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出生的胡金銓,成長於舒適的,對京戲比對電影更感興趣的環境中。1949年,就在人民解放軍進城之前,還只是名青少年的他,離開了北京到香港,再也沒有回去過。歷經幾年能找到什麼工作就做什麼的日子,他形容自己是”意外”的進了電影圈,開始做場景設計及建造工作。1954年時,他上了螢幕表演。1958年時,他和當時最出名、最顯赫的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簽了約,成了另一位審美導演,以拍攝京戲及歷史劇出名的李翰祥的學徒。
直到他執導第二部片「大醉俠」時,他的構圖及剪接能力,才展露出來。該片的成功,也顯示觀眾支持他重視主角的勇氣與技巧,而不是魔術能力的這決定。胡金銓因此壯膽離開了邵氏公司,遷往電影業仍弱小,但張開雙臂歡迎他的台灣。
196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初期,以台北為家的胡金銓,做為一名獨立電影人,利用來自台灣及香港的人才及資金,成為今日跨國導演的先驅。他還一度到南韓拍片。
不過,胡金銓的黃金時代相當短。他斥巨資拍的史詩型電影「俠女」,雖然成為第一部在坎城影展中獲獎的中國電影,起初在香港及台灣上映時,卻虧本,讓他從此集資困難,同一時期,李小龍偏又把人們的注意力從武俠片轉往功夫電影。1982年,他搬到加州,想要重振電影事業,未能得償心願。
胡金銓的創意,最終振興了武狹電影,而且很明顯的被王家衛、張藝謀,尤其是李安的「臥虎藏龍」等影片引用。人們也認為他對香港、台灣的新浪潮電影人有重大影響,包括徐克、許鞍華、李安及蔡明亮等人。
「胡金銓及武俠藝術」電影展將放映的影片包括,胡金銓離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後,在台灣拍的第一部片「龍門客棧」,「天下第一」,「俠女」,「大醉俠」,「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等。
圖片說明:
鄭佩佩在大醉俠中的劇照。(哈佛電影檔案館提供)
徐楓在俠女中的劇照。(哈佛電影檔案館提供)
上官靈鳳在龍門客棧中的劇照。(哈佛電影檔案館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