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6月 27, 2008

台灣代表團來波出席藥資協會第四十四屆年會

在波士頓舉行的藥物資訊協會第四十四屆年會(Drug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44th Annual Meeting)(廿六)日閉幕。台灣衛生署藥政處及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組成的代表團,特地於廿五日晚在龍鳳酒樓宴請各國出席會議代表,以及大波士頓內生物、醫學、製藥業人士,藉以達到在海外進行民間外交目的。

藥物資訊協會以製藥相關行業的研發、法規、監管及行銷等從業人員為對象,宗旨在促進交流,互相瞭解,在全世界共有約三萬名會員。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執行長陳恆德表示,包括產官學界,台灣共有廿餘名代表,從廿二日起就來到波士頓,在今年的藥資會年會中,主持中草藥研究、藥物經濟學、新藥審查、政府與民間合作,藥品與醫學合併研發等五個專題,張掛三幅海報,擺出二個攤位,向各國代表介紹台灣在藥檢業,法規管理以及臨床實驗方面的發展成果。

陳恆德指出,台灣代表團今年獲邀主持五項專題,廿五晚的宴會,還請到2007年年會主席奎格諾婁(Alberto Grignolo)2009年年會主席、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訓練及通訊主任南西史密斯(Nancy D. Smith)兩人雙雙出席,證明了台灣代表團的受重視。

廿五日晚,陳恆德和衛生署藥政處副處長劉麗玲兩人,穿了台灣原住民的服裝出場做開幕致詞,席間還有團員們唱民歌,演布袋戲。陳恆德表示,這一安排主要是為了打破一般人認為台灣藥檢法規業從業人員刻板嚴肅的印象,讓人知道,他們也很活潑,親切,能夠和製藥、醫學研發業人士合作,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務。

劉麗玲表示,廿五日的晚宴,有來自英、美、加拿大、瑞士、日本及澳州等地的嘉賓出席,代表團也和歐盟及日本、加拿大等代表在場邊會談合作事宜。

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楊國棟當晚也應邀致詞。他指出台灣近年已把生物科技列為國家產業發展目標之一,投入了大量研發經費與人力。而麻州也是美國的生物科技重鎮,產業發展和台灣有許多相似處,若台美能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可為麻州生物科技產品的對台出口及雙邊合作,創造更多機會。

行政院生技策劃諮詢顧問組首席顧問,也是Shire生化專業製藥公司研發資深副總裁蘇懷仁表示,麻州在生化醫藥科技上,發展蓬勃,和台灣合作的機會很多。該公司最近才成為麻州十億元推動生命科學法案的第一個受益者,從劍橋市發展到往勒星頓(Lexington)另設了一個科技園。

廿五日晚應邀出席的大波士頓生物醫藥界人士還包括,紐英崙玉山科技協會三名前任會長李政欣、許衍明、李文成,以及多位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與附屬醫院的學者、教授,包括蕭俐俐、呂宗禧,以行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生技小組副主任張音等人。

昨日該團還去參觀了健贊(Genzyme)公司。

圖片說明:

衛生署藥政處副處長劉麗玲(左一)、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執行長陳恆德(右二)廿五日晚主持晚宴,與會要員包括蘇懷仁(右起)、南西史密斯(Nancy D. Smith)、楊國棟、奎格諾婁(Alberto Grignolo)(菊子攝)

促經濟發展助民眾發展生意 波市長麻州長合作愉快

波士頓市長馬連奧和麻州州長派區克昨(廿六)日聯袂出席在洛士百利社區學院舉辦的「發展你的生意(Grow Your Business)」會議中,強調州市政府和民眾要攜手合作,來因應物價飛漲的經濟艱難時期。

派區克在會中強調,小生意是麻州經濟的骨幹,是州內其他事物得以欣欣向榮的支柱,但小生意是靠民眾來創辦經營,政府的角色只是提供或把環境改善得讓民眾更容易開辦生意。在細數好幾項麻州政府即將推行的政策,包括撥款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發行廿億元債券為可負擔住宅提供資金,下週將宣佈發放八百萬元辦理人力培訓等之外,他強調民眾必須想辦法「擠進去(break in)」,讓自己符合資格,並採取行動的辦理經費、培訓申請。

