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15, 2013

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賽 26916人參賽 中港台85人

 杜皆興(左起)、戴廷聯、林德義等人昨日在馬拉松賽終點站前巧遇,一起拿青天白日
滿地紅旗幟合影。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波士頓報導)第117屆波士頓馬拉松賽,將從今(15)早九點起,至十點四十分,依速度及組別,分三波陸續開跑。根據波士頓體育協會(BAA)網上的選手資料,今年約有85名來自中港台的選手參賽。
            BAA發言人Jack Fleming 表示,今年共有26916人參賽,其中約100人為專業馬拉松賽選手,約80%的參賽者,都是獲得參賽資格認證者。
            波士頓馬拉松賽是世上最古老馬拉松賽之一,受1896年夏季奧運會馬拉松賽啟發,1897年開始舉辦,總是在四月份的第三個週一,也是愛國者日(Patriots’ Day)舉行。今年將首度提供軟體程式,供跑者及其親友追蹤賽果。
            這一比賽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受矚目的馬拉松賽之一,每年都有不下50萬人沿路在26.2哩長,穿越麻州八個城市的跑道旁圍觀,約2萬多人參賽。2011年的參賽人數高達26895人。1996年的100週年時,更有38708人報名參賽,35868人跑完全程。贏得比賽者可獲約15萬美元的獎金。
            在中港台三地中,今年來自香港的人數最多,達50之數,年齡最小的29歲,最長的64歲。來自中國的,有28人,年齡最小的25歲,最長的59歲。據悉,中國房地產界的萬科集團,也以贊助商身份,組織了約10人的隊伍參賽。來自台灣的有7人,年紀最小的是38歲的杜皆興和葉義宏(譯音),最長的是65歲的林德義。除了戴廷聯之外,其他人全是第一次參加波士頓馬拉松賽。
            經文處新聞組組長朱永昌日前獲悉有來自台灣的選手參賽,應今年第二度參加波士頓馬拉松賽的戴廷聯之請,昨日帶了7幅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交給戴廷聯等人,好讓他們在跑到終點站時可以讓旗幟飄揚。
            現年59歲,編號16861的戴廷聯,原本喜歡打高爾夫球,一次和朋友們練跑,意外發現他長跑能耐極佳,從此愛上跑馬拉松,經常到國外參賽,還在台灣的跑者廣場部落格發表感想。去年趁著到羅德島州探望女兒的機會,第一次參加馬拉松賽,經過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時,遇上波士頓馬拉松賽中著名的「喊叫隧道(Scream Tunnel)」,面對著一眾青春美女高喊「吻我,吻我」,心想自己年紀雖已不小,可不能讓台灣人失威,於是一連串輕點了20塊光滑面頰。
           
 昨日有許多參賽者、路過者,在波士頓馬拉松賽標誌前留影。(周菊子攝)
戴廷聯的部落格文章,引起了四、五年前退休後,才開始跑馬拉松的林德義的興趣,今年決定來波士頓看看。素未謀面的他們倆人,昨日還結為臉書上的朋友。林德義透露,他原本開公司,製造即用即棄類的衣服,沒想到退休時,兒子送他一雙跑鞋,讓他跑出了興趣,開始週遊世界各國,參加馬拉松賽。
            台大畢業的杜皆興,波士頓馬拉松賽編號4008,曾是三鐵的運動健將,還是游泳教練,因緣際會的開始長跑,引發興趣,開始買書自修,還藉著自己在航空公司工作,可取得廉價機票之便,經常到其他國家參加馬拉松比賽。他透露,選擇到其他國家參賽,原因之一是台灣辦馬拉松賽,比較隨興,不像波士頓市還會封街的這麼隆重。不過他還是第一次到波士頓參加馬拉松賽。
            已通過明年資格認證的戴廷聯表示,他們希望明年鼓吹50人來波士頓參賽。

