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20, 2009

布朗大學4/23-25辦「中國飲食」會議

布朗大學種族及族裔中心(Brown Univ. Center for Race and Ethnicity)和強森威爾士大學(Johnson & Wales Univ. )廚藝博物館 (Culinary Arts Museum)合作,訂4月23至25日,舉辦第二屆「中國飲食(Eating Chinese)」會議。
「中國飲食:食物、烹飪、商業及文化(Eating Chinese: Comestibles, Cuisine, Commerce and Culture)會議,4月23日6:30PM,邀請履獲殊榮食品雜誌創刊編輯暨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教師Darra Goldstein,和布朗大學的Mark Swislocki對話。講座地址為Pembroke Hall, 172 Meeting St.,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I。
4月24日的主題為食物(Comestibles),議程有五項。吃大蒜的,吃魚的,和吃餅(pie)的,都是帶有輕蔑性的形容,顯示出食物是如何的被賦予了身份。食物的選擇,也傳遞出價值觀。你吃些什麼,可能也暗示了你是冒險型的,講究美食的,對食物不那麼熱衷的,或是個只愛族裔食物的人。這一環節對某一特定食物的討論,會談到相關的食物、身份及社會價值。講座地點為布朗大學約翰尼可拉斯公共人權及文化傳統中心(John Nicholas Brown Center for Public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Heritage),地址為357 Benefit St,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RI。
10AM,紐約賓漢頓(SUNY-Binghamton)大學亞美研究項目訪問教授Robert Jisong Ku,講談「現代調味品,或我如何學會停止擔憂和愛味精(Seasoning Modernity,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MSG)」。
11:30AM,布朗大學教授伍其暖(John Eng-Wong)講談「跨文化的豬:神話,膳食,和品酒(Cross-cultural pigs: Myths, meals, and tastings)」。
1:30PM,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陳志明講談「豆腐:一個民族志學的素描(Tofu: an ethnographical portrayal)」。
3PM,香港中文大學張展鴻講談「美國小龍蝦在亞洲的社會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American Crayfish in Asia)」,康州學院黃衛英(Wei Ying Wong)講評。
4:30PM,布朗大學美國內的種族及族裔研究中心主任胡其瑜(Evelyn Hu-deHart)做總結,並主持問答。
四月廿五日這天議程五項,主題為烹飪、商業及文化,在強森威爾士大學廚藝博物館(Culinary Arts Museum at Johnson & Wales)舉行,地址為Harborside Campus, Providence, RI。
10AM,講題是「上海,香港,新加坡: 風味:記憶,地方和國家(Shanghai, Hong Kong, Singapore: Cuisine: Memory, Locality and Nation)」,由Darra Goldstein主持,布朗大學的 Mark Swislocki,香港中文大學的張展鴻,陳志明等人講談。
11:30AM,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陳勇(Yong Chen)講談「餐廳和文化認同:食物群體陰影(Restaurants and Cultural Identity: Food Group Shadows)」。
12:45PM,胡其瑜在午餐中主持問答。食物將由鐵鍋食物貨車(Iron Wok Food Truck)供應,一碟六元五角。
1:45PM,參觀「炒麵、雞翼及芝士飽:回顧後戰時期中的下城華人(Chow Mein, Chicken Wings, and Cheeseburgers: Recalling Downcity Chinese in the Postwar Era)」。
2:30PM,強森威爾士大學廚藝學院廚師Neath Pal和布朗大學教授李少強談「烹飪識別(Cooking Identities)」。
會議公開,大眾可免費參加,但座位有限,宜事先報名。電郵洽eatingchinese2009@gmail.com。查詢可上網http://eatingchinese2009.blogspot.com/2009/03/tentative-schedule.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