馬連奧也說,波市之內,百分之九十的生意,僱員人數少於一百,他已從人們口中聽到,最近連食品價格都上漲了至少百分之廿,商家的營運及一般人民的生活都大受打擊。他打趣的說「華府是另外一個國度」,不懂得民間疾苦,州、市政府攜手合作,也因此格外重要。

昨日波市府也發出一份新聞稿,表示馬連奧正計劃推出全市性的合夥購買能源計劃,期以幫助小商家因應無法可管的能源市場變化,在瓦斯費及電費上省點錢。

昨日在洛士百利社區學院瑞吉路易斯(Reggie Lewis)中心舉辦的這一「發展你的生意(Grow Your Business)」會議,是由波士頓市政府鄰里發展局(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轄下的商業援助中心(Business Assistance Center)主辦,美國銀行、波士頓私人銀行及信託公司等贊助,共有約一百多名出席者。

在現場擺放的攤位,除前述兩銀行之外,還包括聯邦政府的小生意行政局,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ACCION、牙買加、多徹斯特、越助中心等經濟發展機構,麻州少數族裔及婦女商業援助中心,波士頓主街計劃等。其中波士頓大學承辦,為期九個月的「街頭智慧商管學位(Streetwise MBA)」,已開辦兩年,針對營業額已達廿五萬元的商家,提供發展培訓。FDIC則提供「金錢智慧(Money Smart)」課程,協助地方機構培訓社區民眾的理財能力。

昨日的三場講座分別是合約及租約法、市場行銷、以及小生意的減稅優惠(tax credit)等。在小生意的減稅優惠方面,講師Arthur V. Ford特別提及,在波士頓市賦予能力區(Boston Empowerment Zone)內營業的小商家,至少可享有兩大減稅優惠,一為僱用住在賦予能力區內者於該區內工作,且至少聘用該人達九十天以上者,可享有每名僱員薪資的百分之廿,最高達三千元的減稅優惠。另一為僱用住在高失業區的人,或是僱用高失業率的種類,如傷殘軍人、年齡在十八至四十歲之間住在賦予能力區者、曾犯罪者等,可享有每名最高二千四百元的減稅優惠。其他的減稅優惠包括加速折舊率,減免資金盈利稅、在賦予能力區內購買或建造大型商業或住宅地產,可享有抵稅債券等等。

該名講師表示,有一部份的波士頓華埠及南端地區,座落在這賦予能力區內,有資格享有這些減稅優惠。要查察自己是否有資格享用這些優惠,可上網到聯邦房住局的網站,或bostonez.org,輸入地址即可。

圖片說明:

波士頓市長馬連奧()昨日在「發展你的生意」會議中表示,和麻州州長派區克合作無間。(菊子攝)

麻州州長派區克()、波士頓市長馬連奧昨日聯袂出席「發展你的生意」會議,鼓勵民眾創辦、經營小生意。(菊子攝)