三會合辦聯歡會 揮別蛇年新春宴


紐英崙中華總會、紐英崙廣東同鄉會、港澳之友社等3個團體,13日晚攜手在波士頓龍鳳酒樓舉辦聯歡晚會,強調社區精神,呼籲愛護波城華埠。
            晚會由單鳳琴主持,蔡倩婷領唱美國國歌。紐英崙中華總會會長陳毓禮致開幕詞,港澳之友社社長余麗媖致答謝詞。到賀的民代、嘉賓一一致詞。麻州眾議員黃子安和州府眾議會議長狄樂歐(Robert DeLeo)還聯名簽署了一份表揚狀,由黃子安在會場中宣讀、致送。
            陳毓禮以英文致詞,介紹一眾到會民代後,說明中國人辦慶祝新年宴會,給人見面暢敘機會。他說,回想130年以前,華裔祖先落腳華埠,一天18小時的辛勤工作,還得忍受社會中歧視,就只為了有更好的生活,更佳的環境。他希望社區中人能夠體會祖先的苦心,以人人有責心態,保持華埠的清潔美觀。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洪慧珠先後以廣東話及英語致詞,感謝陳毓禮率領華埠社區每年十月辦升旗典禮及遊行等活動,支持民國政府,還不遺餘力的支持華人參政。
            轄區包括華埠的波市第二區市議員林乃肯(Bill Linehan),以廣東話說多謝,「我係林乃肯」之後,稱讚陳毓禮直率又誠實的談說華埠狀況。他也指陳毓禮是他如同導師的好朋友,在他擔任波市議員至今的六年以來,協助他為本地居民服務。
林乃肯坦言,今年是選舉年,他有意繼續服務,希望大家告訴大家,他在競選連任。
薩福克郡地方檢察官康雷(Don Conley)以廣東話說恭喜發財後,感謝出席眾人及華埠社區,使得波士頓市及地區成為更棒的地方。他也坦言自己也是一名候選人,正在競選波士頓市市長,希望蛇年對他來說,也是個大好年。
            當晚這場三會合一的聯歡晚會,是華埠地區蛇年新春的最後一場春宴之一。出席嘉賓中,不下四人正參選民代,除前述的林乃肯及康雷之外,還有波市市議會議長史帝夫莫菲(Steve Murphy) 刻正競選連任,以及吳弭(Michelle Wu)已宣佈參選波市不分區市議員。

圖片說明:

            麻州眾議員黃子安(右四)頒發表揚狀,左起,雷國輝、陳日華、梅炳鈿、陳毓禮、余麗媖、朱自律、蔡倩婷等人代表三會接受。(菊子攝)

            陳毓禮(右起)、雷國輝、余麗媖等人依序是紐英崙中華總會、紐英崙廣東同鄉會、港澳之友社等3個團體的會長、社長。(菊子攝)

            經文處處長洪慧珠(左起)、黃子安、陳毓璇夫婦、史帝夫莫菲夫婦、康雷夫婦等人政要、民代同桌歡聚。(菊子攝)

            余麗媖(右起)招呼吳弭及其競選助手入場。(菊子攝)

