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一, 9月 02, 2013

波士頓自己的木馬旋轉輪 甘迺迪綠路上啓用


波士頓綠路保護會(The Greenway Conversancy)斥資三百萬元,耗時三年建造的綠路木馬旋轉輪(Rose Fitzgerald Kennedy Greenway Carousel),八月三十一日早上,在波士頓市市長萬寧路(Tom Menino)和主要捐款人克絲(Amalie Cass)女士聯袂出席按燈下,正式啓用。
綠路保護會早在三年前就有在綠路上建一個長期性的木馬旋轉輪。在克絲女士,帝芬妮(Tiffany)公司基金會慷慨捐出二百九十萬元,波士頓公校學生提出設計建議,紐百利港雕塑藝術家Jeffrey Briggs修飾雕製後,歷時三年,終於完成。
 這個座落在北面的亞美尼亞傳統公園,南面的波士頓海港島涼亭之間,有36個座位,14種麻州本地動物的木馬旋轉輪,包括海龜,龍蝦,蚱蜢,海豹,鱈魚,獵鷹,松鼠,臭鼬,蝴蝶,鯨魚,狐狸等。旁邊是帝芬妮公園。
萬寧路強調,綠路木馬旋轉輪與眾不同,獨一無二,連殘障人士也能搭乘。其中有三種動物,共七個座位,符合供殘障人士使用條件(handicap-accessible)。
綠路木馬旋轉輪將從即日起至十月底的哥倫布日,每日早上11點至晚上9點營業,在十一月及十二月間,每個週末營業,然後預訂次年四月再開放。每搭乘一次三元,十張票一起買,廿五元。小小孩需有大人陪同,才能搭乘時,陪同的大人免費。
八月三十一日這天,住在波市城中區,在波市及昆市做護士的Geri McEachern帶著她收養的一名華裔,一名菲律賓裔女孩來搭乘旋轉木馬。十歲才從瀋陽來美,現已十七歲的傅佑患有臂叢症,在學習上稍有困難。Geri McEachern表示,傅佑來美前,在孤兒院負責照顧其他小孩,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波士頓華埠社區中心給了她很多幫助,讓她得以安排英文名Lani的傅佑,到禇玲舞蹈學校,中原語文學校學舞蹈及中文,現在還進了牛頓市的學習準備學校上課,進步極快。傅佑這天和妹妹Rica玩得很開心。
綠路保護會表示,過去三年間,該會從紐約等地請人來經營木馬旋轉輪,每年約有十萬人次使用者。
波士頓環球報在八月三十日的一篇報導中指出,住在貝爾蒙鎮,畢業於衛斯理學院(1949年那一屆),有19名年紀在1019歲之間兒孫輩的克絲女士,起初一直不願透露自己的名字,但在木馬旋轉輪建成後,突然同意接受訪問。
她是一名作家,編輯,也是醫藥歷史權威,曾經擔任麻州歷史協會會長,婦女的住宅及經濟發展學院董事長,也是衛斯理學院及林肯墾農地基金會的董事。
根據綠路保護會公佈在網站上的資料,帝芬妮公司捐款一百五十萬元,建造了帝芬妮林園,其他的款項來自企業界。麻州文化協會捐了二萬五千元。95%的捐款都來自私人或企業。 

圖片說明:

            波士頓市市長萬寧路(Tom Menino)(左)和主要捐款人克絲(Amalie Cass)女士聯袂出席按燈,正式啓用綠路木馬旋轉輪。(菊子攝)

          綠路木馬旋轉輪上的座騎,包括龍蝦等,大都是紐英倫本地的動物。(菊子攝)

         波士頓市市長萬寧路(Tom Menino)(右)和傅佑(左),Rica合影。(菊子攝)

         傅佑(左),Rica一起搭乘首次啓用的綠路木馬旋轉輪。(菊子攝)

