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郵政局2014年發行的「名廚郵票」,廖家艾 (Joyce Chen)是獲選的五人之一。 (周菊子攝) |
右起,羅元旭,陳美寶,陳祖昌,Ed Rodley,李伯豪,鄺育民。 (周菊子攝) |
廖家艾的從1958年在劍橋市開張第一家Joyce
Chen餐廳,把” 北京餛飩 (Peking
Ravioli)”變成波士頓特有的鍋貼名稱,1962年出版”家艾食譜”,1967年成為美國電視烹飪節目第一位華裔主持人,1971年發明並持有專利的推出長柄平底炒鍋,1982年研發第一款瓶裝中國炒醬料賣進美國市場,2014年9月26日,美國郵政局發行2000萬張「名廚熱 (Celebrity
Chefs Forever)」郵票系列時,把她納為5位名廚之一等豐富經歷,則讓她成為了美國中餐界的傳奇人物。
廖家艾197年時就在她的餐廳展示拉麵。 (周菊子攝) |
廖家艾的子女,陳祖昌(右),陳祖華(左)各自經營有與母親事業相關的公司, 目前都住在麻州。(周菊子攝) |
![]() |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副會長羅元旭(右)提醒觀眾, 5月還有2場後續活動。(周菊子攝) |
這場座談,另外邀請了香港餐廳老闆之一的李伯豪
(Paul Lee),映利樓 (Young
Lee Restaurant)創辦人的外孫 鄺育民 (Richard Ning) 分享他們的故事。
鄺育民 (Richard
Ning) 也拿出幾張照片,讓人看來自台山海潮的他外祖父母,黃經俊、黃李銀就於1924年來美國後,在劍橋市第一個消防站所在地,哈佛廣場Church
街27號,從1930年代起開張的映利樓。這餐廳在1950年代賣給了另一家中國人,並一直經營到1980年代。他指出那時候的中餐館,多半售賣迎合美國人口味的中餐,炒麵、雜碎,芙蓉,蛋捲,甜酸肉,炒飯等等。他指出,有趣的是,在那個年代,這些中餐館還都一定會免費送盤法國麵包。
李伯豪家的「香港餐廳」也是一家歷史悠久,經營迄今,餐牌上還有人們迄今仍然點用的美式中餐,雜碎,炒麵,蛋芙蓉等菜餚的中餐館。他父親是1930年代來到美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參軍,回中國娶妻,成家立業,輾轉於Brighton,Waltham等市鎮,最後在1954年和另外2人合夥開餐廳,落腳劍橋市。1956年時,這2名合夥人想要把他父親的股份買下來,於是他父親和他母親商量,或許轉行經營洗衣店。由於當年的洗衣店都熱得要命,夏天時的室內溫度高過華氏一百度,風扇再大都沒用。他母親一聽就說沒門,要他父親自己去開洗衣店,她就留在家裏照顧小孩。商量後,他父親聽從了他母親的建議,向親戚朋友們借錢,反過來買下那2名合夥人的股份,自己經營起餐廳。1970年代,他們賺到足夠的錢,買下了餐廳所在地,還著意裝修,不但從中國進口屋瓦,還裝潢出雕樑畫棟,蟠龍大柱,配上百鳥朝鳳壁畫,簡直美得不可勝收,成了一九七零、八零年代華人辦婚禮的搶手場地。香港餐廳後來陸續走過增設酒吧,闢出音樂、文化、戲曲等現場表演空間,又再撤銷某些用途等的歷史變遷。如今他們還在同一地點繼續經營餐廳,一、二、三樓的空間使用,也因應時空需求做調整。
這場座談由「十億之一 (One in a Billion)」項目創辦人陳美寶主持,「煉金術士經驗」共同創辦人Ed Rodley代表劍橋市歷史協會當司儀。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副會長羅元旭 (York Lo) 透露,會舉辦這樣一場講座,緣起於鄺一民 (Stephen C. Ning) 在1983年拍了一部全部在波士頓華埠取景的影片「Freckled Rice (雀斑米) 」,以及劍橋市歷史協會推出了劍橋華人口述歷史系列,以及他擔任會長的劍橋市扶輪社邀劍橋市歷史協會主任Marike Van Damme 當講者,讓他結識了Marike Van Damme。會末他還提醒出席者,5月是亞裔傳統月,該會還將陸續推出2場活動,一為5月18日的講座,講述一對夫婦因為排華法案,遷居墨西哥的故事,一為5月23日和包氏文藝中心合作的「李揚國亞美經驗攝影展」。 (二次更新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