星期六, 4月 13, 2013

ACMES邀得逾百名醫生學者交流常見病醫治新法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ACMES)日前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達娜法伯(Dana Farber)癌症研究中心舉辦春季醫學講座,邀得8 名各領域專家講者,從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疼痛管理、腫瘤治療,到中國的醫院管理,範圍極廣。百餘名本地醫生及研究員在一整天的會議中,交流熱絡。
            本次會議中,談得最多的是肝臟疾病,早晚共有三場。早上這場,有麻省總醫院肝移植項目主任Raymond Chung指出,肝硬化的主要併發症是肝性腦病,患者存活率最低,但若進行預防復發治療,可改善病情。兩上的兩場,有哈佛醫學院副教授暨貝斯以色列醫學中心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劉丹陽,講談慢性丙型肝炎治療方法。他也指出,亞裔多患乙肝,西語裔及美國人多患丙肝。
            中國色彩最重的講談,分別為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學腫瘤科胡凱文的綠色療法報告,以及哈佛公衛學院全球健康與人口部中國項目主任劉遠立的中國醫院狀況調查報告。
            胡凱文認為,在治療腫瘤上,西醫講根治,動手術時要深挖腫瘤週邊組織。中醫重姑息,針對核心下手,容許身體上其他有零星癌組織的地方,自動慢慢痊癒,以避免做全身治療可能造成無病痛部份身體也受損傷的情況。
            胡凱文並介紹了以骨水泥成型述氬氦刀冷凍,動脉泵輸入中藥等微創治療法,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心。
            劉遠立這天談中國的醫院概況。他指出,42%接受調查的中國醫院院長認為,醫學院畢業生的知識水平越來越差,70%認為臨床技能更差,54%認為工作態度差。另一項研究調查顯示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的醫生,只佔40%,有72%的院長不願意子女未來學醫等,都彰顯了醫生與病人之間關係緊張,互不信任,以及整體的醫療體系制度問題。
            其他的講者及講題,有哈佛醫學院副教授暨貝斯以色列醫學中心心血管生理核心部主任Peter M. Kang指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從1960年的33歲,增加到2000年的72歲,美國人則從68歲增加到76歲。新興的心臟衰竭治療方法,包括基因組分析(GWAS),高流量篩選,更換幹細胞,納米技術治療等。
            當天出席會議的講者,還包括重病監護專家劉沛昌、健康聯合醫院醫學教育主任Edison Wong、哈佛醫學院布魯根婦女醫院糖尿病專家Margo Hudson和小兒科醫師Keyi Jiang、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臨床檢驗科主任基因學專家吳柏林等人。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會長孔學君表示,每次會議都有很多熱心人士幫忙,才讓醫生、研究人員們,在一整日的會議中既學習到實用的知識,還結交了許多同行朋友。查詢該會詳情可上網www.acmes.net

圖片說明:

            美中醫學交流學會(ACMES)常見病會議講者與工作人員合影。(圖由美中醫學交流學會提供)

MIT-CHIEF 2013 啟動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創業論壇(MIT-CHIEF)工作團隊合影。(MIT-CHIEF提供)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創業論壇(MIT-CHIEF)日前舉辦示範日,邀來十個團隊介紹創業計劃。其中的新材料類的石墨烯邊疆(Graohene Frontiers)獲表現最佳獎,贏得一台聯想集團的硬盤。
 聯想技術種子基金總監劉勇(前右一)等評委聆聽各隊
陳述項目。
(周菊子攝)
            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創新創業論壇今年跨入第3屆,工作團隊來自大波士頓多所高校,也有不少已就業人士。今年的聯合主席為MIT學生陳航,以及在諮詢公司工作的祈培。競賽部副主席為葛志飛、羅嘉園。示範日由范陽、劉睿頤、柴菁菁、常樂等人承辦。
 聯想技術種子基金總監劉勇()和鈉能源隊的向凱晤談。(周菊子攝)
            應邀為示範日做講評的有9人,包括來自加州矽谷的聯想集團(Lenovo)聯想技術種子基金總監劉勇,來自紐約的PRE創投專員Kane Hsieh,來自波士頓的總催化劑合夥人(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Nitesh Banta,純粹科技創投Bernat Olle博士,公平避風港資本(Fairhaven Capital)經理朱萬利(譯音,Wan Li Zhu),麻州清潔能源中心投資專員Salimah Nooruddin,,麻省理工學院清潔能源獎共同創辦人暨講師Tod HynesLocate.ly創辦人暨天使投資者Drew Volpe,紐英崙中華資訊網路協會前任會長陸德禮。
塔芙茨大學本科生王生翔也和業界人士組成藍種項目,準備參賽。
(周菊子攝)
                   十個獲邀示範團隊中,有6隊來自MIT,或與MIT有關,2隊哈佛,其他各隊分別來自加州、羅德島州、賓州。展示的項目種類,有環保類的四週感應(譯意, Around-Sensing),綠色聚合物(PolymerGreen),有著可改變科學儀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前景的新材料類石墨烯邊疆(Graohene Frontiers),應用社交媒體的TruonexTwiThinksGroupXi(共乘計程車),以及為研究者及醫藥界製作病理組織樣本,並提供數位化影象處理服務的HistoWiz等等。其中已徵得A123公司創辦人蔣業明加入團隊,製作新型電池的鈉能源(Sodium Energy),以及做空氣品質等檢測的四週感應(譯意, Around-Sensing),在MIT-CHIEF前兩屆比賽中曾得獎。
            還在塔芙茨大學部就讀的王生翔,和一群資深業界人士合作的藍種(Blueseed)項目,計劃在加州舊金山離岸12海哩處的公海上,藉停洎船艦來打造基地,以容許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團隊,就近和美國矽谷的人才資源連線,不須考慮簽證問題,頗引起一番議論。           
            由於中國北京早前發生「沙塵暴」,空氣污染嚴重到一度出現能見度不及千米的狀況,聯想集團的劉勇透露,有北京朋友托他代購淨化空氣儀器,四週感應隊的項目,若針對北京居民需要做適當調整,前途看好。
MIT-CHIEF的示範日活動,評出的最佳兩隊為新材料類的石墨烯邊疆(Graohene Frontiers)HistoWiz。這兩隊原本都獲安排,可於十一日晚和真格基金創辦人徐小平共餐,作為獎勵。但石墨烯隊來自賓州大學,HistoWiz來自紐約州,都未能出席。11日晚改由MIT-CHIEF本年度的共同主席陳航、祈培等20多人,和徐小平暢聚。

