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8月 08, 2015

台大校友聚會唱歌跳舞樂 籌辦讀書社加強聯誼

大波士頓地區台大校友會日前在牛頓市海德社區中心舉辦年度聚餐,不下五十人歡聚,欣賞吉他、鋼琴演奏,高唱卡拉OK,還大跳尊巴(Zumba)舞,彼此間的年齡差距,瞬間消失無蹤。
新任會長蔡孟儒會後宣佈,今年十月是波士頓本地校友會成立三十週年,將成立讀書社,藉著相約讀書,欣賞音樂,遊博物館,研習養生等活動,把校友情誼更緊密的連結起來。這部分的活動,將敦請已退休校友策劃,包括打乒乓球,玩攝影,健行都是計劃中項目。謝立言當攝影師,為校友們留下下許多美麗倩影,可上網欣賞。
年度聚會當天,蔡孟儒在多名前任校友會會長,包括許翠玲,范美蓉等的協助中,安排了享用午餐,欣賞吉他演奏,小朋友彈鋼琴,玩遊戲,跳尊巴舞,唱卡拉OK等節目。曾任會長的張越麒帶頭跟跳尊巴舞,把會場氣氛帶得火熱。
彈鋼琴的小朋友包括王靖安,施雨昕,孫翌庭, Jonathan Shia。出席校友們都以長輩,爸媽,甚至祖父母的心情,紛紛報以熱烈掌聲。
            表演中最特別的是羅德島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孫瓔。娶了一名音樂家嬌妻的孫教授,雖然學術專長是生物醫學工程,自己卻也是音樂愛好者,不但吉他彈得好,還會自己動手做。當天他就是用特選桃花心木,自己切裁,拼接,打磨,花了100小時做出來,造型非常有創意的八把輕巧電吉他之一來演奏。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官員,年年都有不少台大校友。外派時曾經在波士頓待過六年的賴銘琪,當天第一次以經文處處長身份出席大波士頓台大校友會的聚會。
            賴銘琪笑說,當天他特地把全家大小都帶來出席,好幫波士頓台大校友會降低平均年齡。因為他的雙胞胎女兒,一個是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系,一個是台大生或科技系錄取了,後來才轉到加州柏克萊大學。當天他還特地待了二份禮物到場,一份給年紀最長的出席者,1959年機械系畢業的蕭承瑋,一份給年紀最輕的出席者,2000年化工系畢業的王美雲。
        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郭大文也是台大校友。他邊以校友身份和出席者同樂,邊盡職責,提醒台大校友們,在今年的雙十慶祝活動中,九月廿九日的明華園歌仔戲表演,票價分50元,30元 ,10元等三種,可在網上訂票,也可到僑教中心索票,十月十日早上九點有雙十遊行及升旗典禮,晚上在帝苑大酒樓的雙十晚宴一桌350元。
            有興趣參加台大校友讀書社者,可發電郵到 shc46@hotmail.com,查詢台大校友會詳情可上網http://gbaantu.org/。

圖片說明:
            波士頓台大校友會會長蔡孟儒(右二),曾任會長的許翠玲(左一)歡迎也是校友的經文處處長賴銘琪(左二),雲雯蓁夫婦。(菊子攝)

        波士頓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郭大文(左一),經文處處長賴銘琪(右二)和當天出席的最年長台大校友蕭承瑋(左二),王美雲(右一)。(菊子攝)

            羅德島大學教授孫瓔,不但會彈,還自己做出來手中那把造型獨特的電吉他。(菊子攝)

            前任台大校友會會長范美蓉(左),潘克誠夫婦合唱卡拉OK。(菊子攝)


            台大校友張越麒(前右二)跟跳尊巴舞,十分投入。(菊子攝)

