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四, 5月 09, 2019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月8日舉辦 "天安門30年"座談會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
(Michael A. Szonyi)。(周菊子攝)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月8日舉辦
"天安門30年"座談會。(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劍橋市報導)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58日下午在中心地下室講堂中舉辦座談,公開討論天安門30。講者郝建強調血腥記憶必須保存,王丹聲言推動政府與社會對話,各有所重,但擠滿會場的聽眾,似乎都明白目前中美關係緊張,中國內部管制加強的現實局勢,沒人提太尖銳的問題。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宋明怡(Michael Szonyi)在開場致詞時也特地說明,這是關於天安門事件,難得的公開討論,講談內容將製播上網,但為照顧出席者可能有的顧慮,不要求提問者自報身分,現場影像也只拍攝講者。
                 這場座談請來的四名講者分別是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墨爾本大學資深講師,也是失憶人民共和國:重訪天安門(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的作者林慕蓮(Louisa Lim)對話中國創辦人,也是八九民運學生領袖王丹,加州爾灣大學歷史教授華志堅(Jeffrey Wasserstrom)
             座談主持人何曉清現為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成員,也是天安門流亡:為中國內的民主掙扎的聲音(Tiananmen Exiles: Voices of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China)”的作者。她特地感謝了一直以來支持她教六四這門課的前費正清中心主任,今年210日辭世的馬若德(Roderick Lemonde MacFarquhar)教授。
右起,郝建,宋怡明(Michael A. Szonyi),華志堅(Jeff
Wasserstrom),林慕連(Louisa Lim),何曉清,王丹。
(周菊子攝)
             郝建是當天唯一使用了投影片的講者。他坦言30年來,這是他第一次可以公開談論,紀念六四。他直言,天安門事件讓他對中國的看法有了改變。
             那時候,為了找堂弟,他走遍北京30多家醫院,沿途親眼看到中槍倒地的屍體,其後也協助天安門母親查察事件中死亡者身分,在自己家中辦過紀念六四的活動。他堂弟郝致京的名字,是六年多後,才找石匠刻到墓碑上,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郝建。(周菊子攝)
             林慕蓮表示,天安門事件已然是30年前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但顯然在中國之內仍然是各禁忌話題,譬如在中國禁止發行的書中,就有約10%書名帶有六四或天安門等字樣。她在教課時,新生代居然有人問她,為什麼要學習有關天安門的這段歷史,學了是否反而有礙社會和諧?她感慨道,如果中國的成功是建基於人們即使只是討論這議題都不許可,付出的社會代價是否太高了些。。
郝建:這血腥的記憶,必須保存。(周菊子攝)
             王丹從哈佛畢業後,到台灣定居8年,曾在清華,東吳,中正等大學任客座助理教授,2017年返美,2018年在華府成立對話中國智庫。57日,他在紐約參加了在聖約翰大教堂舉行,由美國筆會,人到中國等機構舉辦的紀念六四30週年音樂詩歌朗誦會,58日來到波士頓哈佛費正清中心舉辦的天安門30座談。
左起,王丹,林幕蓮,郝建。(周菊子攝)
             王丹透露,當年許多年輕人,忙著唸英語,準備出國,學習之外,打牌,學跳舞,沒人一天到晚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去針貶時務,發生學生運動時,他們也只是要求和政府對話,那曉得他們的人生就從此不同了,1989以後,他的一舉一動都在人們注視中。他認為台灣經驗是最好的借鑑,如果中國發展也走台灣的路,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他成立對話中國,就是因為這些年的經歷,讓他知道政府和社會對話是多麼重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