星期四, 6月 26, 2008

麻州長宣佈教改計劃 麻州居民都有機會受高教

麻州州長派區克昨(廿五)日在歷史性的麻州各個教育部門匯聚開會之前,宣佈了他教育改革大計中最後的一部份,要達到2020年時,所有麻州居民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
派區克說「今天是個新日子」。他希望長達44頁,共有55點的行動計劃,能作為麻州政府在未來十年內改革教育的藍圖,幫助麻州居民因應經濟全球化,做好在廿一世紀內成功的準備。
派區克政府從六月二日起,就開始逐步的宣佈教改計劃內容,從學前教育到大學系統,幾乎無所不包,他的提案包括彌平成就差距(closing achievement gaps),讓老師做好教學準備,推出全州統一的教師合約,減少州內學區數目,付給更高薪資以吸引教師到偏遠地區任教,或擔任數學、科學等科目的老師等。
派區克還希望目前一年收費3657元的州立社區學院,能免費的讓所有麻州居民進修。
昨日他再進一步的公佈了一些還待落實的計劃細節。包括改革高等教育,創新及系統性的改革,增加廿一世紀人力等。
要彌平麻州內學院、大學教員之間,以及和其他州的大學院校機構教員之間的薪資差距,在2010年的預算中,增加以需要為基礎的財務援助,保障麻州內各州立高等教育機構學分能被互相承認,充份利用麻州大學系統,以及網上教學功能等,擴大學生上課及獲取學分機會,同時支持無證件青少年升讀州內公立大專院校時,支付州內居民級的學費,容許高中生十六歲就升讀大學,容許學生以各種方式取得大專學位等。
這一計劃還列出一系列要在2020年達成的目標,包括高品質教育、從出生就開始,讓兒童能順利就學的照顧兒童系統、把高中退學率降到10%以下,達到百分之九十高中生不須要補課就能升讀大學的結果。
增加麻州廿一世紀人力(Growing a 21st Century Workforce)部份的建議包括,促使教育系統更符合現實世界市場需求,發展全州性的研發設施計劃,行銷獲有許可的智慧產權,在高中內安置就業準備輔導員,提供優惠給以低於市場價格為高品質早期教育及照顧項目提供場地的商家等。
州長辦公室表示,這一教改計劃是成員多達二百人,分成十三個小組的「準備好了計劃(Readiness Project)」,歷經一年半努力才提出來的建議案。該一計劃由EMC董事長Joe Tucci,惠洛克(Wheelock)學院院長Jackie Jenkins-Scott,以及波士頓市前任學校總監Thomas Payzant等人擔任主席。
「準備好了計劃(Readiness Project)」中的財務小組委員會,只有一名亞裔,麻州財政廳副廳長李熙嬡。該組委員之一,麻州教師協會會長Anne Wass表示,他們對麻州州長的這一教育改革方案有很多疑問,尤其是要付給教師不同薪資這部份。

圖片說明:
麻州財政廳副廳長李熙嬡(左)是麻州教改計劃財務小組中唯一的亞裔成員,旁為華人前進會行政主任駱理德。(菊子攝)

香港中西薈萃 迷人有道理 李歐梵出新書為英語人導遊



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李歐梵,昨(廿四)日應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邀請,講談他的新書「世界之間的城市─我的香港(City Between Worlds My Hong Kong)」。

聞風而來的聽眾,包括著名中國學者傅高義,譚若思,曾任台灣駐新加坡大使的胡為真夫婦等人,把費正清中心的S153座談室擠得滿滿的。

這場午餐座談,由哈佛費正清中心學者瑪麗高曼(Merle Goldman)主持。

瑪麗高曼在開場時笑說,當年李歐梵還是個研究院學生,竟把她書中的每一個註釋都查核了,當時就覺得這年青人不同凡響,果然後來很有成就。

李歐梵也笑應,當年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還是瑪麗高曼講的。

自認現在已不是學者,不在哈佛教書,可以自由暢所欲言的李歐梵,昨日也打趣的說,他要打破一切規則,邊吃邊講。

在哈佛任教十年後,2004年退休,遷居香港,並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擔任客座教授,李歐梵這十年間在香港的生活如魚得水,不但在各大報章發表文章,也寫了一、二十本書。他在會後開玩笑的說,除了當樂團指揮外,他幾乎什麼都嚐試過了,還當演員,在一部談香港回歸的電影中擔綱十分鐘。香港的電影導演,許鞍華、關錦鵬等人,他全都十分熟稔,就連李安,他也和他吃過一頓飯。

但會寫這本書的起因,是上次回哈佛出席費正清中心五十週年的活動中,哈佛出版社找他寫一本關於香港的書。由於對象是沒時間看書的商人,或僅是對香港文化、歷史有興趣的人,書得寫得簡單易讀,於是他花了大約三個月的時間寫,修改又花了三個月,交稿後,出版社不斷和他商量,要求修訂,並精心配置該社實地拍攝的照片,整個過程花了兩年。

李歐梵笑說本來這書是不需要做研究的,但在撰寫過程中,他忍不住查察了一些歷史,然後一發不可收拾的,讓他對香港有了更深入了解,也讓他可以忠告式的說,香港從表面上看,是什麼都看不到的,必須要深入其中生活,才能領會這個城市的中西薈萃特色,有著處於各種事務之間的迷人魅力。即使香港今日已回歸中國,卻仍然因為一國兩治的關係,讓香港有著它獨特的光彩。