僑委會啟動線上英語志工計劃


僑委會與教育部合作,將試辦線上英語志工計畫,已從41日起接受報名,515日截止報名。
      僑委會指出,該會所辦「海外華裔青年英語服務營」,成效良好,極受海內外學生、家長及老師歡迎,每年報名者眾,但名額卻相當有限,以致許多有意從事志願服務之華裔青年為之向隅。為擴大海外華裔青年投入國內英語教學活動,提昇偏遠或教學資源缺乏地區學童學習英語機會,僑委會特地規劃試行辦理線上英語志工計畫。
今年秋季班(20137月至20141)期間,將試辦線上英語志工計畫,以國中或高中生為教學對象,依學校秋季班的教學進度,在暑假期間製作1810-15分鐘的教學短片,開學後,按週教學進度播放,讓學生上網學習,在網上給作業,並觀察與評量學生的學習狀況,再每週根據評量學習結果,進行1次的線上教學。
活動報名時間自201341日至515日止,採網路報名,申請人須先於營隊專屬網站(http:/www.aidsummer.net)完成線上報名後,印出「網路登錄確認單」,連同其他報名表件於516日前寄達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 (90 Lincoln St., Newton Highlands, MA 02461)
相關活動簡章及報名表件請至僑委會網站http://www.ocac.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9600&no=9600&level=C下載。