高健分享中文教學訣竅 重韻律節奏


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孔子學院日前舉辦的中文教師培訓,別開生面。 高健從實用角度出發的教學法,新編供教師用的韻律與節奏(Rhymes & Rhythem)一書,讓十幾名出席老師興趣濃厚。
            高健表示,想要讓學生學好中文,得先激發學生的意願,尤其啓蒙階段,不見得要一成不變的使用某一種教法,教學大綱也不妨只當作參考,隨時有彈性的調整。留作業時,如果能發揮巧思,建立學生自信,不但能讓學生溫故知新,更能提高學生興趣。
            高健以“開個好頭並不難”為主題,和出席教師們分享了許多她執教三十多年的經驗。
            她指出,上課前需做的準備工夫包括,教什麼,怎麼教。
            在教什麼上面,高健認為應該包括詞彙,語音,語法,文化。她說,不論是教大學或小學,只要是教基礎漢語,都應該從“你好”開使教起,教一些核心詞,教說日常話,教他們認識常用字。
            在怎麼教上,高健強調“少就是多,多就是少,簡單一點兒就好”。在達到教學效果上,兒歌,童謠可能更有效。
            高健還舉例說明,開課後,如何在第一、第二天,給學生一個與眾不同感受,讓他們萌生濃厚興趣。譬如學生念,老師演的教一些課堂用語,猜字,再介紹四聲,學拍手歌謠。第二天分組練拍手歌,復習四聲,讓學生找自己中文名字的名牌,練唱找朋友歌謠。課本也等到第二天才發,讓學生有期待感。接著在課程設計上讓學生感覺學中文有趣又很酷,準備一些小獎品,隨時發給表現好的學生,做為鼓勵。
            高健也指出,教學節奏很重要,例如週四考試,週五講課,週末就寫漢字,而且以畫漢字,講故事的方法來增加趣味及記憶度。她說,只要把內容簡單化,讓學生能專注,就能成功教會學生中文。
            在貝爾蒙丘(Belmont Hill)高中任教的高健,早年在中國的大學裏教英文,來美後,起初在西岸的大學裏教中文,後來轉到波士頓的貝爾蒙邱私立高中教中文,前後加起來有30多年的教學經驗。
            高健指出,大學和中學的學中文,方向很不一樣,大學講理論,中學講實用。她個人認為學中文,應先從實用著手,因而離開大學,進入中學領域。但那個年頭,連中國人都不是很多,教中文,就更冷門了。1996年她進的私立高中也因這課冷門,分配了一個在地下室,沒暖氣的教室給她,讓她不但得自備小型電暖爐,還得在學校開放日,別出巧思的以煎餃子香氣,把學生、家長吸引過來接觸中國文化。
這些年來,她積極研擬提升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還礙於沒有現成教材,打鴨子上架,從實際經驗中邊教邊編的琢磨,編出5本教材,甚至改變了該校大環境,選修中文的人,甚至超過了選西班牙文的人。
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孔子學院的孫柏鳳,中方院長劉成運表示,高健老師的課堂教學經驗之外,該院還有生世賢老師的「中國城與華人」,Kathleen Lusk的長城,中國運河課程,可為有需要的公立學校老師提供輔助。  

圖片說明:

            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孔子學院的孫柏鳳(前左一),中方院長劉成運(前右一)邀請高健(前中)老師分享教學經驗。(菊子攝)

            高健接受獻花,發表感言。(菊子攝)

            高健談起中文教學就熱情洋溢。(菊子攝)