波士頓吹中國風 英文雜誌本月出中文版

英文報章出中文版雜誌?波士頓環球報六日刊文透露,該報發行的“波士頓雜誌(Boston magazine)即將以投資者,學生,遊客為目標對象,首度發行中文版。
         十個月前,該雜誌以“中國的城(China’s Town)”做封面標題,發行了一期雜誌,指大量金錢從遠東地區湧來,現在這雜誌的第一本中文版,也將面世。
            首發中文版的主要內容,將是翻譯波士頓年度最佳名單的翻譯版,另外包括從之前幾期中挑選出來的部分內容,包括最佳餐館,生活時尚等,主要對象是帶著很多錢來花的華人遊客,學生,投資者,以及想要接觸這些人的廣告商。
            該雜誌以後將每年發行兩期中文版。
            該雜誌編輯 Carly Carioli 表示,這對他們來說,絕對是項實驗,他們不知道有其他城市的雜誌這樣做過。
            不過,有其他的新聞媒體已針對性地翻譯,做過試驗。
            五月份時,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系列暴露修甲業工作環境可悲的故事,並在網站上把這些故事翻譯成故事所描述從業人員的母語,韓文,中文,以及西班牙文。
            紐約時報也已經在網站上的“NYT América”欄頁,一連六個月的以西班牙文刊登摘選文章。
            該報監管這試驗翻譯項目的國際版編輯 Lydia Polgreen 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要讓讀者享受英文版讀者一樣的高質量經驗。
            六月份時,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新聞記者花了一週時間,把來自莫斯科的報導,以俄文發表。
            就連小如紐約羅徹斯特(Rochester)的“民主及紀事“,最近也翻譯文章,以接近更多讀者。該報今年春天以西班牙文發表了大量有關拉丁裔殘障學生的報導。
            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龐特(Poynter)媒體研究學院的媒體企業分析師Rick Edmonds表示,挑選文章翻譯,或發行翻譯版,可能是雙語刊物的未來。
            每一期刊物的每一個故事都以多種語言發刊,可能是非常耗時費錢的事。即使做得很好,可能仍然無法真正因應文化差異。
            Rick Edmonds表示,過去以來,失敗的案例遠比成功多。人們將來會看到更多個案情況。
            在波士頓雜誌網站上招攬廣告的宣傳允諾,中文版將讓人看到城市裡已經很多,還不斷成長的遊客及學生。
總共 35,000份中文版的“最佳波士頓(Best of Boston)”雜誌,本月份將出現在羅根機場,酒店,校園以及遊客出入地點的書報攤上。英文版 $4.99,中文版$6.99

波士頓大學的新文學教授Lou Ureneck 稱該雜誌的決定發行中文版,是“聰明的策略行動”。他說自己有許多華人學生,很多來自富裕家庭。這些家庭甚至為來讀書的學生買房子。波士頓雜誌做這決定,顯然也觀察到這情況,並藉此行動表達其包容性,更能代表整個社區的聲音。