其中的一個特色是香港人幾乎都有多重身份,持有多本護照的人不在少數。

他說人們的記憶都很短暫,而香港從1920年代,到1970年代起,到香港回歸中國,中間有過巨大的轉變,他希望學者們能注意到,香港是鴉片戰爭的附產品(by-product),有過一段殖民地時期,當年統治香港的是英國人,都住在香港島的半山上,太平山下才是華人。一般人民是不問政治,只關心賺錢的。如今,統治香港的是華人官員及商界精英,但媒體自我檢查的噤聲,李柱銘、陳方安生、民建聯等政治環境的困惑不明,讓一般人民無所適從的也就繼續只關心賺錢。

李歐梵指出,香港有著很豐厚的歷史,很獨特的發展,早年在香港學醫的孫中山都曾說,他的一切都是從香港學來的(he learned everything from Hong Kong),在建立起電影王國的邵逸夫之外,1950年代湧入香港的一批知識份子,不會說英語,無法擠入上層社會,自行發展的創建了新亞學院等等,都使香港變得內涵更豐富。

李歐梵將於今日離波城,返香港。他表示,在香港不教書後,考慮回台灣定居,或許也為他的母校台大,做些回饋。

圖片說明:

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學者瑪麗高曼(Merle Goldman)()、費正清中心副主任朗納索拉斯基(Ronald Suleski)()為李歐梵()安排講談。(菊子攝)


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正在撰寫一本關於鄧小平的書的傅高義()昨日特地出席李歐梵的講談,兩人並相約十一月香港見。(菊子攝)

何日生鼓勵慈濟人超越自己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日前應慈濟波士頓聯絡處之邀,在大波士頓中華文化協會的牛頓市會所,和四、五十名慈濟人,以及聞風而來的聽講者,侃侃而談他從媒體人轉入慈濟的心路歷程。

27歲就當過全國聯播節目主持人的何日生,1995年時又在南加大傳播管理學院進修,曾歷任中天、台視、超視的新聞主播及製作人,以及中國廣播公司節目主持人兼製作人。他主持的節目曾榮獲電視金鐘獎、行政院新聞局社會建設獎以及新聞局有線電視最佳新聞節目獎。他2004年製作的「清水之愛」,更榮獲國際艾美獎,入選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何日生說當年他認為自己要當個好記者,不適宜有宗教信仰,儘管受「他家師姐」是慈濟人的影響,卻一直未跨入慈濟門坎,直到從美回台七年後,越來越覺得台灣傳播界的氛圍不好,和自己追求發展,講究意義,不善迎迓的個性不符,又經由證嚴上人的催促,在他四十一歲那年,他終於「回」到慈濟。

何日生笑說自己的成長就像台灣的發展歷史,都不中、不西,似乎也因此奠下基礎,讓他在找尋人生真意的尋尋覓覓中,接受了慈濟這融合中西與台灣的思想。

他是宜蘭人,在田邊長大,但只有小學程度的父親從事機械工作,所以他從未務過農。母親因為當年住在九份金瓜石,下山就得三小時,因此沒上過學,不識字,但父母對他的愛,讓他成長得很健康,也一直很單純,小時候在師長的厚愛下,總是當班長,經常參加演講比賽,也總是得獎,讓他養成很愛挑戰別人的習慣,但一路發展的順遂,甚至在2002年時,國民黨、民進黨的人都拉他從政,不時讓他意氣風發的興起自我偉大感。也給他帶來「麻煩」,連妻子都批評他最愛自己,最終在四十一歲時,也接觸過基督教的他,才在尋尋覓覓之後,慢慢瞭解,要單純、大量放棄慾望,幫助別人,超越自己,人生才會快樂。