星期六, 8月 31, 2013

24號地段“綠路一號” 2015年中先蓋成315出租單位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CDC)和新波士頓基金(New Boston Fund829日晚在信義大廈宣佈,24號地段從今起稱為“綠路一號(One Greenway,本週已拉起圍欄,開始動工,下週起接受社區申請建築工作,預定2015年七月第一期竣工。同年一月起,接受各界申請承租。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行政主任陳潔瀅,物業主任劉安琪,社區組織員呂嘉媚,新波士頓基金建築副董事長伍克(David Walker),薩福克建設公司(Suffolk)營運副總裁Jim Grossman,項目主管Mark Rossi,項目經理Dan Rice, 工頭Ernie Carrier,符合人力條例主任Brian McPherson等人,當晚向華埠居民會共同主席余仕昂,梅陳月嫦,乞臣街居民喬治父子等大約廿多名出席建築施工前會議的民眾,做概況報告。
           目前預定的工程進度包括,十月開始打地基,20144月起做結構工程。兩機構將於2014年一月,四月,七月,以及十月,招開社區會議,和民眾保持溝通。
        出席民眾探問最多的是施工期間的噪音,以及地方上停車位可能大為減少等。余仕昂等人還強調,要保障華埠民眾能得到工作機會。
       伍克表示,施工單位將儘量做調整,把可能製造較大聲響的工作,排在白天一般人已上班時,施工單位將自行租用停車地點,不至於佔用民眾的路邊停車位。Brian McPherson表示,他將負責招聘工作,華埠民眾有意申請建築工作者,可和他聯繫,617-517-4446bmcpherson@suffolkconstruction.com
        兩機構在會中報告,該發展計劃可為社區帶來的福利包括362個單位中,至少有40%是可負擔住宅,建築採用可改善水電使用效率設計,可降低住戶的水電費支出。整個發展計劃可為社區帶來約等於700個全職的建築工作機會,以及27個永久性工作機會。
            陳潔瀅指出,綠路一號發展計劃是華埠社區努力了11年的成果,早從2002年組成乞臣街華埠聯盟,向麻州收費公路局爭取把24號地段還給華埠社區開始,歷經招標,找發展商,簽開發同意書,與波士頓重建局協商細節,修訂發展案,好不容易才走到這一步。
            綠路一號的發展概況為總共362個住宅單位,將分成南北兩棟樓,先後開發。目前動工的是北樓,全部為出租單位,包括217個市價出租單位, 95個可負擔住宅單位,以及135個停車位。其中約有50個停車位將保留做公用停車位。在這第一期工程中,有3000平方呎的商用空間,5000多平方呎的社區活動空間,以及13600平方呎預訂建花園的開放空間。
            第二期施工的南棟,將是供出售的50戶可負擔住宅公寓。

圖片說明:

            民眾出席24號地段施工前社區會議。(菊子攝)

            亞美社區發展協會行政主任陳潔瀅(右二起)和新波士頓基金建築副董事長伍克(David Walker),薩福克建設公司(Suffolk)項目主管Mark Rossi,營運副總裁Jim Grossman, 工頭Ernie Carrier,以及項目經理Dan Rice(右一),為24號地段招開施工前社區會議。(菊子攝)

潘鑒成有求必應 昆市耆英交流樂


昆士市信義會愛鄰堂昨(30)日舉辦長者生活系列講座,邀南岸老人服務處亞裔專員潘鑒成闡述“長者,你是有用的”,鼓勵耆英保持樂觀心態,自助助人,積極參與社會服務,。
            潘鑒成從事老人服務多年,深知許多耆英一旦退休,活動大幅度減少,就開始覺得自己沒用,繼而染患憂鬱症。為此,繼去年六月參與籌辦一場幫助社工及耆英認識這一問題的會議後,昨日再為信義會愛鄰堂主持講座,希望幫助更多耆英生活得更快樂。
            潘鑒成指出,儘管耆英們可能英文不好,但各人都有豐富生活經歷,在繁忙的現代社會中,還常常成為協助子女、後輩照顧孫輩的最可靠人選,“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再貼切不過的一句形容詞。
            當然,那是指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還有能力為子女,家人及社會做貢獻的耆英。潘鑒成建議耆英們,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學會獨立生活,學些基本的英語會話,以加強和孫兒輩的溝通能力,凡事從好的角度去形容,用和善的語氣去溝通,以“我能為你做些什麼”的態度和家人及朋友打交道,就一定去到那兒都受歡迎。
他尤其鼓勵耆英們申請入籍成為美國公民,多參加社區活動,做義工,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既豐富自己的生活,又提高華人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
            需要幫忙的時候,記得中華耆英會、亞協服務中心,華樂堂等機構就行了。
            潘鑒成在講座結束前,派發“金句”,還改編了張國榮的“金枝玉葉”一曲,即席演唱“一追再追,追蹤一些生活最基本需要,原來早不缺少,ha,有了你,即使平凡卻最重要“,以及張學友的”從此以後,無憂無求,故事平淡,但當中有你,已經足夠“,來一鼓勵耆英們,隨時用這些金句醒自己,要生活得快樂。
            昨日有十幾名長者出席,包括六十多歲的伍仁甫,丘美莊夫婦,八十多歲的陳德源等人。中華耆英會的丁慧明,聯合保險公司的林女士等都出席與長者交流。
        來美已三十多年的陳德源表示,雖然他已八十多歲,但身體健康,一點病痛也沒,全因他一週三天參加廣東音樂社的活動,還出海釣魚,又跟孫子學會了用電腦上網,能查出帝女花的歌詞,每天都忙得很。
信義會愛鄰堂牧師倫永成表示,“長者有用“是該堂舉辦”長者生活講座“系列的第二講。下一次訂九月廿七日,邀Care Giver公司主講。該堂還將從九月六日起,每週五晚七到九點,舉辦英文聖經班,免費教人從聖經學英文。查詳情可上網www.gnlcquincy.org,或洽617-653-3693
潘鑒成預告,十月五日早上十點,在昆市公共圖書館總館,將有五機構合辦的健康事宜“家庭資訊日”。