星期五, 8月 07, 2015

穩定華埠未來從中華貿易大樓開始 CRA九月改選執委

華埠社區土地信託會理事梅清嫣(左起),李素影與華埠居民會
共同主席余仕昂等人呼籲華埠居民向波士頓重建局請願。(菊子攝)
波士頓華埠居民會(CRA)五日晚開會,宣佈九人參選不分區執委,呼籲民眾填寫請願信,促請波士頓重建局(BRA)未來發展中華貿易大樓時,優先考量穩定華埠社區。
            波士頓華埠居民會五日晚在昆士小學飯堂召開月會,包括華埠社區土地信託報告,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CDC)第12號地段工作坊,介紹居民會不分區執委候選人,報告廣告招牌公司計畫等有四項議程,共約五十人出席。
            華埠社區土地信託會是今年一月成立,共有9名理事,以打造可負擔住宅,穩定華埠社區為宗旨的組織。
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左二),梅陳月嫦(右四)介紹參選
不分區執委的劉華權(左起),馬華,余顯生,
Arturo Gossage
黃楚等人。(菊子攝)
            理事中的梅清嫣,李素影,五日晚在華埠居民會月例會中表示,波士頓市公有土地稀少,但是穩定地方社區的重要資源。以華埠而言,近在咫尺的中華貿易大樓,有如懷寶,然而如果華埠居民不表態,波士頓重建局不會想到該棟大樓在穩定華埠社區上可以發揮多大作用。他們希望華埠居民們可以一人一信的簽署一份請願明信片,籲請波士頓重建局局長高登(Brian Golden)一旦重新開發中華貿易大樓,要優先考慮波士頓華人社區的未來穩定。
 策略集團的董事長Susan Tracy(右二),副董事長David E. Newman
(中)在翻譯(右一)協助下做報告。旁為
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
(左一),梅陳月嫦(左二)。(菊子攝
            華埠社區土地信託會的九名理事,包括鄭繼良,梅清嫣,Jeffrey Hovis,梅陳月嫦,陳家傑,李素影,劉仲岳,梁國正等人。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由該會工作人員呂嘉媚報告,為推動發展可負擔住宅,該會邀請民眾分別於八月八日(週六),八月廿二日(週六)的上午十點至下午一點,到信義大廈社區室(38 Oak St., Boston, MA)出席討論會,想像雙樹酒店旁停車場的12號地段,發展可負擔住宅的可能性。
            討論會將為提供早、午餐,及托兒服務。查詢可洽May.lui@asiancdc.org,或617-852-2380,內線212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的呂嘉媚(中)請居民出席座談會,討論把
12號地段蓋成可負擔住宅的可能性。(菊子攝)
            波士頓華埠居民會執委會包括分區執委9席,不分區執委8席,共17人,二年一任,每年輪流改選。今年輪到改選不分區執委。執委會共同主席余仕昂與梅陳月嫦當晚宣佈有9人角逐8席。
            居民會當晚派發了一份候選人名單,列出候選人中英文姓名,以及所居住屋村或街道,但並無候選人簡介。
            根據名單,參選華埠居民會不分區執委者包括住在乞臣街的Arturo Gossage,南灣東伍新杏,君子樓莫若沖,公路村劉華權,堡壘村梁潤梅,君子樓馬華,華信屋余顯生,堡壘村黃楚瑜,乞臣街余佩英。
        候選人中的Arturo Gossage2007年搬進華埠後,居住迄今,房租逐年上漲,從不到1300元漲至超過1800元,其中還有一年一漲20%。他坦言自己因為賺錢不易,一門課一門課的修,花了16年時間才取得學位,深切希望其他不需要像他一樣那麼辛苦,經駱理德鼓勵,才在雖然知道多名居民會執委英文不流利,溝通可能有一定程度障礙中,仍然願意參選,為社區出力。
            曾經在七月廿日到華埠社區議會(CNC)陳情的兩家廣告招牌公司,招牌建築(Boardstruction),以及代表橙桶媒體(Orange Barrel Media)的策略集團(The Strategy Group),八月五日晚也都到華埠居民會解釋了他們的提案。
            招牌建築(Boardstruction)負責人史諾雯(Marilois Snowman)在黃願明協助翻譯下,說明該公司有意在尼倫街(Kneeland)165號的Veolia能源廠大樓外牆,做一面60X20呎的大廣告牌。為爭取支持,允諾捐款7,500元,或撥出營收的2%等。
            策略集團的董事長Susan Tracy,副董事長David E. Newman到會說明,原本已獲波士頓重建局批准的數位電子廣告牌,現因更動安裝地點,從W酒店面向天滿(Tremont)街的外牆,換到面向史都華(Stuart)街,尺寸也改為258寸乘158寸,而須重新向波士頓重建局的區域規劃委員會申請批准,並爭取社區支持。
           