何日生去年出版的一本書,「一念間:我所體悟的慈濟思惟」,就闡釋了證嚴上人結合了中國、西方,以及很台灣的三種思維。

很西方的是證嚴上人很理性,講究科學,不迷信。建醫院,開大愛電視台,使用電腦上網等。很中國儒家,是佛教講究割親捨愛,六親不認,但證嚴卻重視家庭,要慈濟人視病如親。很台灣是證嚴有如台灣人的務實,成本控制做得極好,克勤克儉的講究一步一腳印。

當晚出席的慈濟人,包括慈濟的波士頓第一顆種籽蔡靜薇,以及人醫組陳光偉,陳裕逢等人,都為何日生能在短暫的訪美行程中抽出時間與慈濟人晤談,感到開心不已。

圖片說明: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日前在波士頓和慈濟人分享他的慈濟經驗。(菊子攝)

譚樂平驚悚 Dalia武俠 中華專協跨國小說創作座談聽眾投入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日前在波士頓僑教中心舉辦的「專業小聚:跨國的小說創作」,為華人社區介紹了兩名背景迥異,但作品都廣受歡迎的作者。

他們一個是中文有限,撰寫英文驚悚 (thriller)小說,經常擠身暢銷書排行榜的華裔女作家譚樂平(Tess Gerritsen),一個是鑽研中國文化四十年,撰寫中國武俠小說,第一次出書但廣受好評的義大利裔美籍男作家Albert A. Dalia

本身是牙醫師的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NEACP)會長王世輝去年底發覺「骨頭花園(Bone Garden)」這本以1830年代在波士頓市發生的事為背景的小說,作者竟然是華人,而且還是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已出版了不下十一本小說,幾乎本本小說都已波士頓為背景的作家,特地花了一番功夫,把她從緬因州邀了出來。

根據網站上的資料,譚樂平是美國目前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一,在過去十年間,售出的書不下一千五百萬本,翻譯成三十一種語言。

母親來自昆明,父親來自廣東的譚樂平,這天簡單介紹了她自己。在聖地牙哥(San Diego)長大的她從小喜歡寫作,但為順從擔心她將來「沒飯吃」的父母,她進了醫學院,當上內科醫生,還嫁給另一名內科醫生Jacob Gerritsen。當她懷孕,暫時無法行醫時,她重拾舊愛,開始寫起小說,並把稿本送去參加好奴魯努(Honolulu)雜誌所辦,夏威夷全州的短篇小說比賽,沒想到竟得了頭獎,之後她開始走上寫作之路,利用她的醫學知識,寫了好幾本羅曼史的恐怖小說,並從「收獲(Harvest)這本講述收割人體器官來販賣的書開始,全美聞名。

這本1996年出版的醫學驚悚小說,主要內容是一名在波士頓一家醫院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身體出狀況,做手術的醫師追查器官來源,被停在波士頓海港一艘貨船上的蘇俄匪徒劫持,這才發現船上關著一群被人從蘇聯綁架來的青少年,等著成為販賣人體器官黑市的犧牲品。

她預定今年九月出版的新書是「紀念品(The Keepsake)」。

由於和書商簽有合同,她現在每年都得至少寫一本書,所以已養成習慣,每天至少寫四頁。有時為了構思題材、找資料,壓迫感很重,也因此她覺得緬因州真是很好的寫作環境,當地也住有很多作家。

她說,人們對醫生做的事都很有興趣,所以電視片集「急診室(ER)」等會那麼受歡迎。她的小說題材,也就從那些令她感到困惑、好奇的事開始,再發揮想像力,應用她的醫學知識,編織出悚人的故事。譬如她在報上讀到一則新聞,警察發現一名女子陳屍寓所,身邊撒著許多藥丸,認定該女子服藥過量致死,就把她送進了停屍間,沒想到這女子在查死因的解剖醫師正要動刀剪開屍體時,突然醒了過來,把解剖師嚇出了心臟病。她去查資料後發現,「死人」突然翻生的事情,其實並不罕見。這一「線索」就引發她寫了「雙體(Double Body)」一書念頭。

