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三, 1月 08, 2014

中國海歸發展報告

轉載自Career Engine, Weixin QQ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

2014-01-06 Career Engine
国际人才回流发生的原因

1.国际人才的激烈竞争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才竞争的进一步激化,美国的国际人才霸主地位正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冲击与挑战。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来留住和吸引国际人才。传统的人才流失大国如印度、中国、韩国等纷纷推出十分优惠的政策吸引在海外的本国人才返国服务。
         

发达国家中,如欧盟正在出台蓝卡计划,与美国的绿卡制度相抗衡,其目的在于大量吸引欧洲技术移民回欧工作。加拿大为了吸引人才,从2013年4月1日开始,加拿大将推出全新的创业签证(Start-Up Visa)项目,主要目的是吸引能够为加拿大经济做出贡献,并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的创新企业家。创业签证的实施旨在增强加拿大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保持其经济增长和长期繁荣。2013年,澳大利亚PSW工作签证政策正式启动。而澳大利亚当局在今年年初宣布取消对学生2~4年毕业工作签证的课程限制,学生除了修读2年以上时间的本科、硕士课程外,只要修读的课程时间加起来超过2年同样可以申请PSW工作签证。PSW新政的实施,能够帮助国际留学生拥有至少两年在澳找工作的时间,可以降低雇主对招聘国际学生的顾虑,减轻雇主帮助学生申请工作签证的流程,能够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

新兴国家中,韩国于2012年1月1日正式承认双重国籍,试图吸引海外的韩国裔人才回国工作;中国于2008年出台千人计划,这一计划被美国学者评价为极具雄心的人才计划;新加坡为留住人才,设计分等级的工作签证,薪酬高的人才可以获得更久的居留权和更多居留便利。而巴西利用“巴西科学家协会”等社团来联系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还成立博士扎根计划(I'Ile Program to Promote the Retention of Doctorate Qualified Staff, PROFIX),计划的资助对象主要是国内外在生物、信息、农业等领域工作的博士和高级研究人员。计划承诺增加工资待遇、改善研究条件、支持参与国际性科学活动等条件,鼓励在本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留在巴西,鼓励在国外获得学位的人员返回巴西。

2.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金融危机之后,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量化宽松的经济的政策并没有对经济复苏产生预想得效果,反而增强了人们的不安全感。2011年,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反映了世界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与此同时,在欧洲希腊经济危机一直未见好转,意大利、冰岛等经济形势也一直困扰着经济低迷的欧盟。经济的低迷,造成发达国家创造财富机遇的缩水与低迷,面对“僧多粥少”的经济困境,传统发达国家对海外人才的需求也在降低。经济的低迷,也为把一向视为“人间天堂”的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社会矛盾赤裸地暴露出来。2011年的“华尔街”运动,“巴黎”骚乱等把各种矛盾推到了前台,危机的出现为发达国家民族的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带来了阴影,排斥外来移民、实施贸易保护等出现。当前,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困局,给一些美国体制的迷信者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也使部分在“对美移民大潮”中随波逐流的人们重新认识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同时,世界的经济危机也使欧美国家也开始加大对国民的税收,以实现政府财政的“开源”,于是许多原有的外来移民,也纷纷逃离,返回母国。目前,新兴大国已逐渐占据产业链“中端”并意欲向高端迈进,为海外的工科、技术类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用武之地”。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国家属于“后起之秀”,市场前景广阔,商机丰富。正如考夫曼基金会副总裁罗伯特·利坦所言:“外来移民想要在美国开创一番事业已没那么容易了,但他们如果尝试将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商业模式复制到新兴经济体,就很容易获得成功。”同时这些国家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讯、电力、能源、金融等行业发展迅猛,国际化大都市涌现、世界跨国大公司的入驻,各种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为“人才回流”提供了物质保障。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发展,教育素质日益提高,商业环境不断改善,这些因素打破了亚非拉等传统人才输出国的发展的障碍,为人才的回流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2013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13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5%,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5%?2011~2015年,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中将有7个在非洲,平均经济增长将超过亚洲?而英国《经济学家》则称,从2001~2010年,世界上10个发展最快的国家中有6个在非洲 ?历史上,东欧人才一直处于输出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欧洲国家经济萎缩,东欧国家经济表现十分强劲,为人才回流创造了条件。以波兰为例,波兰却在5年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每年13%的增长。