圖片說明:

            昆士市信義會愛鄰堂牧師倫永成(左二)邀請南岸老人服務處亞裔專員潘鑒成(左三)闡述長者有用。(菊子攝)

            長者們稱讚潘鑒成總是有求必應,很喜歡和他攀談。(菊子攝)

星期五, 8月 30, 2013

呂元榮與波城僑務榮譽職人員座談

中華藝術協會總監陳玉律陳情。 (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麻州報導) 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828日晚和大波士頓僑務榮譽職人員暨社團、中文學校代表座談,慨言該會經費有限,盼僑胞發揮創意,做草根國民外交,稱許動員企業家支援活動構想。
            這場座談會,由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主持,駐波士頓經文處正副處長洪慧珠,陳銘俊,波士頓僑教中心主任郭大文,兩名僑務委員陳家驊,馬滌凡並列主席台。
僑委會僑務榮譽職人員和僑團代表和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座談。(周菊子攝)
            出席座談的僑務榮譽職人員,包括都曾任波士頓國民黨常委的李伍綺蓮,范紀琛等2名僑務諮詢委員,莊紀華、許炳煌、游勝雄等3名僑務顧問,蔣宗壬、薛劍童、王競芳、王月娥、李文成、殷尚堅、李小玲、石家孝、黎雯、張鳳、陳式儀等11名僑務促進委員。另有十幾名僑團負責人到會。
中華藝術協會藝術總監陳玉律(立者)探問申請經費補助的原則。右起,郭大文、馬滌凡、
呂元榮、洪慧珠、陳家驊、陳銘俊。
(周菊子攝)
            出席者有不少提問、建議,對經費問題,尤其感慨。春田中文學校劉宗聖建議擴大利用宏觀電視,宏觀週刊等工具,輔助僑教;劍橋合唱團代表魏瑀嫻籲請增派華文老師到海外支援,以掌握華語詮釋權;許炳煌認為僑委會應簡化各地辦事處申報經費手續;北美藝術家協會黃鏡明建議社區文化活動宜多團結、動員已退休人士;林展輝建議應加強利用台灣文化創意實力,以讓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或可在海外辦台灣學校,陳綺怡建議考慮辦些照顧自閉症的有特舒需要人士的服務等等。
            在八月一日接任副委員長一職以前,已在僑委會服務30多年的呂元榮坦言,僑委會一年約有12億元經費,其中1.5億元用於宏觀週刊,宏觀電視,約20%用於人事行政,剩下來能用於服務全球各地做僑胞的經費,不過2500萬美元左右,實在很有限。
            呂元榮藉此解釋,僑委會的資源、經費有限,希望僑界能多利用宏觀電視、週刊及網站來獲取台灣及世界各地僑情資訊。僑教部份,僑委會採取師資在地化做法,儘量在當地培養老師。礙於經費少,簽證麻煩,以及師資人才缺乏意願,派老師到世界各地長駐執教的做法,並不可行。
            台大校友會副會長施心沛,新英格蘭台灣青商會會長康麗雪這兩名年輕人在會中指出,德國、日本在波士頓都辦有德國學校、日本學校,或許台灣也可藉作參考。呂元榮指出,僑委會做過調查,美國僑胞有意送子女回台灣,銜接台灣教學體系者不多,但泰北、緬甸等地區,僑委會提供有許多支援。
            中華藝術協會總監陳玉律探問,該會的舞蹈營聘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老師,是否無法獲得經費補助的原因。呂元榮指出,關鍵重點應為各僑團所辦活動,是否與僑委會的推廣重點相符。
            在回應新任台灣同鄉聯誼會會長林展輝所提的以文化創意宣傳台灣,殷尚堅與李小玲建議僑委會藉每年製作月曆的設計來發揮上,呂元榮讚許表示,希望僑胞們能多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