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美經濟交流協會是個新成立的組織,創辦人為哈佛大學博士生于靜怡,協會幹部來自大波士頓地區各個學校,還包括大學本科生。
當天的會議,共有三場講座,一場主題發言,兩場座談。
丁元華指出,生物醫藥與高科技結合,做更精確的醫療與預防,是大勢所趨,而大波士頓,尤其是劍橋市,已成世界關注重點,幾乎所有的大生物醫藥公司,都已進駐劍橋市。
李嘉強是名醉心科學研究者,在無心插柳中,為與夥伴保住研究項目,創辦了波士頓生物科學公司(Boston
BioScience),2012年由大日本住友製藥會社以26.3億元收購。他以自己的經驗強調,無論是就業或創業,甚至不必有計劃,但需要對自己做的事有熱情,懂得時間管理,薪資或頭銜,不應該是有心做事者的主要考量。他後來應邀進中國大陸創辦的一家新公司,起用八十後,九十後,就採用無工作頭銜方式運行,迄今成效極佳,甚至考慮上市。
當天的主題演講,是在2011到2013年間擔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副校長,目前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同時是哈佛中國基金學者的約翰奎爾奇 (John Quelch)。他目前正在研究開辦企業責任課程,期以解決美國,世界各地的公共醫療問題。會中他以自己在中國生活過的經驗,探討中美社會概況,以及可能的改進方法。
圖片說明:
右起,丁元華,李嘉強,Tina Weber,李勁波等講者,在會後合影。(菊子攝)
左起,李嘉強與趙南丁,邱鈞(右一)等人分享他的經驗。(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