CYPN 今夏好忙碌 爬山,攀岩,騎車,塑身樣樣來

華人青年協會攀登白山合影。(圖由華青會提供)
夏日炎炎正好眠?才不呢。華人青年協會(CYPN)這兩週玩瘋了,從百人登山,攀岩,越野騎摩托車,到研究塑身減肥,幾乎沒停過,這週末還要殺到紐約去賽龍舟,下週末要師從吳弭學政治。
華人青年協會攀登白山合影。(圖由華青會提供)
            吳迪一創辦的華人青年協會,在眾多小夥伴響應,各就興趣的揪團行動下,發展得如火如荼,不但每個週末有活動,還推陳出新的花樣百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加入。
            日前的百人登山,由華人青年協會幹部,何鵬,董蔚,張薇,以及志工林詩詩等人負責,以何鵬今年為該會統籌攀登藍山(Blue Hills)活動的經驗為參考,小心翼翼地策劃各項細節。
            要讓包括很多互不相識者的一百人,井然有序的同時參加一個活動,絕不是件簡單事。他們在出發前,線上線下策劃了不下三星期。
越野騎摩托車。(圖由華青會提供)
            爬山這天,陽光明媚,分別來自金融,法律,科技等不同領域,包括還在唸書,剛剛就業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從WelchDickey山徑的徒步行走4.5英哩,一路輕鬆談笑的走了4小時15分鐘,即使原本生疏,走到終點時,也都變成了好朋友。
            其中50多人在歸途中還決定繼續“偶遇”,從山上下來後,轉往波士頓聚餐,享受高談闊論的興奮。
            住華森市,在Sandbury一家公司做財務的陳小璐,直說爬這一趟山,認識好幾個志同道合者,真是太難得了。
塑身、減肥,大家都有興趣。(圖由華青會提供)
            從衛斯福(Westford)來的電子工程師琳達(Linda)說,這次爬山竟讓她同時克服了恐高症和腳痛毛病,她簡直要為決定參加活動頒獎給自己了。
            來自康州哈特福市,還是跆拳道高手的知識產權律師北辰,在徒步爬山過程中,偶爾當起領隊。一路上展現身輕如燕姿態的她笑說,她不僅自己經常爬山,還催促父母和他一起爬山來鍛鍊身體。
華人青年協會在七月三十一日還辦了塑身減肥講座,由協會創辦人,體重瘦了三分之一的吳迪一,以及龍舟隊隊長楊雅青,營養師孔璋琳(譯音)主講。
這週末,該會一批划龍舟好手將遠征紐約,日前聚餐誓師。下週末的八月十四日晚上六到九點,華人青年協會將於麻省理工學院的E51-335教室(2 Amherst St
越野騎摩托車。(圖由華青會提供)
Cambridge, MA 02142)舉辦講座,邀刻正競選連任的波士頓市首名華裔市議員,今年剛滿三十的吳弭,分享她的從政經驗,講談華人影響政治的方法。






            

            


            

CITY OF BOSTON WORKS WITH COMMUNITY PARTNERS TO BOOST COMPOSTING EFFORTS

For Immediate Release: August 7, 2015
Contact: Press Office, 617-635-4461
CITY OF BOSTON WORKS WITH COMMUNITY PARTNERS TO BOOST COMPOSTING EFFORTS
Boston - Friday, August 7, 2015 - Mayor Martin J. Walsh's Office of Neighborhood Services, Environment, Energy & Open Space, and the City of Boston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joined community partners in building an Aerated Static Pile Facility, from which heated carbon dioxide-enriched air is captured and pumped into an adjacent greenhouse, at the Mattapan Ecovation Center to boost composting and recycling in the City of Boston.

"Each and every single resident and visitor to the City of Bost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well-being of our environment," said Mayor Walsh. "By working together, we can make Boston one of the most sustainable and climate-resilient cities in the country. It starts with us, and this greenhouse is a part of our solution. I extend my gratitude to Public Works, Neighborhood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 Energy & Open Space for continuing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our community."

The center, located at 416 American Legion Highway, is a 2,800 square foot greenhouse that uses biological energy created from composted materials to help aide in the process and production of plants. The composting greenhouse will be used to recycle approximately 1000 cubic yards of organic materials annually.

"This greenhouse establishes a national urban model that combines state and private funding with local resources and talent to address the effects and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said Bruce Fulford of City Soil.

This project was made possible through a grant award from the Urban Agricultural Program at the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MDAR) and the Suffolk County Conservation District. City Soil & Greenhouse contributed and secured more than $100,000 in materials and services match to the MDAR funds for the project.

As part of its Climate Action Plan, the City is committed to reducing waste by increasing recycling and diverting organics. In 2013, the City piloted Project Oscar, a residential community composting program. The City is exploring opportunities to expand it to 2 additional neighborhoods this year.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Project Oscar, visit: www.cityofboston.gov/food/ com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