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10月 31, 2008

昔日生長地將建325戶住宅大樓 舊日乞臣街居民歡聚話當年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上週末在乞臣街十八號藝廊,舉辦了一場「乞臣街居民重聚」聯歡會,藉以昭告社區,1962年政府徵地,逼遷了二百多戶乞臣街居民,現在經由社區努力,估計在2012年時,可還給華埠325戶住宅單位。
出生在華埠乞臣街48號二樓,當年也是被逼遷戶之一的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CDC)董事會主席張黃玉鶯,日前在「乞臣街居民重聚」聯歡會上,向一眾當年的老鄰居說,這塊他們當年成長的地方,將會建成有325戶的新住宅大樓,其中有七十戶供出租,有66到99戶的可負擔公寓,以及市價單位。整棟大樓將有42%到50%的可負擔住宅單位。ACDC行政主任劉繼明還補充道,當年住在乞臣街的人,將享有優先承購權。
「乞臣街居民重聚」聯歡會,是亞美社區發展協會為強調該會與社區合作,發展廿四號地段的一項活動。
當年住在乞臣街四十號的黃武本,去年應「波士頓亞洲」雜誌之邀,寫了一篇「乞臣街老友(Hudson Street Buddies)」,藉著暱稱來憶述街上每一戶人家的小孩。波士頓內唯一的中英雙語週刊「舢舨」,也轉載了這篇文章。那天也的確有不少文章中提及的當年乞臣街居民來到現場。
張黃玉鶯和黃述沾姊弟之外,住在同棟48號4樓的吳俊年、吳俊振兄弟,在大波士頓姓氏團體中第一個當上主席的ABC,住在54號的余定邦,住在73號的李燦輝,還有梅張新織,張祥、馬陳梨香等,都來到現場和鄰居話舊,翻看舊照片。
住在九十號的Olivia Waishek,和也在乞臣街出生,從76號搬到91號,在這條街上住了八十五年的George Hadaya等人,則是乞臣街上敘利亞裔居民的代表。他們在憶述往事時,還有人忍不住的吟唸起小時候兩條街上住戶界線分明的口頭禪「Hudson Street Ring the Bell, Tyler Street Go to Hell」。
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何遠光這天特地率同陳國華、伍劉小雲、梁永基、黃光野等全體職員,出席致意,席間還代表他的妻子,當年在乞臣街70號出生的何陳素珍,以及在那居住的岳母陳黃瑞金,在乞臣街地圖上,她們的當年住家處,插上了一枝小旗幟。
波士頓市議員林乃肯當天也在助理陳偉民陪同下出席致意。他還在和出席者傾談中透露,他祖父當年也住在華埠這一帶,後來才搬到南波士頓的,笑說算起來,他也是「自己人」。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這天還放映了四、五段有關當年乞臣街的錄影帶。

圖片說明:

黃述沾(前右一)、吳俊年(前左一起)、梅張新織、余定邦(後左一起)、黃武本、吳俊振、馬陳梨香、張黃玉鶯、Olivia Waishek等人,當年都是乞臣街居民。當年住在泰勒街上的余麗馨和他們也都彼此熟識。(菊子攝)

牆上的照片,大多數是當年的乞臣街景貌。(菊子攝)

張祥(左起)、梅張新織、李燦輝等聚在一起翻看「波士頓華人」一書當中的當年歷史照片。(菊子攝)

陳偉民(左)和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何遠光代何陳素珍在地圖上的她當年住家,插上一枝旗。(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