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09, 2024

程海東:人工智慧世代重塑教育、學習需求

紐中華專業人員協會「駕馭人工智慧世代的技能」講座。(中華專協提供)
                (Boston Orange 周菊子綜合報導)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 (NEACP) 112日邀得陽明交通大學策略長程海東,以「駕馭人工智慧世代的技能」為主題,描述未來是個CALVIN世界,侃談人們在21世紀中需要培養的才能,非常具有啟發性。

               程海東直言,當人們跨進人工智慧世代,擁思辨力、創新力、團隊力、溝通力、資訊力,以及終身/自主學習這6C技能,非常重要。

他藉複雜 (Complexity)、焦慮 (Anxiety)、閾限性(Liminality)、揮發性 (Volatility)、不可理解性(Incomprehensibility)、非線性(Non-Linearity)等元素,自創CALVIN

紐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游子揚 (右)送感謝狀給講者,陽明交大執行長程海東(左)。
這個縮寫字,來強調,處身於未來世代必須具備多元化技能及方法,無論是大學、企業及個人都應該關注終身學習及社會責任。

這場講座由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 (NEACP)董事長游子揚開場,副會長連韻婷主持,波士頓經文處處長廖朝宏、教育組組長黃薳玉,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高家富等嘉賓出席。

程海東以Calvin形容人工智慧世代,
程海東是材料科學家,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獲有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歷任伊利諾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教授,並從2004年起當了8年東海大學校長,再轉往澳門大學擔任學生事務副校長,從2017年起,應邀出任陽明交通大學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教授,近年接任策略長。

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高家富致詞。
他以長達59頁的簡報,侃論人工智能(AI)的出現正在重塑學習、運營和管理的格局,既給人機遇,也帶來挑戰。它賦予專業人士新的工具和洞察力,加強了人們做決策、辦事的效率和有效性。然而,它也引發了倫理問題,並要求人們不斷學習以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要在這個人工智能驅動的時代蓬勃發展,專業人員必須適應並獲得新技能。擁抱技術,發展分析和軟技能,理解數據科學,增強客戶服務,掌握人工智能道德,保持更新,獲得項目管理技能,培養創造性思維,追求持續學習。
史美芳提問。

許翠玲提問。

程海東在總結中表示,教育是要培養專業硬技能及廣泛的軟實力,人工智慧及元宇宙的效應是很複雜及多面性的,人們未來的生活型態及社會文化模式將會是現實與虛擬元素的混和學習環境,教育的數位轉型將加強教育及學習的效果,但卻會阻礙軟技能學習。未來世界有大量未知數,將不可避免的要重新定義一般及持續教育的本質·內容及教學方法。         

               在講談中,程海東以近年來對世界衝擊最大事件,包括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 (COVID 19)2022年的俄烏戰爭,2023年的以色列哈瑪斯戰爭,2023年崛起的人工智慧等為例指出,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 (WEF)就已經描繪出未來人類需要具備許多數位化工具,全世界幾乎有一半的人都必須接受再教育,以獲取因應未來世界的軟實力,包括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策略,解決困難問題,創新和創意,批判論述分析,領導及社會影響,掌握科技應用素養,設計技能和軟體應用,正面思考適應性和韌性,反思決心和思維等。

               程海東展示了一張ChatGPT所生成,以元宇宙作為基礎設施的一座城市畫像,包括了代表數據網絡的數位路,作為伺服器的樓宇,有如使用者介面的公共空間,以及作為交通系統的虛擬現實平台,全安置在未來的城市景觀中。這可視化有助於使用者在元宇宙中如何巡走。互動和體驗虛擬世界。

               另外一張ChatGpT所生成的信息圖,描繪了人工智慧作為元宇宙城市的住戶情景。它描繪出各種人工智慧驅動的實體,例如聊天機器人、虛擬助理,以及互動系統成為了城市人口,扮演著服務共應者,社交互動者,營運經理,以及創意貢獻者等腳色。

               程海東還簡述了從量子力學到人工智慧及元宇宙的科技發展世紀。他從1900年代初期,量子力學誕生,為未來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說起,1920年代發現了電子能帶結構及帶隙說起,1947 年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發明晶體館,革命化了電子設備,1948年由曼徹斯特的Kilburn引進了第一個程序化軟體,開啟了軟體發展年代。1950年開始積體電路(IC),迷你化的同時曾鏘了電子設備,以積體電路為基礎的商用電腦開始出現,為電腦革命奠定基礎。1956John McCarthy底定人工智慧 (AI)”這個詞。1970年代,個人電腦,膝上型電腦,平板式電腦及網際網路 (Internet)的來臨,對個人生活及專業生涯都發生重大衝擊。1980年代迎來無線數位溝通,更進一步的把世界連了起來。1997IEEE802.11Wi-Fi 2 Mbps使得無線上網及數據轉移成為可能。2000年以後,智慧電話,虛擬現實 (VR)、增強式現實 (AR),展延的現實 (XR) 以及下一代無線網路科技 (5G 6G),人工智慧 (AI),以及元宇宙的概念,都開始贏得人們關注。到了2010年代,電腦能力及演算的進步在機械學習及概念上有重大進展,由於大數據的可以獲得,深度學習方法開始主導正確性標竿。雲計算基礎架構的改善,研究工具及數據的可以取得,激發,改良了神經網路科技的可負擔性。

               人工智慧 (AI)的歷史發展則是從20世紀初,Alan Turing等人1940年代發明的數位電腦,以及邏輯的行程,底定了人工智慧研究舞台。19501960年代,人工智慧"這個詞,才由John McCarthy底定。19701980年代重點放在基於規則的專家系統規則,式設計來模仿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19902000年代早期,人們又重新對機械學習感到興趣,演算法改良了,電腦能力增加了。神經網路開始應用愛各種程式上底定了深度學習革命的舞台。2010年代到現在,由於深度學習、大數據,以及計算能力的進步,人工智慧有了快速成長,諸如GPT (生成式訓練前改變者)

               2024年是個不可忽視的年份,有30多種AI工具出現在市面上。

程海東指出,陽明交通大學已經把科技及博雅 (Liberal Arts)放進通識課程行列,麥肯錫諮詢顧問公司也預估到了2030年,將有1200萬種工作機會會轉型,科學技術的及醫療護理領域的工作機會將大幅成長,30%的工作需要適應人工智慧科技的改變,人工智慧勢必重整就業市場。就連輝達 (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在2024年電腦科技大會 Computex做主旨演講時,都以「人工智慧和元宇宙對專業人士的衝擊:轉移及適應」為主題。

他認為在人工智慧世代,電腦科學專業人士需要的技能,既有機械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以及數學及統計,特定領域專長等硬科技及特殊技能,還需要效率及生產力,創新及研究,道德及社交實踐,永續學習及適應,溝通及人際技能,全球觀點,以及熱情和熱心等軟技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