星期五, 4月 12, 2013

墨水塊(Ink Block)破土動工 波市南端2015年起時髦新穎


座落於南端(South End)和華埠交界處,前為波士頓前鋒報(Boston Herald)舊址,現以墨水塊(Ink Block)為名的土地發展計劃,昨(11)日上午在波士頓市長萬寧路(Tom Memino)出席的隆重中,誌記了拆樓、破土動工。
國家發展公司(National Development)執行合夥人泰德(Ted Tye)在致詞時稱,他們是以「南端風格(South End style)」來辦派對,以誌記前鋒街1號這發展計劃的從本週起破土動工。他還邀請萬寧路為波士頓前鋒報大樓拆下來的第一塊磚,簽上名字。
波士頓前鋒報已在那經營了54年的舊樓,將在國家發展公司斥資二億元下,搖身變成墨水塊(Ink Block),分4期發展,建5座大樓,蓋475個公寓單位,內有佔地50,000平方呎的完整食物(Whole Food)超市,以及35000平方呎的零售面積,供餐館、店鋪或娛樂項目使用。預定201521日啟用。
            國家發展公司在致詞儀式中,放映了一、二分鐘長的短片,展示該一發展計劃將帶來的各種可能,配以不斷播出的「你準備好了嗎(Are you ready for this?)」這句話,彷彿提醒出席眾人,南端將因這一發展計劃,變得時髦、新潮。
            泰德還說,該公司希望做些典型地產項目不會做的事,前三期大樓的每層樓頂,都將有游泳池。他相信在波市府重建局推動的夏利臣街─阿爾巴尼街迴廊(Harrison-Albany corridor)發展計劃下,整個南端地區,會快速變化。
            波士頓市長萬寧路,轄區包括華埠的波士頓市議員林乃肯(Bill Linehan)、麻州眾議員麥家威(Aaron Michlewitz)昨日都出席了儀式,也都聲稱墨水塊將重新連接起南端與華埠,這兩個當年原本劃在同一地區,卻因麻州公路(Mass Pike)擴建而被分開了的社區。
            萬寧路聲稱,諸如墨水塊這樣的發展計劃,促進活潑、生動的社區感。
            波士頓前鋒報專欄作家Joe Fitzgerald也應邀致詞,感性回憶了他從1970年代加入波士頓前鋒報迄今的種種變化,包括1982年時,來自澳州的默多克(Rupert Murdoch)出手買下波士頓前鋒報,使得該報得以繼續生存。
            波士頓前鋒報在前鋒街一號經營了54年,許多前鋒報員工也在那工作了十幾、廿年,對於他們工作了那麼多年的大樓,將走入歷史,有很多感慨。不少人發電郵給泰德,要求拆樓後拿塊磚回家做紀念。
            前鋒報的發行人及東主普塞(Patrick J. Purcell)2007年時,把佔地6.6畝的波士頓前鋒報所在地,賣了給國家發展公司,並在重新發展計劃中保留了一小部份股份。
            2011年時,波士頓前鋒報簽下10年租約,把總部搬到了南波士頓創新區的法歌(Fargo)街。
            國家發展公司在昨日發出的新聞稿中指出,墨水塊共有四座墨水大樓,以及預定於本年內稍後動東,座落在夏利臣街和旅行者(Traveler)街交界處的一座大樓。樓內的公寓單位,從套房到3睡房的隔間都有,第一座墨水塊大樓,將為8層樓高,有91戶公寓,以及11000平方呎品質最佳的休閒空間。第二座墨水塊大樓將為5層高,有134個單位,屋頂游泳池,以及5萬平方呎,預定2015年初開張的完整食品(Whole Food)超市。第三座墨水塊大樓將面向夏利臣街,有90戶閣樓(loft)式的公寓,以及11000平方呎的零售及餐館面積。
            這一發展計劃預計將創造400個建築工作機會,以及100個永久性的工作機會。
            昨日出席墨水塊破土動工派對的政要們,雖然都提及這一發展計劃將連接起南端和華埠,但昨日出現在現場的華埠人士,屈指可數,包括曾參與夏利臣街─阿爾巴尼街迴廊(Harrison-Albany corridor)發展計劃研究會的陳灼鋆、梁志生,以及范王柳娥、李素影。華人前進會副行政主任劉衛恒接獲發展商通知這一活動後,率領多名該會成員出席,身上或穿著「我要工作」T恤,或貼有標貼,期以提醒發展商僱用本地居民。

圖片說明:

            波士頓前鋒報專欄作家Joe Fitzgerald(右起)、國家發展公司(National Development)執行合夥人泰德(Ted Tye)、波士頓市長萬寧路、波士頓重建局副局長RandiLathrop局長Peter Meade等人在墨水塊標誌前合影。(菊子攝)

            華人前進會副行政主任劉衛恒(右五)率領該會員工鄺寶蓮(右一)、呂翠鳳(右六)等人出席墨水塊破土動工派對,要引發展商注意他們聘用本地工人的呼籲。(菊子攝)

