利,稅和第一次購屋」,許翠玲和Zoey Chou談「在多元團隊中有效的溝通」。
早餐會部分,分成10
組,有吳庭輝和盧彥君的“顧問”,陳昇宏和余慈顏的中研院,曾文昇和蘇皓偉的醫療設備,Georgia Lin
,吳詩盈,Erica Sun
的產品管理,陳奕如,Yi-Jung (Jessica) Huang的企業發展和市場行銷,Yu-Han (Amy) Hung,Nelson Liy的臨床發展,張瑄玶,翟亮輝的臨床及轉譯藥理,盧怡蓁,杜荷州的研究和發展,蔡明儒,黃楷智的數據科學,吳尚錞、吳孟儒的學術首席調查者(Academia PI)。
圓桌會和早餐會的講者們,有許多會長級人馬,包括BTBA
前會長的蔡明儒,吳佩蓉,邱亮源,林致中,杜荷洲,陳映嘉,陳昇宏,曾任波士頓台大校友會會長的黃楷智,曾任紐英崙玉山科技協會會長的許翠玲,蘇皓瑋,現任會長許益祥,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盧彥君,波克萊台灣商會會長陳弈如。
BTBA的前會長何逸雲,周致宏,朱治齊也側身志工團隊中,為年會出力。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組長蔡孟勳,秘書楊明儀這代表經文處出席致意,還幾乎全程參與,十分支持BTBA的活動。 會議結束時,胡金儒和羅維中還宣佈了今年收到17份研究綱要,其中3份獲選在大會中做口頭報告,會中也頒發了最佳海報獎,最受觀眾歡迎獎。感謝哈佛大學台灣學生會協辦,國科會,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藥華藥製藥公司,Metis,Syneos 等的贊助。
BTBA這次年會的另一特別處是把闊別波士頓已七、八年,目前在台灣定居的創會會長,現在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帶研究團隊的陳昇宏和第4屆會長,現任輝達(Nvidia)台灣解決方案架構師的陳映嘉夫婦,邀回波士頓,分享經驗,還把謝富凱,王志傑,孟憲薇等多名BTBA前會長都吸引回來敘舊。
陳昇宏感慨表示,從創辦到如今,一晃眼13年,BTBA如今有那麼龐大的工作團隊,分工合作得井井有條,讓人很是欣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