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4月 22, 2005

高小櫓的「嵌入肉體的城市(The Concrete Revolution)」

「嵌入肉體的城市(The Concrete Revolution)」這部電影,像是又在把中國的瘡疤揭給外國人來看?廿日在哈佛中國電影計劃假該校電影檔案館舉辦的放映會中,導演高小櫓一度和觀眾互相搶話的激烈爭辯。

「嵌入肉體的城市(The Concrete Revolution)」 是甫於今年三月,贏得巴黎第三屆國際人權電影節大獎的影片,以北京的拆舊樓、建新廈,鄉下人進城打工,辛苦勞動,卻拿不到工資,還被老闆以未發的工資威 脅,農曆新年也得留在城市內趕工,遙想家人時,落得以淚洗面為主軸,以散文式抒情格調呈現城市面貌、人口結構,以及社會現像的改變為輔線。

廿日,電影映畢後,舉手發問的觀眾非常多。有一名中國人觀眾認為這影片呈現的思路角度,啟發她從另一面來看中國;說明自己正在拍電影的一名哈佛學生表示,影片缺乏正面的中國形象,內容有偏頗之嫌;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清史,在中國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應福南(Vernon A. Eagle),以片中建築工人說十二人擠一間工地宿舍等片段為例,質疑這一影片在拍攝時,就已把外國人預設為對象觀眾。一名哈佛博士生則認為影片拍得不錯,但調子太悲,讓人有沒有希望的感覺。另一名觀眾卻卻毫不客氣的指導演不應該在外國誤導觀眾。

年 僅三十一歲的導演高小櫓,二零零零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後,以撰文、寫劇本及小說揚名。著作包括小說「芬芳的三十七度二」,散文「電影理論筆記」、 「電影地圖」等。其中她編劇的「網路時代的愛情」電影,在一九九九年為她贏得中國國家電影節的最佳編劇獎。二零零二年,她獲得獎學金,進英國國家電影電視 學校深造一年,之後留在英國南部的伯克郡(Berkshire)拍片、寫書。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我心中的石頭鎮」,是她在出國留學前寫成的,二零零三年才發行中文版。譯成英文後,今年入圍了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的決選。

被 歸類為中國大陸「第七代」電影人的高小櫓說,這電影是拍她個人的感覺,而且她要拍得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她沒有遵循一般記錄片,全以訪談及事實敘述的方式來 拍攝,而是在訪談之外,以非常個人的、散文式的感性敘述,來帶觀眾看她所看到的現代北京,以及城鄉之間衍生的種種關係。觀眾怎麼看這電影是觀眾的事,但她 可也不高興被批評為故意賣弄中國的醜陋。在回答觀眾提問時,她也坦然表示,這部片的機器設備等由英國國家電影電視學校,總共的經費只有幾千英鎊。她們拍片 花了兩個月,剪接花了三個月。由於在中國大陸拍攝時,不時受到警察、工地監工等人的干擾,她沒有辦法像一般記錄片般,以一個主要人物來貫穿全片。

「嵌入肉體的城市(The Concrete Revolution)」這部電影,經由哈佛中國電影計劃安排,目前正在世界各地做為期一個月,至少到十二個城市的巡迴放映。在哈佛中國電影計劃、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等機構的積極宣傳下,廿日有近百名觀眾湧到哈佛電影檔案館看片。哈佛中國電影計劃主任哈爾維利教授(Hal Weaver)昨日(廿一日)陪同高小櫓轉往緬因州繼續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