海归的就业基本情况

1. 海归就业地区呈现集中态势

海归回国就业地区覆盖了15个省份和直辖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市。其中,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的海归在上海就业,8.7%的海归在广东就业,分别有6.4%、5.3%、5.2%的海归在江苏、浙江和山东就业,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2. 金融行业是海归就业主要行业

海归就业多青睐于热门行业,如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教育科研、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文化创业产业等。根据调查,海归就业的行业按人数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金融及相关服务业(38.5%)、教育、科研(14.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12.7%)、文化创意产业(8.4%)、生物工程或医药(7.4%)、新能源、新材料(7%)、政府和公共事业(6.9%)。

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对海归的集聚程度。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却只有1%的比率。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的则有33万金融人才,而上海只有10余万人。按照目前上海1700万的人口规模计算,未来15年内,金融人才每年的需求增量应该在10万人左右。金融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收入高、福利好的行业,被视为求职者眼中的黄金行业。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必将带来金融人才的需求扩大。外资银行招纳我国高级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其进行人才储备的一项重要战略。有关专家指出,国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万人,且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

3. 外资企业是海归的首选就业单位

通过调查分析表明:外资企业是海归回国就业的首选,超过四分之一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就业。海归选择外资企业的原因在于:多数国内企业都会选用适用性人才,希望上岗就能立竿见影。但对于海归而言,由于教育环境、国外的工作环境不一样,工作一般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所以他们更青睐管理更加完善的外企。据调查,薪酬、职业发展和福利,成为影响高端人才流动的前三大因素,外资企业的薪酬、职业发展空间和福利等三部分综合来说较高,这也是海归选择外资企业的原因。海归选择的其他就业单位依次为:本土创办的民营企业(22.8%)、事业单位(15.1%),国有企业(9.9%),海归创办的民营企业(5.6%),政府部门(3.0%)。

4. 海归多从事市场和研发,集中于基层岗位

海归从事的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其中销售、市场岗位的占33.5%,研发岗位的占24.2%,从事行政工作的海归占17.7%,从事生产运营、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职位的分别为7.1%、6.8%、6.4%。

半数以上海归就业的职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基层岗位占57.8%,中层岗位占27.4%,高层岗位仅占6.3%。由于大部分就业型海归出国留学前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刚毕业的海归大多都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因此基层和中层岗位占到90%以上。对于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而言,由于缺乏经验,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放低姿态,把心态归“零”。即使是在基层,但海归拥有外语优势和国际化视野,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平台,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价值。

虽然海归就业岗位以基层为主,但多数海归的认为自己的岗位比较重要性。根据调查,有64.1%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岗位在组织中的地位重要,其中有48.8%的海归认为“重要”,有15.3%的海归认为“非常重要”;另外有29.8%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岗位不是很重要,有6%认为根本不重要。

海归回国创业现状

1.海归创业地集中北上广苏

70.6%的海归选择在北京、江苏、广州、上海落地创业。55%的海归创业者选择北上广创业。北京是海归创业最集中的地区,约36.1%的海归选择回京创业。其次为江苏,14.8%的海归选择在此开创自己的事业;在广州创业的海归略多于上海,有11.5%的海归选择在广州创业,8.2%的海归选择在上海创业。

2.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主要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32.9%)、新生物医药(18.7%)是海归回国创业分布最多的两个行业;其他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新能源行业(9.6%)和新材料行业(6.3%)。我国文化产业战略地位提升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海外留学人员,海外精英也纷纷在该产业上领域寻求创业机会。文化创意产业在2012年逐步成为海归创业的重要行业之一,有13.3% 的回国海归都在文化创意产业创业。

3.个人资本和民间资本是海归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个人资本和民间资本是海归创业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二者所占创业总资本比例达到66.7%,其中个人资本占46.1%,民间资本占20.6%。金融市场对海归创业资本帮助最低。另外,亲友帮助(14.6%)、政府资金入股(9.7%)、银行贷款(4.9%),也是创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4.海外关系是海归创业的主要人力资源来源