1830年代,孕婦臨產的死亡率高達25%,法國有一小鎮,還幾乎每名產婦都逃不了死亡噩運,傳出了產熱症(childbirth fever)這樣的病名,後來一名麻州的醫生提出,可能是接生醫生的手帶有細菌的理論,才有人歸納原因是早年的衛生知識不足,即使是醫生也沒有洗手之後,再為下一名病人診治的習慣。她的「骨頭花園(The Bone Garden)」一書,就是從這歷史事件背景發展出來的。

有華裔畫家妻子高靜華為新書「龍池之夢:道的追求(Dream of the Dragon Pool - A Daoist Quest)繪製封面的Albert A. Dalia,從大學時代起就鑽研中國文化,尤其醉心唐代盛世,曾先後在台灣師大語言中心就讀,獲有夏威夷大學博士學位,在中國大陸擔任過雜誌編輯。他說近四十年的研究中國文化、歷史,他最偏愛唐朝與李白,特地挑了李白做主人翁,鋪陳一個講中國江湖俠義之氣的故事,書中武的部份其實沒那麼多。「前字(ForeWord)」雜誌、全國最佳書籍獎幻想科學類在評選年度書刊時,都把這書選入最後的評審階段。網上書及現代事務評論(On-Line Review of Books and Current Affairs)還把2007年的小說類年度書獎頒給了這本書。有書迷表示,這本書關於俠義、關於劍道的描述,和「星際大戰」電影多所相似。

當天有出席者探問,怎樣才能出版書籍。譚樂平和Albert Dalia都說,經紀很重要。譚樂平進一步指出,對初出道者來說,最好先把整本書寫完,再找出版機會。參加作者會議(writer’s conference)會很有幫助。

圖片說明:

紐英崙中華專業人員協會會長王世輝(左起)邀請高靜華、Albert A. Dalia、譚樂平(Tess Gerritsen)Jacob Gerritsen講談他們的寫書經驗。(菊子攝)

譚樂平()為當場購書者簽名。(菊子攝)

星期三, 6月 25, 2008

首屆「絲竹春吟」青少年中國器樂比賽即日起接受報名

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將於今年九月,在麻州波士頓舉辦首屆絲竹春吟青少年中國器樂比賽,即日起至八月三十一日止報名,九月廿日比賽,凡年齡在九至廿二歲之間的青少年,都可報名參賽。

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譚嘉陵表示,這一比賽的舉辦宗旨為激勵青少年學習中國器樂,進而引發他們對整體中國文化的興趣與喜好。凡能自費親抵美國波士頓參加複賽及決賽者,不分地域、國籍,都歡迎報名參加。

比賽共分為四組進行,甲組: 9歲及以下;乙組:10-13歲;丙組:14-17歲;丁組:18-22歲。每組分金獎($100)、銀獎($60)、銅獎($30)各一名,另依參賽狀況安排特別榮譽獎數名,頒予獎狀。所有初賽入圍者,皆頒獎狀以玆鼓勵。器樂種類則分為絃樂、管樂、彈撥樂器、打擊樂器等。報名截止日期為2008831日,報名費為每人25美元,如同時報名兩項以上樂器,第二項以上之報名費為每項20美元。

這一比賽的評審委員,將由兩組共10-12位藝術專業人士組成。評審過程分三階段,初賽以DVDVHS進行審核,複賽與決賽則須親自到場演奏,每人表演以獨奏不超過六分鐘為原則,參賽曲目則以傳統中國樂曲為主。評分依技巧、音樂性、整體表現等為準。

評審將包括陳志新、張正山、黃少堅、高宏偉、李平、林戰濤、祿艷容、秦君、楊信宜、趙志明、張鎮田、甄若茅。

為求慎重,從複賽開始,評審將為每位參賽者撰寫評論。比賽過程也將全程錄影以昭公信。

決賽訂於2008920(週六)晚八時,在波士頓第一教堂(First Church of Boston),以公開演奏方式進行。

決賽演出開放給各界有興趣者入場聆聽,門票每人10美元。這一比賽由譚氏文教基金會贊助,也接受社會大眾免稅捐款。

第一屆青少年中國器樂比賽簡章及報名表,可至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網站下載www.ChinesePerformingArts.net。查詢可洽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會長譚嘉陵781-259-8195,傳真781-259-9147,電子郵件Foundation@ChinesePerformingArts.net