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七十六歲的王蒙在會中借用毛澤東名言,並修改成「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最終「是他們的」來指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未來是更年輕一代人的世界。不過他也認為,世界該變就變,卻不一定需要為改變,就否定以前。
昨日的開幕講話由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系主任Wilt Idema主持。哈佛大學比較文學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中國作家協會的曾任中國文化部部長的王蒙,Claremont McKenna 學院,撰有Among Flower一書的Jamaica Kincaid等人做開幕講話。
宇文所安強調現代年青作家和年長作家之間的代溝,似乎大於年青作家們之間的國籍差別。
昨日開幕致詞後,會場發問熱絡。出席者和王蒙之間的「對話」最為精采。一連串的問題包括他對新疆動亂,現代年青人沒有理想、激情的看法,他寫作的最終目的,對網路作家及韓寒等人的看法,現代的主流小說在那裏,代溝、文學商業化等,不一而足。
談及新疆,王蒙說新疆美,可愛,安全、美食好吃,該去旅遊,將來那兒開課,他也希望去教書。
談及韓寒,王蒙說韓寒是個很有看法的年輕人,不過老舍曾說,年青人的好處是牙利,但吃的花生米不多,老年人的好處是花生米多,不過牙不利。他認為韓寒如果知道泰戈爾、季伯倫等文學名宿,就不會那樣批評冰心。他也因此笑言,希望將來的年青人不但牙利,也有更多「花生米(內容)」可嚼得更香。
至於主流文學,他坦言還真不知道什麼是主流文學。早年的中國,一年只出版十幾本小說,能出版的,大概都是主流讀物。但現在,中國一年出版一千多部長篇小說,網上(台灣稱為空中)發行的也有一千到二千部。在這三千部小說中,讀者們都已經不見得能夠記得住小說的題目,更遑論小說內容。
王蒙還提到,中國現在一年出版三十萬種新書,其中最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從孔子到鬼谷子,無所不有,但那是否就稱為主流,難說得很。他笑說,要回中國之後,多研究一番,下次來,再回答這問題。
第二屆中美作家論壇─「新世紀、新文學:中美作家與評論家的對話」,昨日還進行了兩場討論,一場是田曉菲任主席,張煒、王敖、王德威講談的「廿一世紀的中國文學,一場是David McCann做主席,哈金、馬小淘、毛尖講談,張鳳、李潔做回應討論的「文學及大眾文化」。
今(廿五)日將有三場講座,從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依序有黃友義、朱虹、講談,石靜遠討論的「文學、翻譯及轉文化」,任璧蓮、張抗抗、裘小龍講談,鍾雪萍討論的「文學、社會及機構(Agency)」,陳曉明、David Damrosch、Colin Channer講談,Song Mingwei、Karen Thornber討論的「比較觀點中的廿一世紀文學」。
論壇由哈佛東亞系教授王德威、田曉菲主持,聯絡可洽田文浩whtien@gmail.com。論壇網站為http://www.fas.harvard.edu/~asiactr/China_Literary/China_Literary_About.html。
附註:
圖片說明:
王德威(右起)主持的「第二屆中美作家論壇」,邀請了張抗抗、王蒙、張煒、張鳳、哈金等人講談。(菊子攝)
Wilt Idema(左起)、王蒙、Jamaica Kincaid等人在會中回答問題。(菊子攝)
馬小淘是來自中國與會作家中,年輕一代的代表。(菊子攝)
裘小龍是另一名來自中國的與會作家。(菊子攝)
哈佛大學中國座談主持人瑪麗高柏曼(Merle Goldman)(右)在講談結束後特地上前和王蒙敘舊。(菊子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