(1)团队以本土人才为主,核心团队海归比例高。从海归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看,国内员工是主力:36.4%的海归创业企业中,海归员工比例在10%以下。但是海归创业企业中,核心管理团队中的海归成员比例通常较高。有70%以上的海归创业企业的核心成员中半数以上是海归。海归创业企业中海归和本土人员可形成优势互补,但海归成员的管理层次和职能重要程度明显高于本土成员。

(2)创业伙伴多为海外结识。从认识海归成员的时间上看,多数海归创业者是在出国后以及回国后认识创业伙伴的,这两部分各占49.3%、33.1%,另有14.7%的创业者是在出国前认识创业伙伴的。

(3)海归创业者对本土员工和海归员工的信任度差别不大。53.7%的海归企业创立者对团队中的海归成员持非常信任的态度,44.8%的创业者对本土成员持非常信任的态度。对海归成员和本土成员持基本信任的态度分别为31.6%和41.7%。总体来看,分别有85.3%和86.5%海归企业创业者对团队中的海归成员和本土成员持信任态度,二者并无明显差异。

5.六成以上的创业海归带回了技术和商业模式

有58.3%的创业海归拥有个人专利。有65.9%的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时从海外带回了技术。从这些技术的水平看,海归认为其从海外带回的技术水平较高,绝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54.5%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际最新水平,32.3%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内最新水平。

63.4%的海归创业者从国外带回了商业模式,从带回的商业模式水平看,有33%的商业模式属于国际最新,46.8%属于国内最新。海归带着技术回国创业,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将先进技术商品化的问题。商业模式是连接技术和经济价值的纽带。

6.海归创业企业规模和绩效情况

从员工数上看,大多海归创业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有63.2%的海归创业企业员工在10~100人之间,属于中小企业;有10.5%的海归创业企业人员小于10人,属于微型企业;人员数量在300人及以上的海归创业企业为只占7.9%。海归创业企业虽小,但业绩水平却基本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尤其是多数高科技产业的海归创业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往往创造出超越国内企业的业绩。同时,这些处于成长阶段中小技术型企业,往往较难获得资金融通。R&D投入对创新的持续性起着重要作用,许多企业急需一个宽松的财务环境。由于拥有海外关系网络,海归创业通常会利用这一优势拓展国际市场,而出口作为海归回国创业企业的一项衍生业务,也为海归企业带来了附加利润。

7.海归创业与环境关系分析

从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评价方面看,65.2%的回国创业海归认为当地营商环境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洁,有62.8%认为创业所在地政策公开透明,59.6%认为创业所在地规章制度公开透明。从侧面体现出我国地方招才引智工作已取得多数海归的认可,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已取得一定成绩。然而,贷款难和用工难仍然是营商环境中的两大软肋,有66.7%和52.3%的海归对“从银行贷款无需付出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费用”和“企业从银行贷款容易”这两项持“不同意”的态度。有63.2%和62.4%的海归对“在当地容易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和“当地容易找到需要的中层管理人员”持“不同意”的态度。

从对留创园的政策需求看,提供低房租优惠、创新资助补贴资金、所得税优惠政策,参加各种人才洽谈会、产品展示会、展览会等是海归创业者最希望留创园提供的政策。

海外关系是海归创业的人力资源来源

1. 团队以本土人才为主,核心团队海归比例高。从海归创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结构看,国内员工是主力:36.4%的海归创业企业中,海归员工比例在10%以下。但是海归创业企业中,核心管理团队中的海归成员比例通常较高。有70%以上的海归创业企业的核心成员中半数以上是海归。海归创业企业中海归和本土人员可形成优势互补,但海归成员的管理层次和职能重要程度明显高于本土成员。

2. 创业伙伴多为海外结识。从认识海归成员的时间上看,多数海归创业者是在出国后以及回国后认识创业伙伴的,这两部分各占49.3%、33.1%,另有14.7%的创业者是在出国前认识创业伙伴的。

3. 海归创业者对本土员工和海归员工的信任度差别不大。53.7%的海归企业创立者对团队中的海归成员持非常信任的态度,44.8%的创业者对本土成员持非常信任的态度。对海归成员和本土成员持基本信任的态度分别为31.6%和41.7%。总体来看,分别有85.3%和86.5%海归企业创业者对团队中的海归成员和本土成员持信任态度,二者并无明显差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