            波士頓前鋒報舊址已開始拆了。(菊子攝)

Michael P. Ross宣佈參選 波士頓市長競逐戰場共 4名市議員


波士頓市長選戰越來越熱鬧了。波市第八區市議員麥可羅斯(Michael P. Ross)(11)日也發出聲明,宣佈參選,使得波市長選戰,出現不下7名重量級候選人。
波士頓市議會共有13名議員,現已有4名議員宣佈參選波士頓市長。由於這些議員將無法同時參選市長及市議員這兩個不同職位,意味著今年的波市議員選舉,將出現至少4席空缺無在位者競選的情況,給有意當市議員者平添許多機會,波士頓市今年的市級選舉,因此勢將更形熱鬧。
麥可羅斯昨日下午致電本報,回覆查詢,說明將待五月時,再正式舉行參選宣佈會,昨日只以推特(tweet)等社交媒體,和民眾以雙向溝通方式,表明參選姿態,希望選民及早知道,他誓言繼續建造更好的波士頓。
麥可羅斯藉著他放在自己參選網站(http://www.mikeforboston.com/)上登載的文章指出,紅襪隊本週回到波士頓,舉行了開季賽,又為波士頓人帶來希望,樂觀及煥然一新的感覺。每一年在球季開賽日這天,他都忍不住回想到13年前,他才剛當選波士頓市議員那時,他們一小群人攜手抵擋了大勢力,拯救了芬衛球場(Fenway Park)。他認為那是全波士頓人的勝利。
他說,他是抱著同樣的為社區爭取權益的精神,建造更好波士頓的決心,宣佈加入波士頓市長選戰。他相信在未來的八個月內,他將爭取到更多支持,其中包括住在使命丘的華人。
麥可羅斯今年41歲,具律師身份,住在使命丘(Mission Hill),從1999年起當選為波士頓市議員。2009年時,他成為波士頓市議會有史以來的首名猶太裔市議會議長。他父親史帝芬羅斯(Stephan Ross)是大屠殺的倖存者,1945年時,被美軍從達豪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釋放出來。
他強調自己的這一家庭背景,讓他更瞭解移民們的心態,所面對的生活挑戰。至於競選經費是否充足,他一方面透露自己現已籌得的款項,在各市議員中應排名前三,另一方面強調,經費是否多,不是重點,能否贏得選民的心,才更重要。1999年他參選時,才27歲,籌得的競選經費連對手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但他的努力,仍然讓他當選為波市議員。
麥可羅斯在擔任市議員期間,曾推動改善波士頓廣場,在波市公校中增加體育教育,在社區內建造狗公園等事務。在拯救原本打算搬遷的芬衛球場上,他也是聲音最大的反對者。
在擔任波市議會議長期間,麥可羅斯在2010年五月時,公開反對給波士頓消防員的一項仲裁獎勵,威脅著除非工會做有意義的讓步,他將投票反對合約。
麥可羅斯表示,如果工會不妥協,他認為代表居民的市府別無選擇,只能拒絕該一獎勵。那時他在市政廳激昂指稱,74百萬元協議,只為讓消防員清醒的去上班,等於加薪19%,明顯的引起公憤。
麥可羅斯其後和波市議員小阿若約(Felix G. Arroyo)合作,和波市消防員另外達成協議。
迄今已宣佈參選波士頓市長者,包括包括四名市議員,約翰康納利(John R. Connolly)、康沙弗(Rob Consalvo),小阿若約,麥可羅斯;一名地方檢察官康雷(Daniel F. Conley),一名麻州眾議員華殊(Martin J. Walsh),以及多徹斯特柯門廣場(Codman Square)健康中心創辦人伍薩克(Bill Walczak)


圖片說明:

      麥可羅斯(Michael P. Ross)宣佈參選波士頓市長。(圖由麥可羅斯競選陣營提供)

      麥可羅斯(Michael P. Ross)()當年和米高法拉提()、尹常賢()一同主持市議會公聽。(菊子攝,檔案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